close


















 







拜苦路


所謂的苦路,指的是耶穌被判死刑,背著十字架,由比拉多衙門,到加爾瓦略山上所走的那一段路。而拜苦路的儀式,就是追念耶穌在這段路上所受的種種苦辱及慘死。


相傳耶穌升天後,聖母常到這段路上去憑弔他聖子受苦的種種情景,許多信徒們也不斷去瞻拜這些地方。且在十二世紀,歐洲各國的教友去聖地朝聖的,更是絡繹不絕,他們在回國後,依照聖地所看到的,做了一些耶穌苦難紀念亭或碑。再到十七世紀,方濟會士聖良德大力宣傳拜苦路的敬禮,並確定為十四處。在現代的聖堂內,幾乎都有這十四處的圖像。


這十四處包括了:耶穌被判死刑、耶穌背十字架、耶穌跌倒在地、耶穌與母親苦街相遇、西滿幫助耶穌背十字架、聖容印在帕上、耶穌二次跌倒、耶穌勸慰痛哭祂的婦女們、耶穌三次跌倒、耶穌嚐酸醋苦膽、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耶穌死在十字架上、聖母懷抱耶穌的屍體、耶穌的屍體葬於墳木。


拜苦路也有公私之分:公拜苦路是在神父或領經者的引導下,大家一起於每處前誦經朝拜,私拜苦路是個人單獨行此敬禮。


瞻拜耶穌所走的苦路,默思耶穌受苦的事蹟,對教友而言,無疑是一段神聖嚴肅的儀式,透過這個儀式,或能領受其中的神益。


(撰文/林靜琦˙資料/羅厝天主堂)


(一)聖良納多與苦路


聖良納多( Leonard of Port Maurice )是教宗聖本篤十四世的聽告解神師,是一位聖德超著、苦身克己、和講道動人的方濟會小兄弟。他大力推動苦路的敬禮,最膾炙人口的是,在羅馬古鬥獸場,舉行苦路敬禮。


1749 年,教會準備聖年的來臨,聖良納多在羅馬附近宣講悔改,感化人心。良納多向教宗本篤十四世求許可,將那為教會初期殉道者傾流鮮血的鬥獸場,在數百年廢棄之後,改為舉行苦路善工的祈禱場地,奉獻給基督君王及殉道者之后。教宗接納所求,並以此活動為聖年的結束。


在 1750 年 12 月 27 日,鬥獸場內豎起苦路像。群眾從羅馬城帕拉蒂尼( Palatine )山丘的聖文德退省院出發,列隊進場。首先由良納多講道,論述耶穌苦難,勸人勤行苦路善工。續有羅馬代理主教,隆重降福各處的十字,最後全體以拜苦路結束。這是一個空前的行為,把苦路善工的敬禮推向高峰。


(二)聖方濟與耶穌苦難


傳記作者薛拉諾記述:「方濟最崇高的意向、特殊的願望、至上的目標,是在一切事上並透過一切事遵守聖福音,並以全副警覺及努力,全心全意徹底追隨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教導並步武他的足跡。他以恆久的默想追憶他的聖言,並以深入的思索回溯他的功行。尤其他降生成人的謙沖及其苦難所表現的愛德,這樣佔據了他的記憶,使他不願意想到其他事。」( 薛一 84 )所以,基督的苦難,一定深印在其心中。


薛拉諾又記載,方濟在聖達勉堂聽到苦像對他講話後的結果:「由該日起,同情被釘者的心情深深植根於其靈魂內;可以說,至聖苦難的印號雖尚未印在其肉體上,卻已深印在其心內了。」( 薛二 10 )「如果方濟表面上尚未完全離開世俗時,基督已由十字架上,藉著前所未聞的新的奇蹟同他講話,誰能懷疑聖方濟回返其本城時,已是被釘於十字架上的人了?自從愛人向他講話後,他的靈魂已被溶化了。不久,其心內的聖傷,將要因其肉體的聖傷而彰顯出來。正因如此,基督的苦難經常出現在他面前,使他情不自禁地淚下如注,甚至放聲大哭。他經常懷念基督的苦難,處處唉聲歎氣,並不接受任何慰藉。他曾有一位知己朋友,也曾向這位友人吐露了他痛苦的原因,那友人也感動得淚下沾襟。」( 薛二 11 )


另一傳記作者為同一的事作證:「他每天都默想天主子的謙卑和榜樣;體驗到極大的慈愛及甘美,致使他身體本來的苦楚,最後轉化成為甘美。基督為我們所承受的痛苦和辛酸,令他甘於接受長期的折磨,加上履行內外苦行的因由;使他最終完全不介懷自己的痛苦。在他悔改數年以後的一天,方濟走近寶尊地聖母堂的路,在獨自步行時,他大聲呻吟痛哭起來。一位屬靈人士正巧在那時碰到方濟,他是我們熟悉的,且把事件報告給我們。這人對聖人十分友善,在方濟未有任何兄弟前,就曾經安慰過他,現在仍繼續如此。他以為方濟是因某種病痛發作,就問說:『兄弟,你有甚麼問題?』方濟回答:『我要走遍全世界,毫不虛偽羞慚地,哀號悲慟主基督的苦難。』那人也和方濟一起,大聲痛哭起來。」( 佩魯賈 37 )


聖方濟在 1229 年到埃及的達米埃塔( Damietta ),向回教首領宣講和平福音,雖然沒有具體的結果,卻贏得了該首領的敬重,因而可前往已落入回教人手中的巴勒斯坦聖地。他在聖地逗留了數個月,沒有任何史籍記錄這段時間的活動。按理,他一定到訪過基督出生及受難的地方。至於有沒有參加過苦路善工,則是一個完全沒有答案的有趣問題。


 


(三)苦路善工的發展


 


苦路,顧名思義,是苦難之路,指耶穌苦難的旅程。拉丁文一般稱為 Via Crucis (十字之路),或 Via Dolorosa (痛苦之路);而英文一般稱為 Stations of the Cross (十字的位置),或是 Way of the Cross (十字之路)。


拜苦路的習慣,自然源於耶穌的故鄉,以耶路撒冷為主的巴勒斯坦聖地。根據傳說,童貞聖母每日都會到耶穌受苦難的地方,去默想祈禱,反覆思索。聖熱羅尼莫提到,他在耶路撒冷的時候,每天都有從各地而來的人,到基督受苦難的地點朝聖。那時,沒有固定的形式及地點,因為聖思維雅( St. Sylvia )在其「 聖地遊蹤 ( Peregrinatio ad Loca Sancta )」書中,曾細緻地描述聖地的很多宗教習俗,卻沒有提及有關苦路的事。而拜苦路的敬禮,可能是拜占庭的信友,到耶路撒冷朝聖時衍生的;他們在聖週星期五,從城東的革責瑪尼山園出發,向西行至聖墓,即耶穌被釘死及復活的地點。到了四世紀末,一位從高盧而來的艾泰利亞( Eteria )修女,報告了她在聖地時,常有朝聖行列,由加爾瓦略山始,遊行至耶穌的聖墓。


在 1342 年,方濟小兄弟接管了耶路撒冷各個聖地。自此以後,小兄弟會與苦路的敬禮,緊密相連。雖然其形式與地點,只是一個雛型;和現今盛行的,仍相距甚遠。在這十四世紀,有三個重要的因素,加速了苦路敬禮的發展。首先,是確定了安多尼堡壘中總督府的地點。其次,是苦路各處的文物,逐漸出土。最後,由於西方世界文化精神的墮落,導致人追求靈性的滋潤,重視反省基督苦難的靈修方法。


在君士坦丁大帝將羅馬帝國皈依天主教會後,很多信友由於地域、經濟及交通關係,無法親往聖地朝聖,於是在歐洲各地模仿聖地的建設,應運而生,苦路的各位置是其中的表表者。大概在第五世紀,義大利博洛尼亞的主教聖白托略( St. Petronius),倣效聖地有關耶穌苦難的朝聖所,在聖斯德望隱修院,把一些祈禱小堂串聯起來,以聖墓堂作為終點。由於這修院倣照耶路撒冷如此神似,故被人稱為「Hierusalem(神聖的撒冷)」。


從十二至十四世紀,有耶路撒冷的朝聖者,談及所謂「神聖之路( Via Sancta )」。這神聖之路是一條固定路線,但未能肯定和 Via Crucis 是否相同。因為在方濟會於 1342 年接管聖地以後,後者才慢慢成型。首先有的固定地點(處),與教宗頒賜大赦有關,可能包括:耶穌遇見聖母、耶穌與耶路撒冷婦女對話、遇到基勒乃人西滿、兵士們抽籤分衣服、釘十字架及比拉多府第等地點。


首次提到「 Stations 」這個字的,是英國人韋威廉( William Wey ),他用來稱呼耶路撒冷神聖之路上停頓的地點。他分別在 1458 及 1462 年兩次到耶路撒冷朝聖,並述及踏足在耶穌痛苦之路程上,在當時已經是一種習慣。那時,一般朝聖者慣常從加爾瓦略山起步,以比拉多的府第為終點。但從十六世紀開始,朝聖者認為更正確的做法,是把路程倒過來,從比拉多衙門出發,步行至加爾瓦略山結束。


在十五、十六世紀,在歐洲不同的地方,有了聖地的翻版。真福亞華歷斯( Bl. Alvarez )往訪聖地後,在西班牙科爾多瓦( Cordova )的道明會院,修築了連串的祈禱小堂,按的是每處的模樣,並繪畫了耶穌苦難的情景。與此差不多同時,一位佳蘭會修女,真福優西度( Bl. Eustochia ),在西班牙墨西拿( Messina )的修院中,豎立起類似的各處。


在德國紐倫堡( Nuremburg ),於 1486 年雕塑了著名的七處苦路,稱為「七次跌倒」,因為在其中描繪的基督,或是受十字重壓而下跌,或是實際跌臥於地。在法國多菲內的羅曼什( Romans of Dauphine ),波勳( Romanet Boffin )倣效瑞士費里堡( Fribourg ),豎立起各處的苦路像。他甚至與一些人到耶路撒冷,希望能仔細量度每一處之間的距離,以便倣照,結果沒有成功。曾在聖地服務的真福伯爾納定( Bernadin Caimi ),在回轉到義大利後,懷念著聖地的景物,就在伐拉樂( Varallo )摹擬耶路撒冷而建設苦路像。他更組織了戲劇化的苦難遊行,由人扮演耶穌受苦難時的情景。


根據韋威廉的記述,他所知的苦路共有十四處,但當中只有五處是和現行的一樣。波勳則指出,他在 1515 年到聖地時,有兩位方濟會士告訴他,苦路共有三十一處。而為伴隨朝聖用的熱心手冊,卻分別列出十九處,二十五處,和三十七處。 1584 年,由名為亞迪高( Adrichomius )出版的「 在基督時代的耶路撒冷 ( Jerusalem sicut Christi tempore floruit )」一書,指出苦路共有十二處,這和現行的前十二處相符。十六世紀,在歐洲的低地國家(即荷蘭,比利時,及盧森堡),出現了一些熱心手冊,供拜苦路時祈禱之用,其中有些首次出現十四處。因此,有學者認為,十四處苦路及伴同的經文,應源自歐洲地方(如:紐倫堡、魯汶)的推動。這論據尤其因為回教人佔領聖地,基督徒不易實踐宗教信仰及進行朝聖活動,而顯得強而有力。


無論在耶路撒冷,或是在歐洲及其他各地,方濟會小兄弟對苦路善工的推廣,都不遺餘力,這應歸功於會祖聖方濟對耶穌苦難的情有獨鍾。


 

 

(四)教宗的參與


歷代教宗的參與推動,為苦路頒發大赦,是苦路發展及定型的主因之一。 1686 年,教宗依諾森十一世頒發特令,賜大赦給那些「按照看管巴勒斯坦聖地的方濟會所習行的」苦路善工者。基於能親到聖地朝聖者不多的原因,教宗同時授權方濟會士可在自己管理的聖堂內,豎立苦路像,並賜予在堂內朝拜苦路者可獲大赦之恩。教宗依諾森十二世,於 1694 年,重新加以肯定。


在 1731 年,教宗格來孟十二世,把大赦延伸至有苦路像的聖堂。教宗聖本篤十四世,人稱「苦路善工的教宗」,於 1742 年頒發特令,授權堂區主任司鐸,可以邀請方濟會士,到自己服務的堂區設置苦路像。


自從 1750 年後,教宗有沒有停止過在羅馬鬥獸場舉行苦路敬禮,不得而知。現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自 1978 年就職後,每年於耶穌受難星期五,都參與該地的拜苦路。他甚至把傳統的十四處,作了一些修改。


 

 

(五)十四處的定名































































 

十七世紀後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第 1 處


耶穌受審


耶穌山園祈禱


第 2 處


背負十架


被出賣及被捕


第 3 處


首次跌倒


被公議會判罪


第 4 處


路遇母親


被伯多祿否認


第 5 處


西滿協助


受比拉多審問


第 6 處


婦女拭面


受侮辱戴刺冠


第 7 處


再次跌倒


肩負沉重苦架


第 8 處


婦女哀哭


路人西滿協助


第 9 處


三度跌倒


耶京婦女哀哭


第 10 處


脫去衣服


被釘於十架上


第 11 處


釘於十架


許天國給右盜


第 12 處


死於架上


留話母親門徒


第 13 處


屍身卸下


架上氣絕而死


第 14 處


葬於墓中


被葬於墳墓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