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未能及時回覆,請見諒和稍候!


上圖引用自閒庭兄


丁韙良,字冠西(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41019161217),美北長老會派至中國的傳教士。在中國生活了62年(1850年-1916年,期間有4年時間不在中國),曾長期擔任中國著名教育機構北京同文館的負責人,是當時的“中國通”。1898年起任被清朝皇帝任命為京師大學堂首任總教習,也就是北京大學第一任校長。


 


丁韙良1827年出生於美國印地安那州,是牧師的兒子。大學畢業後,受長老會差派來華宣教。1850年,與新婚太太抵達上海附近的寧波,展開頭十年的傳道工作。寧波是美國長老會在華第一個宣教區,由麥嘉締醫師(Dr. Divie B. McCartee)於1844年建立。丁韙良夫婦到此,已稍具規模,不但有教堂,還有學校與印刷設備。丁韙良學習語言的能力非常強,很快就學會寧波話,而且能用流利的寧波話講道。聽眾對他的講道,反應熱烈,常在離去時發出「聽道比看戲還有趣」的讚嘆。


丁韙良在寧波努力學習中文,許多古書都讀過,並能書寫文言文。他將講稿匯集出版《天道溯源》,書中努力嘗試將儒家道德倫理與基督信仰思想融合,辯說兩者並行不悖,勸人相信耶穌。又抨擊佛教教義和修行方法,特別對偶像、菩薩敬拜,尤加撻伐(曹剛華2005)。這本書廣受歡迎,成為新到宣教士的語文教材和訓練材料。從18541912年,以中文、日文和韓文,印行了30餘版。1907年,「廣學會」紀念基督教來華100週年舉辦的投票評選,《天道溯源》獲選為最佳中文著作。


在宣教方式方面,丁韙良很早就顯得「反傳統」。有記載他當時不與其他西教士住在城外,卻搬到城內與普通中國百姓一起生活。他的家門晝夜敞開,妻子成為中國婦女的閨中密友(故鄉網)。由此管窺,他與一般宣教士在工作概念和方法上,不會太咬絃。


離開寧波後,丁韙良的工作就開始與翻譯、寫作、出版、教育、外交等結下不解緣。這不難想像,因為他是當時西方人當中少有的「中國通」,不但能說流利官話(即普通話),更熟諳經史子集,寫流暢而為士大夫所讚賞之中文,理所當然成為中西溝通橋樑。


19世紀末,晚清之世,中國在內,皇室腐敗,官僚貪污,民風不正;對外受列強覬覦,戰事失利,丁韙良與一些同期西教士,比更多中國人更早洞察中國需要心靈再造,學習西學,廣開民智,把西方以基督教思想為基礎的社會及政治模式,接種到中國來,使中國能夠自強。他的譯作非常豐富,北京同文館大部份書籍都出自他的手筆(黃昭弘1993),主要是將西方科學介紹到中國來,包括物理、化學等,最重要的一本書為《萬國公法》,由同文館出版。這本書翻譯美國人惠頓(Henry Wheaton)的國際法,讓中國人首次看到「權利、主權、人權、自由、民主」等概念,由同情維新的恭親王撥專款印刷。1863年,他著手翻譯此書,在給友人的信中他說:「沒有人指示我做這事,但我毫不懷疑這可讓無神論的政府和人民,承認上帝及其永恆的正義。」1869年,丁韙良辭去長老會職務,接受清廷三品文官銜,任同文館總教習(相當於現代的總教務長,甚至校長)。1898年,在李鴻章推薦下,受二品頂帶銜,任京師大學堂首任總教習。同治11年(1872年),丁韙良與廣學會其他西教士,在北京創辦《中西見聞錄》期刊,記錄當時發生的一些歷史事實及西方知識等,對洋務運動「推波助瀾」,成西學東漸的一座橋梁。


今天,對華人傳福音的策略,大致仍在「從上而下、或從下而上」游走,有時爭論不休,互不接受。其實甚麼策略都不重要。要緊的是清楚神的引導和領受,然後順服去做。丁韙良經過拳亂的衝擊後,仍決定重返中國工作,最後在北京去世,時維1916年,享年89歲。


*************************************


Ø 林樂知:林樂知(Young John Allen18361907531)是一位19世紀基督教美南監理會來華傳教士,在華居留時間長達47年,以辦報、辦學、譯書著稱,對晚清時期的維新運動影響很大。


林樂知生在美國喬治亞州Georgia),幼年父母雙亡,由姨母撫養長大。他屬於美國南方監理會1860來華,到上海後不久美國爆發南北戰爭,經費斷絕,於是另闢蹊徑,“每日上午在廣方言館教英文,午後赴江南製造局翻譯外文書,夜間編輯報紙,主日則到處佈道。十年間從末有片刻閒暇。”(傅蘭雅語)


林樂知於1836年出身在美國佐治亞州,年幼時就失去雙親,由姨父母撫養成人。少年時代就信仰基督教,參加基督教美國南方監理會。1858年大學畢業,獲得文學學士學位。18606月受基督教美國監理會的派遣,攜家眷前來上海傳教。他在四處佈道的同時,還努力學習中國文化,廣泛結交社會名流。


1864年林樂知經人介紹,擔任上海廣方言館教習1年。1867年重回廣方言館任西學教習,並兼任江南製造局翻譯館翻譯,前後共16年,由於工作努力,曾被清政府授予五品頂帶官銜。


1868年林樂知在擔任《上海新報》編輯期間,創辦了中文教會期刊《教會新報》。18749月,他將該期刊從第301期開始改名為《萬國公報》(週刊)1883年後因其忙於中西書院事務,無法兼顧而停刊。


1881年林樂知為了實現把辦教育作為宗教滲透、推進中國政治改良、擴大西方國家影響願望,辭去上海廣方言館教習和製造局翻譯職務,在上海法租界八仙橋創辦了“中西學堂第一分院”,當時置辦工料費由監理會承擔,書籍等費用,由募捐而來。第二年,林樂知又于虹口吳淞路開設了第二分院。為謀發展,林樂知在“西國勸捐,曆四五年”,購得吳淞路分院旁地皮35畝,合分院,共41畝,另建新校舍。落成後,兩分院一併遷入,學校正式命名為“中西書院”,他自任院監。


林樂知對中西書院的教學體制作了精心策劃,提出了完整的“三級教育體制”,即初級、中級、高級三等,使學生各得其所,循序漸進;在教學內容上他十分強調“中西並重”,它的西學科目包括數學、科學、地理及政治等各門知識,於當時或只重西文,或僅學兵藝的西學堂相比,比較接近現代的學制及教育理想;宗教科目在教學內容中所占的分量很少,沒有規定的經課,學生也無須成為教徒。中西書院創立後,深受上海新興資產階級的青睞,很多官吏紳商大力捐助它,因而經費能夠自足。中西書院於1911年遷往蘇州,併入東吳大學


1887年林樂知參加威廉臣所改組的上海廣學會的編輯工作,譯述西書10餘種,其中最著名的是《中東戰紀本末》,在其譯著中要中國“敦聘西國賢臣”作為政府的“賓師”來策劃中國的新政。他長期從事書刊出版,自己可作著作也很多,主要有《文學興國策》、《新治安策》、《中國歷代度支考》、《五洲女俗通考》等。廣學會成立後,《萬國公報》恢復出版,並成為廣學會的機關刊物,仍由林樂知主持,一直到1907年他去世為止。該報“多記載泰西各國地理、歷史及社會風俗等,我國人多讀而喜之,每月銷行四千餘冊”,對當時的維新運動產生了一定影響。


由於成功地創辦了中西書院,林樂知建議監理會女子部在上海開辦女學,招收上海上流社會女子,作為擴大基督教影響的另一途徑。1890年監理會批准在上海設立女學。林樂知和海淑德遂在上海籌設中西學塾。18923月正式開學。中西女塾學制10年,雖自稱“中西並重,不偏依”,實則以西學尤其是英文為主。中西女塾在教學過程中,舉凡格致、算學、地理諸科以及宗教,只要學生力所能及,皆以英語教學,與中西書院不同的是宗教課程是必修課程之一。中西女塾開校時僅有學生5人,但隨著風氣漸開,學生日益增多,到20世紀,成為上海上流社會女性夢寐以求的“鍍金”聖地。


到了19世紀90年代,因廣學會和《萬國公報》的工作越來越吸引林樂知的興趣,他在1895年辭去了中西書院院監的職務,專事辦報與譯著。


林樂知辦學跟一般教會學校不同的是:學校的宗教課程並非必修科目,學生可自由參與,更不強迫學生成為教徒。這種制度使既想學習西學,但又不願為信徒的人來說具有較強的吸引力。


19055月林樂知短期回國,受到美國總統希歐多爾·羅斯福的接見。1906年返回上海,19075月因病在上海逝世。


Ø 《美理會哥合省國圖志》:由美國公理會傳教士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於1838年在新加坡出版。全;書共27節,共75 頁,係裨治文在其原著《美理哥合省國志略》基礎上修訂而成。內容介紹美理的自然風光、物產、農業、工業、商業、政府、法律、宗教、語言、文學、教育、風俗和國防等。該書於1846年在廣州重版,並易名為《亞美理駕合眾國志略》,另附地圖。裨治文於1862年重加修訂,擴充為二卷,在上海發行第三版。此書對中國知識分子瞭解美國、瞭解世界有重要參考價值。梁廷楠寫《合省國說》,主要參考資料便是此書。魏原作《海國圖志》,其美國部分,也主要取自此書。此書在 1862 年重版,易名《聯邦志略》。後來這本美國史中文本被譯成日文,在日本流行。


 

我覺得亞苦blog即使不無故關閉人家的blog,也有缺點:張貼到網友的blog時事後許多時看不見的。我自然喜歡拍照,加上經常在網路抓資源,故每年付錢給Flickr,換來的是可無限開立相簿和無限上傳,又可分成各size的圖像,按自己的需要選擇。另一好選擇是PC Home。它每月提供500MB上傳額,開立相簿則無限制,同時支援動態圖像如gif。運用外在的圖片於自用或兵轉送予網友,均不受關blog的威脅。 如是者不怕亞苦指我們重複和大量使用相簿內的資源而遭關blo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