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文首先介紹故事的基本角色,以及發生的地點。伯達尼位於橄欖山東邊山麓,距離耶路撒冷大約 三公里 。人們告訴耶穌拉匝祿生病的消息,大概因為病況嚴重,致使他的姊妹們不能親自前來;另一方面,這個消息也間接的表達請求耶穌醫治。


耶穌說:「這病不至於死,只是為彰顯天主的光榮,並為叫天主子因此受到光榮。」這段話清楚地顯示耶穌將要行的奇蹟本身並非目的,耶穌行奇蹟的目的是使天主得到光榮,同時啟示自己是天主子。天主子被高舉在十字架上的時候,就是受光榮的時刻,也就是彰顯天主光榮的時刻。事實上耶穌復活拉匝祿的結果,正是導致公議會決議殺害祂(47-48)。


耶穌並沒有立刻前往醫治拉匝祿,而在原地停留了兩天;在場的人當然無法了解耶穌的態度,經文稍後也提到猶太人因此指責耶穌(37)。祂在第三天才動身前往伯達尼,因為「第三天」是天主救援的日子(參閱:若二1-4),這些因素都強調相同事實:耶穌行動的時辰是由天父決定的。此外,這裡也暗示猶太一般的思想,在墳墓中停留了三天就是徹底的、真實的死亡了。


經文強調耶穌對拉匝祿、瑪爾大、瑪利亞一家人的愛,使得耶穌逗留在當地的態度更顯得突兀,讓人難以瞭解。但是這個情況卻構成耶穌後來啟示自己是復活與生命的基本背景(25),顯示了天主願意賞賜人真正生命的大愛。


門徒們反對耶穌前往伯達尼:「辣彼,近來猶太人圖謀砸死你,你又要往那裏去嗎?」耶穌的回答再次顯示出若望福音常用的「光」與「黑暗」的對立象徵。猶太人的一天由日出開始直到日落時結束,不論這個白日的時間是多長都被分成十二個時辰。耶穌的話具有雙重的意義:用在自己身上,表示耶穌必須好好使用天主給祂的時間;用於門徒身上,就是教導他們應該服從耶穌(天主的旨意),跟隨祂一起上路,如果他們不聽從耶穌,便會失去已經得到的光明。


耶穌具有超越一切的認識能力,因此知道拉匝祿已經死亡,不過祂以一般常用的委婉表達方式說:「拉匝祿睡著了。」然而,祂也非常新奇地說「要去叫醒他」!這原是暗示祂擁有復活死人權柄的言語,卻被門徒們天真地誤解為拉匝祿的病情已經好轉。耶穌為了消除他們的誤解,遂清楚地宣告:「拉匝祿死了。」


多默邀請其他同伴一起勇敢地跟隨耶穌。他的話使讀者們聯想起西滿伯鐸在晚餐廳對耶穌說的話:「主!我要為你捨掉我的性命!」(若十三37)然而,在關鍵時刻他們兩人卻都做出了另外的抉擇。


耶穌基督帶來天主性的生命,這個真生命使死亡成為一個相對性的事實,門徒們(基督徒)應該相信,對於天主而言,死亡只是睡著而已。可惜的是,幾乎人人都害怕肉體的死亡,然而卻很少人害怕真正永遠的死亡。門徒們勸阻耶穌不要前往猶太地方,也清楚地表達這種困境:他們企圖阻擋耶穌接受死亡,以為如此他們也可以避免死亡;卻不知道,耶穌正是為了死亡而來,而且就在自己死亡的那一夜,徹底地戰勝了死亡。「誰若為了耶穌的原故,喪失自己的性命,必要獲得性命。」(瑪十六25


「拉匝祿在墳墓裏已經四天」,說明他已經決定性地死亡。由於伯達尼距離耶路撒冷很近,因此很多人按著習俗前來安慰亡者的家人,這是猶太社會常見的愛德行動。人們傳來耶穌來到的消息,瑪爾大立刻起身到村莊之外迎接耶穌。她問候耶穌的話充分表達信賴耶穌的能力,相信耶穌可以醫治拉匝祿的病,即使現在已經死亡,天主仍然會俯聽耶穌的祈求。瑪爾大的話肯定耶穌的能力完全來自天主,耶穌告訴瑪爾大:她的兄弟必定要復活。瑪爾大的回應,反映當時一般猶太人的末世思想:在世界末日時,所有亡者都要復活。這樣的理解需要被修正和繼續發展。


耶穌以若望福音中著名的、表達神性自我啟示的「我是…」言論回應馬爾大:「我是復活,我是生命;信從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著;凡活著而信從我的人,必永遠不死。」耶穌說明,復活的信仰必須和祂的生命緊緊相連,相信耶穌的人永遠活著,肉體的死亡並不會使人失去這個真實的生命。誰和耶穌相遇,就能立刻獲得這樣的復活恩寵,然而接受這個恩寵唯一的條件就是信仰。因此,耶穌最後問瑪爾大:「你信嗎?」


基督信仰重新塑造死亡和生命的觀念:耶穌是復活、是生命,相信耶穌的人便能得到和基督一樣的生命,所以相信耶穌的人永遠不死。人類自古以來對於長生不死的渴望,只能夠透過相信耶穌基督而得到滿全。用若望福音光明與黑暗對立的思想來說,就是跨越死亡的陰暗領域而進入光明的生活中。瑪爾大的回應表達了耶穌所要求的這個信仰:「是的,主,我信你是默西亞,天主子,要來到世界上的那一位。」這是若望福音所願意啟示的最圓滿的信仰宣誓,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宣誓出自一個婦女的口!


瑪爾大將她的姊妹引到耶穌前,象徵要將她帶到信仰的路上。瑪爾大單獨地邀請瑪利亞,暗示要區別瑪利亞和安慰她的猶太人,因為猶太人威脅要把相信耶穌的人趕出猶太會堂(參閱:若九22)。瑪利亞和耶穌相遇時,說出瑪爾大最初見到耶穌時所說的話(2132),瑪利亞的哀怨顯示她對耶穌的信仰還未圓滿。有少數的猶太人也跟隨著瑪利亞來到耶穌的面前,他們將成為整個奇蹟的見證人。


猶太人認為,耶穌在拉匝祿墳墓旁流淚僅僅表達祂對亡者的愛,這個理解是錯誤的「耶穌看見她哭泣,還有同他一起來的猶太人也哭泣,便心神感傷(enebrimesato),難過起來(etaraxen)」(33節)。這是艱深的經文。第一個動詞enebrimesato暗示憤怒。為什麼耶穌會憤怒?


 


──也許他因遇到如此缺乏信德而感到憤怒。他畢竟在耶路撒冷附近,即他要死去的地方,以及這是他的傳教生活的後期。儘管他行了奇蹟,最接近他的人仍不明白。


 


──也許他因猶太人領袖──局外人──可能甚至快將把他釘在十字架上的人──闖入這私人時刻而憤怒。


 


──也許他之所以憤怒,「因為他發現自己面對撒旦的領域 (死亡)


 


──也許他感到憤怒,是因為拉匝祿的死亡和復活是預嚐他本人快將經驗的死亡和復活。也許這對話令耶穌對將要發生的事感到恐懼。


 


──也許耶穌不過是「分享他的朋友和鄰居的悲傷」


拉匝祿被復活的事件不僅導致一些人相信耶穌(45),卻同時也促使更多猶太人更加的不信,甚至因此決議將耶穌和拉匝祿殺死(參閱:十一49、十二9-10)。最大的奇蹟卻引出最殘酷的後果,引領人更深的反省耶穌的話:「我是復活、我是生命!」


·         【綜合反省】


克服對於死亡的恐懼是基督徒的功課,是人類的功課。拉匝祿的故事教導我們瞭解死亡、墳墓以及腐朽的真實意義,這個復活的故事只是一個基督徒復活喜訊的象徵,因為拉匝祿復活的生命是返回一個還要死亡的軟弱生命。


        耶穌和瑪爾大的對話則清楚地表達基督徒的信仰:對於相信耶穌的人,死亡什麼也不是。人如何克服死亡的恐懼?如何在「死亡的自然規律」以及「不懼怕死亡的信仰」之間取得平衡呢?答案並不是等待來世獲得一個取代的生命。整個關鍵在於對天主的信仰,天主在耶穌基督身上啟示自己是人類的唯一希望,在這個希望上,人可以克服死亡的恐懼,耶穌召叫我們接受這樣的盼望:我們有這樣的一位救主,在祂的眼中,死亡不再是世界所呈現的死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