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米俐 | 完成日期: | 二○○七年四月十日星期二 |
學號: | HK026002 | 科目: | 唐詩第五課 |
等第: | A |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纔能沒馬碲。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壹. 試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的藝術特色。
《錢塘湖春行》生動的描繪了詩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見的明媚風光,是一首唱給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著名的讚歌。寫于長慶三年或四年(西元823——824)。“錢塘湖”就是現在的杭州西湖,當時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白居易十分喜愛西湖,他一生留下了許多歌詠西湖的詩篇,《錢塘湖春行》就是其中很出色的一首。其藝術特色主要有下列幾方面;
² 結構嚴謹,層次分明;變化自然:本詩靜動結合,遠近錯落,別開生面。詩人遊覽路線始於孤山寺,止于白沙堤,湖東是主要的遊覽之地,可謂線條清晰。按照題目 “湖春行”來佈局謀篇,首聯寫“湖”,第二、第三聯寫“春”,尾聯寫“行”,可謂層次分明。首聯寫山、寺、亭、水,是靜景;第二聯寫鶯、燕,是動景;第三 聯寫花、草,又是靜景;尾聯寫行人,又是動景。全詩由靜到動,由動到靜,再由靜到動,變化多姿,迭宕起伏。前面先點明環境,然後寫景;後面先寫景,然後點 明環境。詩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終,從點到面,又由面回到點,中間的轉換,不見痕跡。結構之妙,誠如薛雪所指出:樂天詩“章法變化,條理井然”(《一瓢詩話》)。
² 筆法變化多端:無論是交待觀賞的立足點,還是總體描繪湖上景象,他都不是呆板地描敘。寫位置,他忽北忽西;寫景致,他忽高忽低。左右變幻,上下呼應,跌宕多姿,隱約透露出詩人既興奮又閒暇、既深情又從容的觀賞心態,並為全詩定下了輕鬆活潑的情感基調。
如果說首聯是長鏡頭似地總寫西湖的山寺雲水,那麼頷聯則是目光收回,進行局部特寫,著意刻劃早春西湖的花鳥。詩人仍然不作呆板靜止的描繪,而是換以疑問的語氣出之。寫早鶯爭樹,問“幾處”,可見不是處處;寫新燕啄泥,問“誰家”,可見不是家家。這不僅極有分寸地準確描繪了早春時節特有的景色,而且詩人自身那忽為爭樹的早鶯所迷、忽而又為掠過的燕子所吸引、完全沉浸在這一派鶯歌燕舞的早春景色中、時驚時疑、時喜時笑的姿態神情,也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讀者目前。方東樹評此詩“象中有興,有人在,不比死句”(高步瀛《唐宋詩舉要》引),是深得此中三味的。
² 對仗工整:“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纔能沒馬碲。” 在第二、三聯運用了極為工整的對仗,一氣貫注,顯得非常活潑、清新、明快。在第二聯中,用“鶯”對“燕”,“早鶯”對“新燕”,“早鶯爭暖樹”對“新燕啄 春泥”,“幾處”對“誰家”。在第三聯用“花”對“草”,“亂花”對“淺草”,“迷人眼”對“沒馬蹄”,“漸欲”對“才能”。全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 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不僅字面相對,結構也相對,足見詩人之功力。
² 用字淺白,但 能表達春天的喜氣:《錢塘湖春行》這首詩,雖然是描寫錢塘湖初春的湖光山色,但通篇都洋溢著詩人的歡悅之情。全詩八句,五十六個字,初看起來,平淡無奇, 明白淺顯。其實他是作者經過周密的觀察和體味,提煉熔鑄而成的。仿佛畫家在淡描勾畫,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了一幅構思新穎的西湖春景圖。這八句詩中,詩人著重 寫了水、鶯、燕、花、草等五種客觀景物,每種景物都帶有初春的特徵:水面是“初平”,鶯是“早鶯”,燕是“新燕”,花是“亂花”,草是“淺草”,這些景物 各個清新活潑,招人喜愛。它們所形成的清新別致畫面也充滿了喜氣。可以說鋪磘之中都蘊含著情。最後詩人將鋪染景物與直抒胸臆相結合,寫出了“最愛湖東行不 足”一句,使詩的歡悅之情達到了極點。 劉子斌老師的批改:移步換景,線索在早春一詞。
2. 我本課程的意見:
本課程多比較類型的題目,加強學生對唐詩的賞析。可惜作業次數略嫌太少。
劉子斌老師的回應:謝謝你的提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