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維基百科對中國人的定義:


ü     以「地理」概念界定:出生或居住在中國境內的人;


ü     以「人種」概念界定:主要具有漢族血統的人,也包括中國境內的55少數民族(如滿族壯族藏族維吾爾族),參見中國民族列表


ü     以「宗族」概念界定:指「華人」或「華裔」(祖先來自中國,具有漢族血統的人,不論是否經過混血或來自中國的祖先是多少代以前)。華人或華裔並不一定擁有中國國籍,早期海外華人多數保留中國國籍,今天多數海外華人通常已取得居住國國籍,一般只認同自己是華人而不是中國人。 




中新網116 最新一期的香港《亞洲周刊》刊文說,美國共和黨總統參選人洪博培的中國女兒掀起政治風暴。美國人熱衷領養中國孤兒,十多年間收養6.5萬人,中國也是美國 人海外領養的最大來源地。令人意外的是,這不僅改變了美國家庭生態,而且促進中國文化傳播,締造中美文化融合。 


  文章摘編如下: 


  一則攻擊美國共和黨總統參選人洪博培(Jon Huntsman)的視頻近日在網上流傳,該視頻以洪博培收養華裔孤兒和曾任駐華大使為話柄,質疑他是否愛國,洪博培對此直斥“愚蠢”。洪博培領養的中國 女兒叫楊樂意,現年十歲。這位能講流利普通話的美國前駐華大使說:“作為駐華大使,我擔負著讓兩國關係和諧健康發展的責任,楊樂意讓我有了充足的信心。” 除了大使洪博培之外,美國有很多名人都收養了中國小孩;美國名電視劇《慾望都市》裏面的角色夏洛特收養的也是中國女孩。 


  根據美國國務院最新發布的年度報告,2011年中國依然是美國人海外領養的最大來源地,雖然比上年減少800多人,但被美國人收養的中國大陸兒童有2589名。從1999年至今,已經有6.5萬多名中國大陸兒童被美國人領養,領養中國兒童已成為美國小區常見的現象。 


  走出孤兒院而來到美國的中國兒童大多是女孩,重生的家庭生活使她們成為幸運者。走入美國家庭,改變了孤兒的命運,重新擁有異國父母的關愛,使她 們不再孤獨,她們所帶來的歡聲笑語也讓美國不少家庭有了新生活。更意外的是,這些天使般的女童,成為美國了解中國的一扇窗、走進中國的一道門,成為促進中 國文化在美國傳播的“使者”。 


  美國具地中海風光的城市聖塔芭芭拉(Santa Barbara),近些年又增添了新的異國風情,在超市、公園或公眾活動時,經常可見白人父母牽手中國孩童的家庭,溫馨、親昵的幸福寫滿大人與孩子的臉 上,成為這個海濱城市的又一道風景。二零零四年前後是美國人領養中國兒童的最高峰,一年內可從中國領養近萬名孩子。聖塔芭芭拉的一些美國居民,也是在那個 時候結伴前往中國孤兒院領養被遺棄的孩童,至今約有超過五十戶美國人領養了中國孩子組成新家庭。 


  又到了中國傳統的農曆新年,建築商Joel和太太Joanne忙着籌備一年一度的春節活動,要在網絡和書本上尋找有中國文化氣息的歡樂節目。為了兩個從重慶領養來的孩子能感受到中國新年文化的節慶氣氛,他們每年都要安排中國新年的慶祝活動,並邀請聖塔芭芭拉領養中國孩子的美國家庭一起來參加。這 樣的家庭聚會已經持續了五、六年,參加者除了帶來好吃的食物和玩具共同分享,還請來舞龍、舞獅助興,又請中國書法家給孩子寫賀年卡、對聯等。地道的西方家庭,因為有了中國孩子,洋溢中國節日的喜慶! 


  事業有成,生活無憂,卻一直忙於工作,抓了生產耽誤了生養。Joanne想要孩子時,擔心年齡大會影響新生嬰兒,工作太忙照顧不到孩子,最終想 到領養。Joel喜愛中國,包括中國語言、音樂、文物和食物,家裏几乎每間房間內都擺放着他從中國收來的古文物,自然也想領養中國孩子。 


  那一年,JoelJoanne休假周游世界,走遍中國的十多個城市,有個導遊告訴他們,自己的老婆懷了雙胞胎,如果不是他在政府部門工作,初 生的孩子有一個可能要送去孤兒院。那時,中國一胎化政策抓得很嚴,但大家都想要男孩,生下女孩就遺棄送孤兒院,讓以後可以再生孩子。 


  於是,Joanne心生念頭,想領養一個中國女孩,Joel也贊同。之所以選擇中國孩子,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基礎深厚,孩子的父母一般少有吸 毒、酒精的污染,相對健康。由此,他們進入了一系列的手續之中,直到二零零三年,正值全球蔓延SARS,他們接到代理人的通知,可以到重慶領養孩子,但要 在一周之內把孩子領走。 


  講到這裏,Joanne至今還顯得有些緊張,因為SARS,孤兒院會停止對外接待,決定晚了可能就失去領養機會,她對亞洲周刊表示:“其實,我 們根本無法選擇,也不會去選擇,想的只是領她回家,改變她們,也改變我們。周圍領養孩子的美國家庭,都不會抱怨,都說自己孩子百分之百的好。” 


  中國小孩改變美國人 


  20034月,Joel夫婦領回了第一個孩子,取英文名艾美(Ermei)2005年領養了第二個中國孩子,取名艾陽(Aiyan)。她們 來到了美國一個富裕的家庭,整個園子的面積有 八萬六千平方米 ,比孩子原來所在的孤兒院都要大很多,命運在這一刻完全改變。不過,JoelJoanne 持認為,這兩個中國孩子的到來,改變的是兩個美國人甚至更多美國人的命運。如今,兩個孩子一個十歲,一個八歲,每當Joel回家,她們都會大聲喊着“爹 地”,如天使般飛奔下樓,依偎着、纏綿着。Joel說:“這是我一天最幸福的時刻,她們讓這個家更有生氣、更活躍。” 


  Joanne是建築設計師,還是歷史學家,除了房地産,她還有科技産品等其它投資,工作時間彈性卻壓力很大。Joanne堅持每天必須陪伴孩子、自己接送孩子。“工作壓力很大,但看到小孩,一切都會變得冷靜,變得歡喜。” 


  “給孩子好的未來也就是我們的未來。”美國提倡全面教育,Joel夫婦帶她們跳舞、體操、游泳、網球、高爾夫,還帶她們到全世界去旅遊,領略現 實。為了讓學校的美國小朋友接納兩個孩子,Joanne看中國曆史書、研讀中國文化、學習普通話,然後到學校給小朋友講課:在東方有一個中國,有很悠久的 歷史,有燦爛的文化,你們身邊這兩個女孩就是來自那裏。她認為這樣,小朋友對艾美、艾陽就不感到陌生了。 


  讓中國棄兒喜歡中國 


  Joel夫婦還自己出錢,每周三請中文老師到家裏教中文。為了讓孩子學得好,還邀請了其它十多個孩子一起參加。期間,Joanne也經常參與小 朋友的活動,問他們:“誰喜歡吃面?”小孩都舉手,她就說:“你們要感謝中國,因為面是來自中國,不是來自意大利餐館。”又問:“誰喜歡吃冰淇淋?”大家 舉手,她就說:“你們知道嗎?冰淇淋是中國發明的,是從冰凍的牛奶演變過來的。”這樣引起外國小朋友的興趣,想了解中國,想去中國。“我常常對孩子講有關 中國正面的話題,引起她們對中國的興趣,對中國的喜愛。”艾美可以用普通話對亞洲周刊說:“我來自中國,我喜愛美國,也喜愛中國。” 


  有個四歲的美國男孩在Joel家學中文,有一次,他的母親帶他到餐廳吃飯,上菜時,小男孩突然用中文說“謝謝”,餐館老闆先是驚訝,後來露出燦爛的笑容。離開時他又說“再見”,逗得周邊人都笑了。來到Joel家,四歲男孩很自豪地說:“我用中國話說了謝謝!”他母親也說他做的事情很有意義。 


  在中國的富裕家庭,三年級的小孩已經懂得什麼是名牌,要追求好的生活。Joel有條件讓孩子一身名牌,但他要求孩子懂得珍惜人生。有一 次,Joel在家辦籌款晚會,孩子的同學同時舉辦生日晚會,但Joel要孩子必須參加籌款活動,因為這個籌款活動是一個朋友為埃塞俄比亞的孤兒、殘障兒 童、單親家庭募款,經過短片介紹情況,可以讓孩子了解這個世界上需要幫助的人很多。這樣,孩子才會珍惜人生,才會活得快樂和健康。 


  Trisha是建築設計師,與大學教授Ingrid住得不遠,彼此不相識。有一天在超市,她們帶着各自的中國孩子相遇了,都驚奇對方領養了中國孩子,然後互留電話交流與孩子相處的心得,成為好朋友。如今,她們也帶着孩子,一起到Joel家學中文。 


  Trisha早就打算領養孩子,因為她認為“全世界有許多小孩需要幫助,不一定要自己生”。2007Trisha夫婦從江西南昌領養了現年五歲的女孩。Trisha沒有迴避孩子的中國身份,她給孩子良好的教育,甚至適應中國的文化,晚上還陪女兒睡覺。“孩子喜歡吃辣的食物,喜歡吃中國的麵,她看自己是黑頭髮,經常會問:‘我是亞洲人,是從中國來的嗎?’她一直覺得黑頭髮、黃皮膚的都是中國人。”很多人認為中國對世界產生威脅,Trisha認為,這並不一定全面。“孩子來自中國,應該要懂中文,應該對中國有了解,更重要的是,小孩對未來應該有自己的判斷,不要把中國看成不可靠近的國家。女兒也 很自豪自己可以學中文,將來可以去中國。” 


  Trisha想得最多的反而是:這孩子的父母到底在哪裏?為什麼要遺棄孩子?如果可能,Trisha想找到孩子的親生父母並告訴他們,女兒過得很好!每年,她都會將孩子的照片寄去江西孤兒院,希望孩子的親生父母有一天會出現。 


  Ingrid是德國裔的美國女子,她所領養孩子出生在廣西北海,那是一座與聖塔芭芭拉同樣美麗的海濱城市。為了讓女兒學好中文,Ingrid 聖塔芭芭拉學了一年的中文。因為曾在香港住過一段時間,Ingrid的普通話帶有廣東腔,但這並不妨礙她向女兒傳遞中國信息。女兒在她的帶動下,也願意說 些中文。 


  Ingrid懂七國語言,她要讓孩子不僅了解什麼是筷子、面,還要深入了解中國深層的文化。她研究中國,看了很多有關中國的書,還帶孩子到落基山去參加中國傳統文化節,“凡是和中國文化有關的活動我都會帶她去看,自己也有機會認識中國”。 


  為他們尋找身份認同 


  小孩經常會好奇的問:為什麼父母不要我了?他們是否很貧窮?是否死了?我還有兄弟姐妹在那裏?到目前為止,無法有解。作為母親,Ingrid希望為孩子找到答案,因為孩子需要身份認同。2012年,Ingrid一家准備去廣西,看看能否為孩子找到些答案。 


  中國駐美大使張業遂曾經邀請約90名被美國家庭領養的中國孩子與他們的美國父母走進中國駐美使館新館,共慶國際兒童節和端午節。張業遂在講話中 表示,希望被領養的中國兒童成為中美人民友誼的使者與溝通中美關係的橋樑。在美國的中國棄兒,和她們的美國父母,所扮演的角色不只是中國文化的傳播者,還是中美文化融合的締造者。(紀碩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