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聖枝主日的歷史
第四世紀時,已有人記載關於此日在耶路撒冷教會中慶祝的情形:民眾為慶祝耶穌榮進耶路撒冷的事跡,也列隊重走昔日耶穌與門徒們進城時所走的路線。下午,民眾與主教到撖欖山聚合,讀經唱聖詩,然後到耶穌升天處,讀有關聖經、唱聖詩。約於下午五時,誦讀福音關於耶穌此日榮進耶路撒冷的敘述,然後下山進城,兒童拿著樹枝,高唱「奉上主之名而來的應受讚美」的經句。人們遊行,經過全城,最後到達耶穌復活堂,舉行夜禱。此聖枝遊行禮很快傳到整個東方教會中,此主日也就稱為聖枝主日。
教宗大良時代在羅馬稱四旬期第六主日為「苦難主日」,彌撒中誦讀瑪竇福音中的主受難史。到第九世紀時,聖枝遊行禮才逐漸引進西方各教會中。
「聖枝主日」的全名為「主受難聖枝主日」指示出本日所慶祝與追念的兩個重要事件;耶穌榮進耶路撒冷及祂將受到苦難。
聖枝主日的意義
「耶穌基督雖具有天主的形體,但並沒有堅持與天主同等的地位,反而空虛自己,取了奴僕的形體,降生成人,與人相似,形態上完全與人一樣,謙抑自下,服從至死,死在十字架上。」(斐 2:6-8 )
聖枝主日,是一個在禮儀上令我們頗為困惑的主日,這個主日的主題同時兼具光榮和屈辱的內容。我們一方面紀念耶穌光榮進入耶路撒冷,受到萬眾的歡迎、歡呼、喝釆。另一方面,我們卻在群眾「賀三納」的洪亮聲音還未完全消退時,已經隱隱的聽到人們對他的咒駡聲音陸續的出現,這就是隨之而來,在今天福音中所誦讀的,耶穌的「受難始末」。
這個矛盾和不協調的調子,在上述的斐理伯書中,表現得更為清楚。基督雖是真天主,卻也是真人,就是這個真天主又是真人的基督,為我們成了十字架上的犧牲,並以自己的死亡去救贖墮落了的人類。
在這段斐理伯書經文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基督的三重面貌,今天就讓我們細心的默想一下,亦從中反省一下我們自己的信仰態度。
一、基督本有神的形體。他本來就是神,就是天主。但是他沒有在這方面死抓住不放。他本應受到尊崇,甚至有權享受人們對他的敬拜,但他的降生成人,卻是一種紆尊降貴、捨棄應有權利的行動。
在我們這個強調民主、人權、自由的時代,我們最重要學到的,甚至唯一學到的,是「爭取」。我們爭取自己的權利、爭取我們認為自己應得的東西。
這些都是對的、應該的。但這不是生命的全部,更不是信仰的全部。
我們有時要為更高的理想,為更深的信仰要求,而超越權利、放棄權利,超越自由、放棄自由。在愛人、愛教會、愛祖國的行動中,平等、自由、權利等等,未必是最關鍵的概念,也不能作為我們的唯一指導思想。
在我們基督徒的辭彙中,除了自由、人權、平等以外,應該還有奉獻、犧牲、獻身、包容、體諒、吃虧是福等等理想。
二、基督空虛自己。即是說,他自我降伏,他脫下了王者的尊榮,他將自己神性的光輝擱置一旁,他使自己寂寂無聞……直至只剩下他的孓然一身,和他那大慈大悲的愛。
不只如此,他的空虛簡直是到了極端的地步:「他服從至死,而且是死在十字架上」,即是說,不只是死,而且是一個奴隸的死,一個屈辱的死。如果說「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那麼基督的那種在十字架上的無辜的死,簡直就是輕到連鴻毛都不如,甚至找不到適當的辭彙來形容了。
不過,正是在他完全自我倒空的時候,他完全地充滿了;正是在他死時,他成了圓滿的他;正是在他一無所有時,「天主極其舉揚他,賜給他一個名號,超越一切名號,致使上天、下地和陰府,一聽到耶穌的名號,都無不屈膝叩拜,眾口同聲宣認耶穌基督是主,以顯耀天主聖父。」(斐 2:9-11 )
當一個女人放下了少女的一切時,她便變成了母親;當一個人放下了自己的一切成見,而進入另一個人的生命中時,他就成了朋友、知己。
莊子認為聆聽是一種藝術,不單要「聽之以心」,還要「聽之以氣」。他所說的氣是「虛而待物」,是完全的空虛自己,以讓對方的話、對方的一切進入自己的心中。
基督的空虛自己,比莊子的「虛而待物」更為徹底的空虛,所以天父的愛充滿了他,所有人的生命也在他內,而他的愛也充滿了所有的人。
三、「他取了奴僕的形體,降生成人,與人相似,形態上完全與人一樣」。換句話說,他甘心做人,做一個受生老病死所折磨,受成敗得失所困擾和影響的人。他以做人為榮、以做人為樂。
相反地,我們許多人都不願意做人,而只願意做神。我們不願一步一腳印地走人的路,我們要騰雲駕霧,好像那首「乘著歌聲的翅膀」的歌,要飛向永生的彼岸,避開做人的苦痛。
我想起徐志摩的話:「我不要成仙,蓬萊不是我的分;我只要地面,情願安分的做人。」
你說徐志摩接近耶穌一些,還是那些天天想著要做「神」的人更接近耶穌一些呢?
引用自http://www.shanxixiuyuan.com/zfy/yn/yn13.htm及http://www.wretch.cc/blog/masanini/4963038
凡四旬期內的福音前歡呼都不會唱哈利路亞,多數改唱願光榮與王權 歸於祂,至於無窮之世
基督新教信義會同樣慶祝此主日:
棕枝主日(Palm Sunday),亦稱“聖枝主日”、“棕枝節”、“棕樹主日”或“基督受難主日” (因耶穌在本周被出賣、審判,最後被處十字架死刑),是主復活日前的主日,標誌著聖周的開始。棕枝主日是教會節期中除了耶誕節和復活節之外另一個重要的紀念日。據聖經約翰福音12 章,耶穌最後一次到耶路撒冷城參加逾越節。耶穌於此日騎驢入耶路撒冷時,受到歡迎君王般的禮遇,許多來耶路撒冷過節的以色列人把衣服脫下來鋪在路上,讓耶穌基督從上面經過;前行後隨的眾人喊著說:“和散那歸給大衛的子孫!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高高在上和散那!(太21:9)”
自從那時以來,教會在每年復活節前的這一個主日,這一日按照教會年曆的傳統也是大齋期六個主日的最後一個。所以,每年這一主日教會都要紀念耶穌榮耀地進入耶路撒冷。又因為當年的百姓,手搖著棕樹枝歡迎耶穌,在教會的年曆上稱此主日為棕枝主日。也就是在這個禮拜五,主耶穌在耶路撒冷城外的各各他山上被定死在十字架上受難,因此教會定規從棕枝主日到下周復活節主日的這段時間為受難周。受難周是耶穌在世上的最後一周,受難周是上帝救恩史上的里程碑,標誌著上的救贖作為達到了最高潮,因此受難周也被稱為是聖周。教會慶祝棕枝主日,往往以耶穌基督的榮耀為主題,教堂多以棕枝裝飾。大齋期的禮儀顏色是紫色,而此日卻使用紅色。棕枝主日崇拜前,教會亦會舉行棕枝巡行禮,信徒亦可參與進堂行列,與神職人員和詩班一起手持棕枝繞教堂一周,然後才開始禮拜。
而使用的棕枝宜會留到來年大齋首日,在那日將其焚燒,用所燒的灰在每個人的額頭畫十字,所以那日叫聖灰日(Ash Wednes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