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发声有三个比较困难的地方:
第一:普通话里没有的音
如 我 ŋɔ5
佢 kœy5 等
第二:粤有九声,故比普通话更富有音乐感:
CD1: [1,
2]
诗 史 试 时
市
事
昔 锡 蚀
si1 si2 si3 si4 si5 si6 sik7 sik8 sik9
道理就如国语的「妈,马,麻,骂」。 当然了,在一个句子当中把「食饭( fan6 )」给说成了「食反( fan2 )」 – 大家也许会猜得到你的本意,可是不标准的发音在工作和沟通上就会构成不便了。
第三:粤语跟很多的中国南方语言一样保存了古汉语中的「入声」(即第七,八,九声,以 k, p, t 等音作结)。
这一点似乎无关痛痒,然而,不会入声,就没广东话那「铿锵」的感觉,一听就知道是「外地人」 。
(一) 廣東話是古意很濃的方言。我六十年代剛來香港的時候,廣東話一知半解,邊學邊用,徐訏先生常常要我留意粵語文雅之處。有一次我們喝茶聊天,徐先生突然 說:“聊天廣東話說謦欬,是古書上文縐縐的說法,辭書裡可以查到。”“謦欬”國語音念qingkai,一指咳嗽,《列子·黃帝》上說:“康王蹀足謦欬疾 言”。“欬”亦作“咳”,不念ke。引申為“言笑”,如“親承謦欬”。《莊子·徐無鬼》中有一句是“又況乎昆弟親戚之謦欬其側者乎。”果然雅得一塌糊塗!
最近讀到施康強的《瓷都記行》,寫他到景德鎮遊玩,想買點瓷器回去。朋友領他到一家瓷廠的門市部,說是可以把整套細瓷餐具拆開來賣,不必買全套四十幾 件。施康強說,門市部裡有一位伶牙利齒、描眉畫眼、裝束入時的小姐接待他們,問他們要買“幾多”﹖“這聲『幾多』,我聽得特別入耳。記得『問君能有幾多 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名句,總以為那是古人用語,想不到今天在江西仍是活生生的口語。”施康強說。其實粵語也說“幾多”,人人天天說的口語。白話文 說“什麼時候”,廣東話說“幾時”。這“幾時”,當然也風花雪月古雅得很:“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也是那麼說的。還有“幾何”,猶言若干、多少。人生難能可貴的事,廣東話說“有幾何”。最纖秀是廣東話用以表示詢問的那個“未”字,用法跟王維《雜詩》的名句完全一樣:“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
(二) 陳永明《中文一分鐘》第一百三十八集說到粵語的“經已”即普通話的“已經”:“月臺中間之出口經已封閉”;飛機“經已到達”;雜誌“經已出版”,都是 國語的“已經”。那一集的撰稿人宗靜航說:“兩個詞語的差別只是組成語素的先後次敘(序)不同。母語是廣東話的觀眾,在學習普通話時,除了會覺得某些字音 很難說得標準外,在使用這些廣東話與普通話有些微差別的詞語時,也會很難掌握。”這一點很對。
廣東話和普通話不但詞語常有“些微差別”之處,連句法也有“些微差別”之處。上引這幾句話是宗靜航寫給陳永明用粵語念出來的。如果陳永明要用國語念, 宗靜航的寫法一定會有一點點不同。國語大概會說:“這兩個詞語其實只是組成語素的先後次序不同。母語是廣東話的觀眾學說普通話除了會覺得有些字很難念得標 准,碰到一些廣東話和普通話有一點點差別的詞語,也會覺得不太容易掌握。”細細一想,兩種說法的差別真是微乎其微,關鍵也許只在於“在……時”這樣的句 法。口語化的國語不那麼“文”、不那麼精確,不說“在學習普通話時”。口語化的國語既不說“經已出版”,也可以不說“已經出版”,而是說“出版了”。中文 最難掌握的其實是動詞的時態(tense)。
***************************************************
留較多古漢語用詞
粵語保留相當多的古詞古義,而且現代粵語仍然有較高使用單音詞的傾向。一些被粵語使用者視為通俗的字辭可在古籍中找到來源,而在官話中已經消失不再使用。
第一及第二人稱用「我」、「你」,與官話相同,但粵音「我」(ngo5)更保留了中古漢語唐音(*ngɑ̌ )之疑母(ng-)。第三人稱不用「他」,而是繼承了東晉南朝的用法,跟吳語一樣使用「渠」,現代粵語寫作「佢」。複數人稱不用「們」,而是上溯至端係的 同源形式 [taʔ] 或 [ti](現代粵語寫作「哋」,本字為「等」)。
粵語用「係」而不用「是」來代表正面答覆,「係」是明清小說中常用字,其粵音(hai)與日本人正面答覆時的單字發音(はい)基本相近。
在《詩經》、《尚書》等古經典作品中,不少用詞亦在現代粵語中慣常使用。例如,句未助詞「忌」(現代粵語寫為「嘅」字),在《詩經·國風·鄭風·大叔於 田》有「叔善射忌,又良禦忌」的表述; 陰騭(常被寫為陰質)語出《尚書》:「惟天陰騭下民」,指埋沒良心。在文言文和現代粵語中,「卒之、畀」都等同「終於、給予」的意義。古代常用的「文 錢」,粵語也保存了「文」的用法,但常被寫為「蚊」字。「尋日」(昨日)的「尋」可追溯至東晉陶淵明的《歸去來辭》「 尋程氏妹喪於武昌」中的「尋」,解作「不久前」。「幾時」(何時)、「幾多」(多少)可追溯至蘇軾的宋詞《水調歌頭》中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而在李煜的《虞美人》中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粵語亦會借用古語作引伸,演化成新的意義。「牙煙」(正寫「崖廣」)原意為「懸崖邊的廣」(「廣」即是小屋,與簡化字無關),後引伸為危險。
「走」字的本意為「奔跑」(兩腳交互向前迅速躍進),但在官話中已轉義為「步行」。粵語中,「行」就是步行,而「走」則保留了古漢語中「奔跑」的意思。又 如官話用「吃(喫)/喝」,粵語用更古老的「食/飲」(粵北也有用「喫」,或寫成「吔」),用法與《論語.學而》中「君子食無求飽」一致。動詞「來」,粵 語會用「蒞」(常寫作「嚟」),即「歡迎蒞臨」的「蒞臨」。
再如「打甂爐」(吃火鍋,常寫作「打邊爐」),「甂爐」為一種古炊具;日常炒菜用的半圓型炊器,古代稱為「釜」,粵語和客家話用「鑊」,官話用「鍋」,閩語用「鼎」。
粵語用「謦欬」代表聊天、閒談,是古漢語的用法,在《列子》《莊子》等古書都可找到例句。(「謦欬」因常被寫作「傾偈」,也有人認為是來自僧侶說教「講佛偈」。)
保留較多古南越語底層成份
古代南遷到嶺南地區的華夏族與南越族土著長期雜居,彼此間語言、文化、習俗等各方面不自覺地相互滲透。粵語本身是由古華夏語和古南越語的混合語發展而來, 因此它同時具有古華夏語和古南越語的特徵。現代粵語中仍然含有南越語的底層成分,多表現在辭匯方面,在語法上也有一些遺存。現代粵語跟現代壯語在日常用語 上接近或相同的常用詞有不少,這些詞明顯不是漢語來源,可能為古百越底層遺存。也有另一種看法,指粵語不是漢語,而是百越語。
例如,如表示「這」的意思的粵音(/nei/)常被寫成「呢」字,該詞在壯侗語、苗瑤語族等諸語中廣泛存在,語法功能完全相同。有人認為該字可考的源頭為 「爾」,中古漢語唐音讀作/njiɛ̌/ ,但相比壯侗、苗瑤諸語表示「這」的nei/ni,這種觀點明顯顯得牽強。
再如,粵語表示「欺負」的「蝦」(/ha/),武鳴壯語與粵語完全相同,西雙版納傣語是 /jam ho/,黎語加茂方言為 /hɛ/。除粵語之外沒用其他漢語族語言有這個詞,古文獻亦不存在;
粵語表示「癢」的「痕」(/hɐn/),連山壯語中為 /hom/,武鳴壯語中為 /hum/ 或 /hɐn/,傣語 /xum/,臨高話 /kum/;
粵語表示「擰」或「折取」的「搣」(/mit/),南壯語、榕江侗語跟粵語完全一樣都是 /mit/,布依語、北壯語、毛南語、泰語都為 /bit/,傣語為 /bip/,黎語為 /miːt/。不過,現江西省南昌(豫章)的王家洲(村名),用手折斷(東西)發音也類似,莫葉切,入聲, ;
粵語表示「點頭」的「岌」(/ŋɐp/),北壯語為 /ŋak/,南壯語為 /wak/,傣語為 /ŋɔk/,泰語為 /ŋup/,侗語為 /ŋap/,黎語為 /ŋut/;而此字本身也表示搖動。
粵語表示「倒塌」的「冧」(/lɐm/),北壯語、毛南語跟粵語完全一樣,泰語為 /lom/;
粵語表示「跺腳」的「揼」(/tɐm/),壯語與粵語完全相同,黎語為 /tom/;
粵語表示「搖晃」的「擙」(/ŋou/),北壯語、毛南語、侗語為 /ŋau/,南壯語為 /ŋau/ 或 /ŋu/,臨高話為 /ŋɔu/;
粵語表示「思考」的「諗」(/nɐm/),南壯語與粵語相同,北壯語為 /nɐm/ 或 /ʔnum/;字義的另一個說法也來自於字本身的結構,「訁」字邊 加 「念」字組成的思考。
粵語的這類古南越底層詞舉不勝舉,在現代壯侗語裏面都可以找到系統性相同或相近的詞,而且這類詞多數都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非常高的基本詞彙。
來源:深圳之窗
責任編輯:王佳http://big5.huaxia.com/zhwh/whrd/whrdwz/2010/07/1989542.html
***************************************************
都是中國話,粵語跟國語區別咋就這麼大呢?兩種語言搞笑PK!北方的大男孩愛上廣東的小女孩,語言不通但心靈相通,愛意濃濃!
點解甘都得?(愛上廣東女孩)
詞/曲/編曲/演唱:青蛙
女生獨白:張睿恩
a1 我說“一”,你說“丫” (廣東話:“一”)
我說“二”,你又說“意”(廣東話:“是二啊!”)
我說“不是”,你話“吾海”(廣東話:“吾系”)
我說“在哪裡?”,你又說“海濱序?”(廣東話:“在哪裡嘛?”)
a2 我說“做什麼”,你說“奏咩野” (廣東話:“做什麼”)
我說“謝謝啦”,你又說“吾該噻”(廣東話:“謝謝啦!”)
我說“為什麼”,你話“點解遮”(廣東話:“為什麼呀?”)
我說“這樣也行?”,你又說“甘都得?”(廣東話:“這樣都行?”)
b1 點解甘都得?(廣東話:“為什麼這樣都行?”)
點解甘都得?(廣東話:“你好搞笑呵!”)
她在說什麼?(廣東話:“你明不明白我在說什麼?”)
我找不著北了!(廣東話:“頂你個肺!”)
c1 愛上這個廣東的小女孩
喜歡她的天真她的直率
她說的話我不明白
但是她的表情超可愛
a3 我說“生氣”,你說“猴撓啊” (廣東話:“好生氣啊!”)
我說“喜歡”,你又說“中意”(廣東話:“中意”)
你高興了就說:“鵝喉中意奈啊”(廣東話:“我好喜歡你呵”)
你生氣了又說:“我頂奈個肺!”(廣東話:“頂你個肺!”)
b2 點解甘都得?(廣東話:“為什麼這樣都行?”)
點解甘都得?(廣東話:“你的樣子好可愛哦”)
她在說什麼?(廣東話:“你真的不明白我在說什麼?”)
我找不著北了!(廣東話:“我說我喜歡你!”)
c2 愛上這個廣東的小女孩
喜歡她的天真她的直率
她說的話我不明白
但是她的表情超可愛
c3 愛上這個廣東的小女孩
喜歡她愛撒嬌又愛耍賴
她說的話我不明白
但是她的表情超可愛
c4 啦。。。。。。
(廣東話:你究竟喜歡我什麼?
其實我也很喜歡你
你什麼都要聽我的
不許惹我生氣
要一輩子陪著我!!)
http://tieba.baidu.co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