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 一支原子筆令人心傷
中國據說已經大國崛起,經濟體量坐亞望冠,被公認為最大的「世界工廠」。不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揭露的一個「秘密」,就令13億人震驚兼傷心。他說, 雖然中國每年生產很多東西,鋼鐵產能更加嚴重過剩,但原來直到目前,大家每天使用的原子筆筆頭的那顆小鋼珠,中國仍未有工廠造得出來,只能倚靠進口。這個 殘酷事實,很具體地象徵了中國經濟眼下的困境,亦突顯當局力推的「供給側改革」難度有幾高。
據新華社報道,李克強日前在山西太原市主持召開一個「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座談會」,他以圓珠筆(原子筆)為例,說明中國鋼鐵業之產能 畸形:「去年,我們在鋼鐵產量嚴重過剩的情況下,仍然進口了一些特殊品類的高品質鋼材。……我們還不具備生產模具鋼的能力,包括圓珠筆頭上的『圓珠』,目 前仍然需要進口。」
能產核彈 造不出小鋼珠
李克強這番話,令很多國人如夢初醒,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從iPhone到航空母艦、登月太空船、高鐵,以至核彈都能夠造出來,誰料到區區幾蚊雞一支原子筆上那顆小鋼珠,居然無能為力?
原因正如李克強所說,在於「生產模具鋼的能力」。全國最大製筆企業貝發集團董事長邱智銘後來解釋,筆頭鋼珠的厚度不足0.1毫米,卻要承受長時間書寫的壓 力和摩擦,既要書寫流暢,又不能漏墨,因此其硬度、開口大小、墨水槽位等必須搭配得天衣無縫,每個參數都要由電腦精確計算到頭髮絲的十分之一;而要生產如 此細緻模具,既要有高精密機器,也要有高品質合金鋼材,但中國在兩方面都是「一片空白」,因此這顆鋼珠仍然只能從德國、瑞士和日本進口。
早在4年前,時任科技部部長、曾經留學德國7年(在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獲機械系博士學位)的萬鋼,已經關注這問題,他當時說:「我國每年生產380億支圓 珠筆,但筆尖珠芯近90%來自進口,墨水80%進口或用進口設備製造。常用的圓珠筆,美國賣1.99美元,我們製筆廠利潤才1毛錢。」
為此,科技部還撥款6000萬元人民幣,推動「製筆行業關鍵材料及製備技術研發與產業化」項目;但4年後的今日,觀乎李克強之慨嘆,這項目似乎還未見成果。
據熟悉內地工業的前輩分析,堂堂「世界工廠」,竟然搞不定區區一顆小鋼珠,歸根究柢有三大方面問題。一是在體制上對自主研發激勵不足,對知識產權缺乏保 護,以致無論國營或民營鋼企,都沒有一家願意投放起碼十多年心血,去研發生產精密模具鋼的能力,一來花十多年也不保證成功,二來即使成功,也很可能被競爭 者「一聲唔該」把研發成果「山寨」。相比之下,各鋼企寧願盲目擴張粗鋼、螺紋鋼、線材鋼等低階產能,好景時可賺一大筆快錢,不好景亦有國家補貼撐住。
問題早知道 改革老大難
第二個問題也是老大難,就是由民國講到今天的「中國鋼水唔靚」,無法生產高質量鋼材,因此中國現在製造的高鐵、航母和戰機等, 仍十分依賴從德國、日本和美國進口的特種鋼。換言之,儘管中國能自海外購買生產精密模具鋼的儀器,但如果無「夠靚」的鋼水,也是徒然。
最後,即使中國不惜工本,斥巨資從海外收購高精密儀器和高質量鋼水,並不代表就能造出這顆鋼珠,因為還有一個關鍵,是人。畢竟再精密、再自動化的儀器,就 算毋須人手操作,始終也要由人來監控,以及為機器確保適合的生產環境;而機器愈是精密,愈講求一絲不苟,例如工人若在清潔機器時移歪了1mm,或者不小心 打了一個噴嚏、留下一條頭髮,就可能令整個批次產品報銷。
日本去年有一齣大熱劇集《下町火箭》,講述日本政府整個火箭研發計劃的關鍵,竟然繫於一所200人家庭式小工廠的精密零件。筆者深知這絕無誇張,日本很多 毫不起眼的小廠,都生產着幾乎是全球獨家的精密零件,握着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命脈(所以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後,全球不少產業鏈一度停擺)。這 些小工廠除了有積累百多年的技術,還依賴代代相傳、專心致志、一絲不苟的「匠人精神」。因此即使把整家工廠從日本下町搬到深圳龍華區,若缺乏這種精神,也 不保證生產線可順利運作。
話說回來,李克強特別提出這個原子筆問題,旨在強調「供給側改革」十分迫切,一方面要抑制過剩的低階產能,同時要提升目前缺乏的高階產能,否則中國經濟難 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遑論維持高速增長。不過,正如4年前的萬鋼,看到問題所在不代表能夠推動解決,尤其很多問題都是老大難,惟有向克強總理說聲加油,且看幾時能造出一支100%國產的原子筆,那就代表中國經濟成功「升呢」。
高天佑 tyko@hkej.com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 Ltd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