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體罰


 


體罰是什麼?


 


  『體罰』的定義,是採聯合國兒童人權組織,世界小兒科醫師學會及美國小兒科醫師學會等團體大致的共識。所謂體罰是指:經由製造身體上的痛苦,或經由控制其身體造成心理上的痛苦所為之懲罰。


 


有關體罰的政策?


 


  「禁止體罰」在教育部的行政命令裏早己行之有年,規定教師除非經過家長及校方同意,否則將不能體罰學生,除此之外,如果學生有異議,則可向上申訴,反映出現今教改的潮流,以及傳統威權勢教學的不滿。


 


  而台北巿教育局更在今年五月標舉「零體罰」為施政目標。但體罰從來沒有真正在校園內消失過,不明究裡的人還停留在「體罰是必要的教育方式」的思考下,且對校園體罰習以為常。


 


常見體罰之方法?


 


  93.5﹪的受訪學生表示學校存在有各式各樣的處罰方式,其中「打」還是最慣用的方法,72.3﹪的受訪學生表示看過老師直接責打學生,另有12.4﹪的受訪學生表示老師會叫學生自己打自己或叫受罰學生互相責打。


 


  常見的責打方式有:


 


(一)直接打身體(如:打手心、耳光、頭、屁股、掐肉、擰耳朵)。 
(二)指定某種姿勢使身體勞累(罰站、罰跪、罰半蹲、兔子跳、舉重物、跑操場等等)。
(三)增加課業(罰寫字、抄書、背書等)。
(四)限制活動(不准下課、參加戶外教學、畢業旅行或社團活動等)。
(五)勞動服務(掃廁所等)。
(六)言語羞辱(罵:爛!賤!不要臉!畜生!壞痞子!去死!笨豬等)。
(七)孤立學生(罰獨處於角落或走廊、不准與同學交談等)。
(八)叫學生自打或互打。
(九)罰錢(非賠償)。
(十)示眾羞辱(掛牌子、剃光頭、在臉上畫圖、在司令台上罰站等)。
(十一)剝奪生理需求(禁止飲食、上廁所、午休等)。


 


  其他較少見的體罰方式有:模仿電玩內人物的跳躍動作、蹲著走路、模仿打太極拳的動作、半蹲、模仿埃及獅身人面獸的姿勢。


 


常見體罰之用具?


 


  常見的體罰用具有:藤條、棍子、愛的小手、椅子的木板條、老師直接用手打、熱熔膠或尺。


 


為什麼不要體罰?


 


報導一:


 


  台灣的國民教育體罰到底有多嚴重呢?國民中小學學生有84%被體罰的經驗,另外也有50%的老師承認他們的任教學校有體罰的存在。可見體罰是個十分普遍的現象。


 


  體罰大多數是由老師執行,受訪的國民中小學學生有60%反應,最常體罰人的是學校老師。其次有29%的人表示最常體罰的人是父母。年級越低,家長執行體罰的次數越高;年級越高,老師執行體罰的次數越高。


 


  老師打人,他們自己快樂嗎?只有10% 的老師會認為自己決定正確,其他的人則覺得「沮喪」、「生氣自己」、「擔心學生報復」或「擔心家長不悅」。可見老師是冒著負面的情緒在體罰學生,我們也許 可以推論說,老師們並不喜歡體罰,但是,因為在他們的培訓與教學過程中,並沒有「不會傷害學生身心的管教方法研習」的機會,所以,只有這種「速效」的體罰 下策可用。


 


  儘管有50%的孩子認為體罰後行為會大部分改善,也有66%的老師認為體罰是有效的管教方法;但是,這樣「有效的管教」或「行為改善」恐怕是暫時的;我們由另外的數字來看,有76%的國小1-3年級學生被體罰過,有84%的國小4-6年級學生被體罰過,還有89%的國中生被體罰過,足見隨著學齡的增加,體罰不減反增,加上學生反應每學期被學校體罰的次數至少5次以上的高達49%, 如果說行為會因體罰而改善,這樣的數字如何會發生?所以,體罰所帶來的所謂改善,充其量只是短暫的,對於長期培養學生的自制而言,恐怕是沒有用的。根據許 多實證研究還指出,學童受罰後,會傾向於模仿成人這種粗暴行為,另外,學童因受罰會產生挫折,而且往往轉而以攻擊發洩其情緒,其結果就會造成被體罰者的 「侵略性」行為。


 


報導二:


 


  在當代台灣社會仍然盛行的「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傳統價值觀念的影響下, 社會一般大眾仍習慣性地賦予「體罰」正面的功能與意義,而往往忽略了體罰所可能造成的負面效果之際,社會各界更應該積極投入對有關體罰事項的深入研究,我 們才有機會能對體罰有比較精確的認識與評估。


 


  絕大部分的學校老師都會體罰學生有將近98%,而且大部分的學生都有受到學校老師體罰的經驗有84%左右,且超過一半以上的學生最常被學校老師體罰。值的注意的是:學生不見的不願接受體罰,只要老師會教學生,他們還是願意認命受罰。


 


  家長對於體罰的態度相當的矛盾。雖然有約百分之十五的家長明確表示不同意自己的孩子 被學校老師體罰,但有約三分之一的家長明確表示同意,而尚有另外三分之一左右家長不願表示意見(拒答)。顯示出:我們社會中為人家長者,對於體罰下一代似 乎仍持有贊成的態度,事實上,在本人自己的研究中就發現:大約有四分之一的家長,自己在家中就會經常體罰自己的孩子。


 


  學校老師似乎也傾向於贊成體罰學生。因為,有超過一半的學校老師贊成自己的小孩受學 校老師的體罰。而且有超過七成的老師認為體罰是有效的管教辦法。另外,六成左右的學校老師認為校園內老師體罰學生的情況不嚴重。在在反映出,我們社會中的 成人乃是意欲透過體罰手段作為鞏固既有傳統價值並型塑下一代之面貌的共犯。


 


  大部分的研究文獻已陸續發現體罰的一些嚴重的負面效果。例如:青少年反社會人格特質 的養成、青少年變本加厲由行為偏差轉為職業罪犯、自我否定、酗酒、濫用藥物、重度憂鬱、自殺等等,說明了以體罰作為管教手段,而必須付出的巨大個人及社會 成本。我們社會應該開始尋求替代的管教方式。而在體罰尚無法在一夜間消失的當下社會狀況下,我們應該設法減低體罰所造成的負面衝擊。亦即,「責之切乃因愛 之深」原則的確立與遵守。


 


報導三:


 


  教育部去年七月宣示要消除體罰,建立人身不受侵犯的學校。根據人本教育基金會今年五 月份的問卷調查顯示,仍有高達七成的學生被體罰,近九成的學生班上有會體罰的老師,被體罰的原因則有六成二是行為表現不佳,五成三是課業退步。不過,這項 高比例的體罰政策,雖比該基金會去年的調查略減一成,學生們認為原因是「老師怕被告,所以不體罰了」。


 


  調查顯示,有高達近九成的學生曾被會體罰老師教到,至於被體罰的原因,依序是行為表現不佳,占百分之六十二點七,課業、學習方面退步或表現不好,占百分之五十三點四,根據各年級交叉分析,其中又以國中生課業退步最容易被體罰,占百分之六十六點一。


 


  老師體罰的方式千奇百怪,有百分之七十一點三的中小學生被老師直接打身體,例如打手 心、耳光、頭、屁股、掐肉、擰耳朵等;百分之六十三點四的學生則被要求罰站、罰跪、罰半蹲、兔子跳、舉椅子、跑操場等讓身體勞累的體罰;其次是百分之六十 點八的學生被要求罰寫、抄書等增加功課的體罰;例如掃廁所等勞動服務也占了百分之三十二點八。


 


  也有老師以辱罵的方式達到體罰的目的,如「你很爛」、「賤」、「不要臉」、「畜生」、「壞痞子」、「去死」、「連豬都比你聰明」等情緒性言語,甚至有百分之十一點四的學生會受到羞辱性懲罰,例如:掛牌子、脫衣服、剃光頭、在臉上畫圖等。


 


  學生被老師體罰之後,有百分之三十二點五的人會產生害怕、丟臉、自己是壞小孩等內向負面情緒,也有百分之二十八點八的學生覺得生氣、倒楣、想要報復等外向負面情緒。大多數的學生認為體罰的老師就像老巫婆、火山、狗屎、瘋子、訓獸師。


 


  雖然學生厭倦、害怕體罰,但是也有百分之三十九點三的中小學生坦言體罰後行為會有一 些改善,百分之三十九點二的學生則表示幾乎都會改善。另外,有百分之七十一點二的學生也認為老師罰體的主要原因是為了教好學生。這些學生長大後會不會對自 己的孩子體罰?調查發現五成八九以上的學生表示會視情況而定,若將來長大擔任老師,則有五成七會體罰學生。


 


  至於師範體系、大學教育學程學生等這些準老師對體罰的態度,在人本教育基金會共發出五百份問卷中。有高達七成五以上的大學生認為體罰雖不好,但有必要情況仍會採用;僅有百分之七的大學生認為體罰是一定得存在的教育方法,百分之十七點五的大學生則強調絕對不會體罰。


 


心得:


 


  我個人是非常不贊同體罰,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體罰反應專制社會的霸道與不合理,在現代已不合事宜。


 


  (二)體罰只能短期的控制,對於長期管理並無效果。


 


  (三)體罰容易使學生或小孩出現異於常人的叛逆與暴力。


 


  (四)老師並不喜歡體罰。


 


  因以上幾點,可歸納出體罰是不文明的行為,且只能短期控制,過不久便會再犯。而學生也容易去吸收師長的暴力行為,使叛逆行為更加暴力且囂張。況且,大多數的師長們也不願體罰學生,可見體罰容易造成全面性及長期的傷害。因此,我堅決反對體罰。


 


 













這篇文章是資優班上國文課時,舉辦辯論比賽的文稿。辯論題目是「該不該體罰」,我是反方三辯。
 



引用自: http://163.32.84.104/93homepage/PB/PB047/else_file/SchoolHitting.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