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砂卡礑步道原名神秘谷步道,在砂卡礑溪上游有一個太魯閣族的「大同部落」,部落舊名為「砂卡礑」(Skadang)。距步道入口約1.5公里處的五間屋,舊名為「斯維奇」(Swiji),太魯閣語「斯維奇」(Swiji)是指大型葉片的榕樹。砂卡礑步道走到盡頭的「三間屋」,曾是太魯閣族人的聚落,太魯閣族人稱為「柏拉耀」(Brayaw),是「姑婆芋」的意思。


大峽谷之所以形成,乃由於地勢之利導,並受岩層性質和地質構造之控制。立霧溪順中央山脈東斜面東流入海,原具有順向河(consequent stream)之性質(既順原始地面之斜坡而下流之河道),河流之流向與區域地質構造線呈東北—西南之走向近於正交,由以在大理岩峽谷中,河流橫截岩層走向成橫谷(transverse valley),沿途山峭坡陡,水流湍急,河流下切急速,而沿岸岩石皆堅岩,包含大理岩和片麻岩,岩質牢固而均勻,河道過處,兩岸壁立,邊坡因岩石堅固,不易崩塌,且流路與岩層走向近程正交,既有岩石崩裂多節理脫落成崖壁,又其間罕有軟質、硬質交間之岩層,故無差異侵蝕之發生,因此河流之側蝕力受到拘束,不易拓寬河道,或發育成曲流帶。此外大理岩能溶於碳酸水,因此河道侵蝕兼具機械之磨蝕作用和化學溶蝕作用,雙重作用增強下切能力,使峽谷形態更形顯著。


台灣居西太平洋邊緣之造山帶上,自第四紀(大約200萬年前)以來,地殼有大量而快速的隆起,造成了巍聳之中央山脈。據地質研究,現今中央山脈之隆起量達每年5公厘之多(以前可能更多),由與地盤隆起,侵蝕基面(海面)相對的下降,河流作用不斷「復活」,下切力盛旺,河道循既有橫切地質構造線之流路越切越深,這是太魯閣峽谷形成之另一因素。所以這一峽谷也具有先成河(antecedent river)的性質。




砂卡礑步道海拔約60公尺,屬於陰濕的河谷地形,但植物生態卻呈現出乾濕兩型的特色。坡度較緩的地方,生長高大且層次豐富的林木;坡度較陡的地方,只見低矮的岩生植物,以台灣蘆竹和沿階草居多。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溪水,提供動物良好的棲息環境,動植物生態豐富,使砂卡礑步道處處展現生機。


慕谷慕魚藍的砂卡礑溪水就是這長年清澈碧綠,呈現一種「慕谷慕魚藍」的砂卡礑溪水,透過樹林的間隙還是 能見到溪面透著波光點點、閃耀著誘人的光澤,據說是因為砂卡礑溪流過大理石岩區,溪 底沈澱許多碳酸鈣的成份,經過光線反射呈現繽紛璀璨的色澤。


砂卡礑步道平緩易行,除了可沿途作自然觀察之外,步道全線亦設置觀景平台,供小憩賞景。步道簡介
砂卡礑步道從入口處到三間屋全長約4.1公里,倚傍著砂卡礑溪而行。砂卡礑溪16公里的流路中,形成峻秀的峽谷,清澈的溪水、美麗的岩石褶皺及蓊鬱的森林;步道沿途過去曾有多個原住民聚落,讓砂卡礑步道兼具景觀生態與人文之美。砂卡礑溪溪床上鋪滿大大小小的壘石,以大理石與片麻岩最多,湛藍湍急的溪水滑過溪床,與溪石合奏出清亮的自然樂音,而溪水也將岩石琢磨得圓滑柔美。褶皺在兩岸山壁和溪中岩石上形成一幅幅抽象壁畫,任人欣賞想像。砂卡礑步道地圖

砂卡礑溪沿岸動植物資源豐富,哺乳類動物:台灣獼猴、赤腹忪鼠、穿山甲穿躍其中;鳥類方面:環頸稚、竹雞、大捲尾、繡眼畫眉等更是常客。蝶類多達五十種以上,是砂卡礑步道是蝴蝶種類最繁盛的步道。青斑鳳蝶、紫端斑蝶及擬態枯葉的枯葉蝶紛飛於神秘谷中,使整個峽谷別有一番特殊景緻。


植物是以樟楠類、榕樹類、蕁麻科、蕨類植物為主,還有聖誕紅、龍眼、變葉木、麵包樹、桂竹等人為栽種的樹種。


台灣島因地殼運動不斷隆起殼運動不斷隆起加上立霧溪終年豐沛的溪水加上立霧溪終年豐沛的溪水加上立霧溪終年豐沛的溪水造成快速的河流下切造成快速的河流下切侵蝕速率侵蝕速率根據調查研究顯示根據調查研究顯示,太魯閣峽谷地區每年以超過五公分的速度向上五公分的速度向上抬升切穿了三角錐山的支稜切穿了三角錐山的支稜造就舉世稱奇的太魯閣峽谷造就舉世稱奇的太魯閣峽谷


此外,因大理岩岩因大理岩岩性緻密性緻密不易崩解不易崩解形塑岀今日陡峭狹窄幾近垂直的形塑岀今日陡峭狹窄幾近垂直的U型峽谷型峽谷


峽谷中常見美麗的岩石褶皺麗的岩石褶皺是經過多次的造山運動及多次的變質是經過多次的造山運動及多次的變質變形作用變形作用大理岩與其他大理岩石形成變化萬千的曼妙紋理岩石成為今日人們解讀太魯閣峽谷形成史的重要證據成為今日人們解讀太魯閣峽谷形成史的重要證據之一。


《乙》感想及見聞:


 


自小已知道有花蓮這地方,但「太魯閣」的名字就較陌生,由於受到台灣較尊孔崇儒的印象所影響,加有個「魯」字便以為它是孔廟之類的旅遊景點。後來領隊派行程表,得知原來「太魯閣」是個風光秀麗的景點,只是偶爾聽到它有石頭倒塌事件發生。


 


到了砂卡礑,發現並不是想像中那麼危險,而且真的是秀中之秀。


 


一般認為,大陸有著特殊自景觀和歷史文化,所以由南至北均有旅遊的價值。然而,當我遊覽過砂卡礑後,感到嘆為觀止,原來台海對面的寶島同樣擁令人嘖嘖稱奇的大自然景觀。


湛藍湍急的溪水滑過溪床,有如鑲了藍寶石的被褥舖在岩石上,耀眼奪目。


 


首先,它有著千變萬化的變質岩層,有的像雲片糕,有的像樹紋,在步道內,有各種昆蟲和樹木伴隨著雖然是日雲霧較多,令步道不致太幽深。


 


,到台灣旅遊有一大好處,就是秩序井然,儘管遊人眾多也不會爭先恐後,大家皆細心聆聽導遊的講解,有的取景拍照,有的細味景致。這種人文景觀與自然風光有機地混為一體,不是「對面海」所能達到的。


 



砂卡礑步道的岩石以花崗片麻岩、矽質片岩及大理岩為主,皆屬於變質岩,因受到擠壓出現縱紋路夾帶橫紋的特殊景觀。



砂卡礑步道的砂卡礑溪的水是希臘藍的藍色

白肉榕


陡直的山壁,有一棵白肉榕斜長在岩壁上方,看起來危危顫顫的,它卻從上而下伸出密密麻麻粗細不一的根,牢牢的抓住岩壁,施展出高明的攀岩功夫,令人無可撼動。這是榕樹的纏勒現象,也是它的生存之道,發生的原因和布洛灣上台地「樹抱石」一樣。緊抓著岩壁,不僅能幫助它吸收到足夠的水分,也可以讓它不容易被風雨扳倒,當然岩壁也因為有樹根的攀附,而有水土保持的功能,使山壁不至於崩落。生活在這裡的原住民早已深知這個道理,絕不輕易除去岩壁上的樹根。砂卡礑步道上由於榕樹分佈相當多,因此榕樹緊抱山壁的現象也四處可見。



卡礑步道-蕨類植物(地錢)


油桐花廊 (上)


步道旁有幾株高大的油桐樹,沒有開花時並不容易被注意到,但每年四月底到五月初盛開滿樹雪白的花朵,落花鋪滿這段步道,頗富詩情畫意。仔細觀察油桐的葉片,基部有兩個突起,看起來像是螃蟹眼睛,有時還可以發現有螞蟻穿梭其間。其實那兩個突起是油桐的腺點,會分泌蜜汁供螞蟻吸食,而螞蟻則以保衛葉片不受其他昆蟲咬食作為回報,因此油桐的葉片大多能保持完好。大戟科的野桐、血桐、蟲屎、白匏子等植物都有腺點。

俯瞰溪水切割出美麗的岩石褶皺,仰望裸露的山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讚嘆。


砂卡礑步道的岩石以花崗片麻岩、矽質片岩及大理岩為主,皆屬於變質岩。



層層分明地堆疊著,這種地形稱為「褶皺」。這些岩石遠在數十到數百萬年以前,都被深埋在超過十公里以上的地底下,在地層深處的高溫與高壓作用之下,岩石是半流體的狀態,且相同成分的礦物會聚合在一起,形成層層顏色分明的現象。由於臺灣受到板塊運動劇烈的影響,地殼快速隆起,地底下的熔岩很快被推擠上來,快速冷卻,隆起的岩石再經溪水切割,於是美麗的褶皺就這樣形成了。這片山壁除了褶皺之外,還可看到山壁上有許多凹凸不平的表面與洞穴,這是砂卡礑溪的傑作,在溪水切割的過程中,水侵蝕岩層較鬆軟的部分,而留下較硬的部分所致。(上)



下: 接近三間屋的深灰色沙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