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連儂牆



連儂牆


【2014年10月|香港連儂牆的千色塗鴉】


創意與歷史,都是迫出來的。


佔領運動集體創意之最,應是在金鐘的香港連儂牆。


每次在干諾道中流動,遇上這堵千色紙牆,見證香港人這段歷史的情感和信念,鼻頭難免一酸。酸,是心裡感動非常。酸,也是當我知道,面前的連儂牆,得不到它在布拉格的命運。


_DSC0582
【2014年4月|布拉格連儂牆】


在捷克布拉格的連儂牆(Lennon Wall),起初不過是一堵位於修道院大廣場的普通牆壁。1980年代起,捷克人民在牆畫上約翰.連儂(John Lennon)肖像的塗鴉,以及披頭四樂隊的歌詞片語。1988年,連儂牆成為經典的反抗符號,源於當時不少捷克青年,在牆塗上不滿胡薩克(Gustáv Husák)共產政權的字句洩憤。愈是宣揚集體意志的政府,愈是容不下別的聲音。


_DSC0585
【2014年4月|布拉格連儂牆上的「黃」】


當局曾邀專人重繪,但每次重繪後翌日,總會重新被詩歌和花圖填滿。至今,連儂牆仍不斷更新。2013年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後一年,牆壁多一塊黃色的 空間,上面寫了「BOSTON STRONG」的祝福語。愛、和平、非暴力等的理念,紮根在這堵牆之內,屹立在捷克這個歷經沉重的東歐國家。


香港連儂牆的出現,將他鄉的歷史意義移植,成為當下香港人繼續奮戰的信念憑證。兩個截然不同的時空,最根本的分別在於,布拉格的牆得以保存,是背後 慷慨的擁有者。可惜,香港這堵雞蛋民主牆,不幸地寄生在高牆的私密空間。常言道,方丈份人好小氣,見牆眼冤,不合眼緣的痕跡怎會容得下。


容不下,因這些痕跡,會成燎原星火,火頭燒到更遼闊的沉默國土。這片土地的歷史,早已經避不了被抹黑抹紅。這個歷史段落被抹殺,是可以肯定的事。相機快門,是當下更有力量的塗鴉。


我曾經奢想,香港政府會把牆封上透明膠,讓之成為沉默的景點,順度帶動文化旅遊。然後,木頭傘人與黃色紙傘,會成為香港歷史博物館的永久館藏。然 後,往後的人,信仰再不是由謊言構築的經濟神話,而是詮釋這些街頭曾經存在過的烙印。我知道,這些奢想,不過是鳥籠內苦中作樂的幻想。


此刻,只能寄望,香港連儂牆,不會在我們的記憶中消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