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這一天,在臺灣有一個習俗,就是所謂的「補冬」。因為古人認為冬天的天氣寒冷,需要補充營養,所以你會發現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開始高朋滿座了。除此之外,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臺灣,「立冬」未必會感覺到非常寒冷,有時候甚至還會出現幾天的大太陽,天氣炎熱,所以有「十月小陽春」之稱,不過這裡的十月是指農曆的十月喔!
在這個時節,喜歡賞鳥的朋友們可以開始準備賞「冬侯鳥」了。進入這個節令後,陸陸續續會有許多鳥類從遙遠的北方飛來過冬,這些侯鳥來台過冬的時間約半年左右,你可以利用這個時機到台北近郊關渡觀賞各種的「冬侯鳥」喔!
◎ 節氣小農夫:
「稻成熟,入冬田頭空」這句俗語點出這時節的水稻已經成熟了,農夫們也開始忙著收割稻作。收割後的田地要休息一陣子,等下次播種時期才開始使用。此外,在玉米園裡,農夫們忙著採收玉米,因此我們可以品嚐到又甜又香的玉米喔!
◎ 節氣小漁夫:
「立冬」後雖然天氣變冷,但是臺灣沿海的水溫仍然偏高。東部的海域因受到黑潮的影響,所以漁夫們還有鯧魚、旗魚、沙魚等漁獲可以捕撈喔!
◎ 節氣小園丁:
小朋友,你是不是發現水果攤出現香澄澄的橘子呢?沒錯,「立冬」正是柑橘豐收的季節,許多果農們都忙著採收橘子。你可以利用這個時節,到觀光果園體驗一下採收橘子的樂趣喔!
◎ 節氣生活:
進入「立冬」以後,東北季風逐漸轉強,天氣越來越冷,流行性感冒也慢慢流行起來了。在此提醒小朋友們,這時候要特別注意保暖的工作,讓感冒病毒遠離身旁喔!
◎ 節氣俗諺:
「立冬收成期,雞鳥卡會啼」這句俗諺的意思是:「立冬」時期正值收成季節,放飼的雞或野生鳥群有不虞匱乏的穀物可吃,所以常會生機勃勃的頻頻啼叫呢!
秋天好像還沒有怎麼過,節氣已經立冬了。立冬那天28℃,這樣的氣溫充其量是初秋。初秋之時,整天得預備「秋老虎」,突然之間就熱起來,好像夏天熱浪反撲一般。然而不知不覺之中,立冬了。立冬就代表冬天來了,只是我們連「秋高氣爽」都未曾經歷,竟然就跳到冬天了。
立冬這天大婆問我該吃些什麼?一時答不上來。後來看見有人在網上登了各種水餃的照片,說「立冬吃餃子」,那照北方規矩,立冬大概應該吃餃子吧。農曆年一年二十四節氣,那是很奇妙又很準的氣候預測,農民依時耕作將息,幾千年沒有差錯。於是到了節氣關頭,也培養出了許多習俗,到時到候,按各地不同物產和口味,弄一種食物應節,吃青團、吃糭子、吃鹹蛋、吃芋片──諸如此類,南方有南方吃食,北方有北方吃食,有得吃着應節,總是開心事。
北方人吃餃子是高興事,平時有朋友來作客,有親人相會,包餃子就是高興事,過年過節一家人聚在一起包餃子也是家庭盛事,所以北京有一句叫作「好吃不過餃子」,可見餃子在北方人心目中的地位已超越了味道。這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南方人聽了「好吃不過餃子」會覺得奇怪,畢竟北方人對餃子的感情,南方人是理解不深的。所以有些香港朋友去了北京去了哈爾濱,在主人家隆而重之請客吃了餃子之後竟會問:飯呢?主人家這才明白,原來吃了半天,香港人不知餃子就是飯。
北京還有「出門餃子回家麵」一說,每逢有人出門,吃餃子送行,待人回家,吃麵條接風。餃子短,麵條長,這裏包含的意思,就是「短去長(常)回」,出門不要太久,常常回家看看。這跟香港新界那道用粉絲做的「炒長遠」一樣,送與出門者吃了,長遠一綫牽掛。中國各地習俗不同,但意頭上的表達,則是差不多的。
李純恩
電郵 :mcwriter@appledaily.com
立冬養生
立冬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在每年陽曆11月7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225度時開始。曆書記載:「斗指西北維為立冬,冬者終也,立冬之時,萬物終成,故名立冬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規避寒冷的意思。
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但現在因為我國幅員廣大,除全年無冬的華南沿海和長冬無夏的青藏高原地區外,各地的冬季並不都是於立冬日同時開始的。按氣候學劃分四季標準,以下半年候(5天)平均氣溫降到10℃以下為冬季,則「立冬為冬日始」的說法與黃淮地區的氣候規律基本吻合。我國最北部的漠河及大興安嶺以北地區,9月上旬就早已進入冬季,首都北京於10月下旬也已一派冬天的景象,而長江流域的冬季要到「小雪」節氣前後纔真正開始。
我國古代將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入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後,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
立冬時節,太陽已到達黃經225°,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量越來越少,由於此時地表夏半年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剩餘,所以一般還不太冷。晴朗無風之時,常有溫暖舒適的「小陽春」天氣,不僅十分宜人,對冬作物的生長也十分有利。但是,這時北方冷空氣也已具有較強的勢力,常頻頻南侵,有時形成大風、降溫並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氣。從多年的平均狀況看,11月是寒潮出現最多的月份。劇烈的降溫,特別是冷暖異常的天氣對人們的生活、健康以及農業生產均有嚴重的不利影響。注意氣象預報,根據天氣變化及時搞好人體防護和農作物寒害、凍害等的防禦,顯得十分重要。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是個重要的節氣。隨著立冬節氣的到來,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做準備。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人在這個進補的最佳時期,進行食補,為牴禦冬天的嚴寒補充元氣。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應少食生冷,一般人可以適當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品,但也不宜燥熱。多飲豆漿,多吃新鮮蔬菜,以及一些富含維生素和易於消化的食物。
冬天是蔬菜的淡季,人們可適當吃些薯類,如甘薯、馬鈴薯等。它們均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B,還有維生素A,紅心甘薯還含較多的胡蘿蔔素。多吃薯類,不僅可補充維生素,還有清內熱的作用。可適當吃一些青菜、豆腐、木耳等。此外,在冬季上市的大眾菜中,除大白菜外,還應選擇圓白菜、心裡美蘿蔔、白蘿蔔、胡蘿蔔、黃豆芽、綠豆芽、油菜等。這些蔬菜中維生素含量均較豐富,要經常調換品種,合理搭配,補充人體維生素需要。
這裡須注意的是,我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各異,人們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屬冬令,西北地區與東南沿海的氣候條件迥然有別。冬季的西北地區天氣寒冷,可以適當熱補或溫補;而長江以南地區雖已入冬,但氣溫較西北地區要溫和的多,進補應以清補甘溫之味為宜;地處高原山區,雨量較少且氣候偏燥的地帶,則應以甘潤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為宜。除此之外,還應因人而異,人有男女老幼之別,體質有虛實寒熱之辨,本著人體生長規律,中醫養生原則,少年重養,中年重調,老年重保,耄耋重延。故「冬令進補」應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清補、溫補、小補、大補,萬不可盲目「進補」。
冬天是天寒地坼,萬木凋零,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人體的陽氣也隨著自然界的轉化而潛藏於內。因此,冬季養生應順應自然界閉藏之規律,以斂陰護陽為根本。在精神調養上力求其靜,控制情志活動,保持精神情緒的安寧,含而不露,避免煩擾,使體內陽氣得以潛藏。
常言道「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民間有立冬補冬的習俗,為抵禦冬天的嚴寒補充元氣。立冬吃什麼好?立冬也是進補的好時節,立冬進補飲食應以溫熱為主。四大立冬營養滋補湯推薦給大家。
南方熱補
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台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姜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北方餃子
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為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説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從中醫養生學的角度來看,立冬確實是進補的好時節。因為進入冬季後,人體新陳代謝減慢,消耗相對減少。冬令進補能夠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儲存于體內,從而扶正固本,增強抵抗力。 進補以食補為上。《內經》有「秋冬養陰」之説,而北方冬季氣候乾燥,常有大風天氣,因此,滋益陰精是冬季養生的重要內容,最好能多吃白菜、銀耳、木耳、枸杞、梨、獼猴桃等補益陰液的食物;辛辣厚味、燒烤油炸食物少吃為妙,平時還要注意多喝水,以免上火。 飲食要以溫熱為主,如食用糯米、狗肉、羊肉、大棗、桂圓、芝麻、韭菜等,少吃冷飲、海鮮等寒性食物。可多吃些堅果類食物,如核桃仁、榛子、松子、栗子等。煮粥熬湯可以加一些沙參、黃、麥冬,但量不需要很多,因為畢竟是食補而非藥補。 排骨除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外,還含有大量磷酸鈣、骨膠原、骨粘蛋白等,可為幼兒和老人提供鈣質。骨湯中的特殊養分以及膠原蛋白可促進微循環,尤其是50—59歲的人,骨骼老化速度快,多喝骨頭湯可強壯骨骼,減少身體老化速度。在排骨湯中加入冬瓜、海帶或者蓮藕,還能起到清熱、補氣的作用。 體虛力乏,腰酸腿疼的人尤其適合。 雞湯特別是老母雞湯有很好的補虛功效。它能緩解感冒的症狀以及改善人體的免疫機能。秋冬季多喝些雞有助於提高人體免疫力,將流感病毒拒之門外。但雞湯有溫補作用,有炎症的人要少喝。 魚有健脾開胃、止咳平喘等功能,將它和冬瓜、蔥白煮湯服食,可以減輕水腫。魚湯含有全面而優質的蛋白質,還能緩解壓力、睡眠不足等精神因素導致的皺紋。 |
此外,立冬時運動應以靜態運動為主,可以在向陽的地方,在晨光下進行八段錦、十六段錦、太極拳等運動,以感到舒適愉悅為好。
富麗華彩的秋色仍在目前,一場飄雪也宣告了冬天的來臨。人是大自然的一份子,順應天時,沈潛含藏,蓄積學識與智慧,將生命的熱情,融入漫漫長冬,靜靜體悟寒冷深處的溫暖與活力!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