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Return of the Native
I left my home young, I came back old,
My native accent remains unchanged,
but my hair turned gray.
The children recognize me not.
And ask smiling: "Wherefrom is the traveler?"
回鄉偶書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解題:
這是作者晚年辭官回家時所作的兩首詩中的第一首,是唐詩中的精品,千多年來一直是兒童學習唐詩時要背誦的名篇。鄉音無改:家鄉的口音還沒有改變。衰:疏落。
這是作者晚年辭官回家時所作的兩首詩中的第一首,是唐詩中的精品,千多年來一直是兒童學習唐詩時要背誦的名篇。鄉音無改:家鄉的口音還沒有改變。衰:疏落。
譯文:
青年時離鄉老年才歸還, 口音未變卻已鬢髮疏落容顏衰老。
村童看見我卻不能相認,笑著問我這客人是從何處而來。
這首詩運用對比的手法,含蓄地寫出作者久居客地、重返故鄉的無限感慨和欣慰。
詩的開頭兩句,作者置身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鄉。“少小離家老大回”,“少小”和“老大”對舉,極概括又具體地說明瞭一“離”一“回”在時間上的間隔,離家時的少年英姿和回家時的老態龍鍾,可以想像得出來,感慨悲傷和喜悅慶倖也盡在不言之中。
“鄉音無改鬢毛衰”,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故土的深情。“鬢毛衰”頂承上句,形象地寫老大之態。“鄉音無改”和“鬢毛衰”對舉,傾吐對人生倏忽的慨歎和對故鄉依戀的深情。儘管在空間上與家鄉相隔千山萬水,在時間上相隔半個世紀,但故鄉仍牢牢地維繫著他的感情。“鬢毛衰”是時間流逝的標誌,“鄉音無改”是依戀故鄉的證據。然而“我不忘故鄉,故鄉可還認得我嗎?”——這隱含的揣測,為後兩句作了鋪墊。
三、四句轉折活脫:“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在這極富生活情趣的場景中,作者那百感交集的心情很難一一說清。
“相見不相識”是意料中的事;“笑問客從何處來”的問話是意料之外的事,但出自天真活潑的兒童口裏,又是非常自然的問話。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久客他鄉的作者聽了,能引起什麼感想呢?是老邁衰頹、反主為賓的悲哀,還是久別重逢、葉落歸根的喜悅?說不清,但都包含在這句看似平淡的問話中。全詩就這樣有問無答,悄然而止,只留下哀婉的餘音不絕於耳。這真是含蓄風格的典型。
作者簡介:
賀知章(公元約659 - 約744) 字季真,自號四明狂客。好飲酒,與李白友善。與張旭、張若虛、包融齊名,當時被稱為“吳中四士”。其詩清新通俗、真率自然。
作者簡介:
賀知章(公元約659 - 約744) 字季真,自號四明狂客。好飲酒,與李白友善。與張旭、張若虛、包融齊名,當時被稱為“吳中四士”。其詩清新通俗、真率自然。
原本發表於2009年3月23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