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城子. 密州出獵 》及一些對蘇軾的評語
江城子 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
左牽黃 右擎蒼
錦帽貂裘
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
親射虎 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
鬢微霜 又何妨
持節雲中
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
西北望 射天狼
密州出獵:這是詞的題目。詞有題目,也是蘇軾始創的。
老夫:蘇軾自指。蘇軾當時虛歲三十九。這句是說我雖年老,姑且抒發一下年輕人的豪情壯懷。
「左牽黃,右擎蒼」:左手牽著黃狗(獵犬),右臂架著蒼鷹。
錦帽貂裘:隨從們戴著緞做的帽子,貂鼠皮做的衣服。
平岡:低矮的山岡,指常山東南的黃茅岡。「為報傾城隨太守」:為報答全城人跟隨太守打獵的盛情。
太守:州的最高行政長官,漢代稱太守,宋代稱知州。
「親射虎,看孫郎」:看孫權為你們親自射虎。孫權曾親自射虎,見《三國志.吳書.孫權傳》。這裡是作者以孫權自比。
「酒酣胸膽尚開張」:痛飲助興更加胸懷開闊,膽氣豪壯。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何日遣馮唐持節到雲中郡來,赦免魏尚的罪過。
作者以魏尚自比,是說什麼時候朝廷派人來赦免我的罪過,使我得到重用呢?據《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記載,漢文帝時魏尚做雲中郡太守,保衛邊疆有功,使匈奴 不敢進犯。後來因報功時多報殺敵六人,被撤職判刑。馮唐指出文帝賞罰不當,文帝接受了馮唐的意見,派馮唐去赦免了魏尚,讓魏尚仍然做雲中太守,任命馮唐做了車騎都尉。
節:皇帝使者所持的作為憑證的符節,用竹竿製成。
雲中:漢代的郡名,官署的地點設在雲中縣(今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東北)。
會:將要。
挽雕弓:拉弓。雕弓:精美的弓。
滿月:圓月。拉弓如滿月就是用力拉弓,把弓拉圓。
「西北望,射天狼」:殺敵保邊疆的意思。天狼是星名,主侵犯。射天狼是殺進犯之敵保衛邊疆。北宋當時面臨的邊患有西夏(在西北邊疆,所以說「西北望」)和遼(在東北邊疆)。
資料: 《江城子》又名《江神子》,五平韻,有版本將片末的三言二句增一字為七言一句。宋人之作多依原曲重增一片。另,黃庭堅有仄韻版本。
這首詞作於熙寧八年(1075年)冬。蘇軾詞風於密州時期正式形成,這首詞公認為第一首‘豪放’詞。蘇軾對這首‘痛快淋漓’之作頗為自得,給友人信中 寫:"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數日前,獵於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 "蘇軾此詞一反"詩莊詞媚"的傳統觀念,"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拓寬了詞的境界,樹起了詞風詞格的別一旗幟。
蘇軾深受民本思想的影響,歷來勤政愛民,每至一處,都頗有政績,為百姓所擁戴。密州時期,他的生活依舊寂寞失意,鬱積既久,噴發愈烈,遇事而作,如挾 海上風濤之氣。這首詞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籠罩全篇,藉以抒寫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氣。蘇軾時年四十,正值盛年,不應言老,卻自稱"老夫",又言" 聊發",與"少年"二字形成強烈反差,形象地透視出、流露出內心鬱積的情緒。他左手牽黃狗,右手擎獵鷹,頭戴錦繡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獵裝,氣宇 軒昂,何等威武。"千騎卷平岡",一"卷"字,突現出太守率領的隊伍,勢如磅薄傾濤,何等雄壯。全城的百姓也來了,來看太守行獵,萬人空巷。這是一幅聲勢 浩大的行獵圖啊,為了報答百姓隨行出獵的厚意,決心親自射殺老虎,讓大家看看孫權當年搏虎的雄姿。
上闋寫出獵的壯闊場面,表現出作者壯志躊躇的英雄氣概。
.
下闋承前進一步寫"老夫"的"狂"態。出獵之際,痛痛快快喝一頓酒,意興正濃,膽氣更壯,盡管"老夫"老矣,鬢發斑白,又有什麼關係!以"老"托"狂",更表現出作者壯心未已 的英雄本色。
.
北宋仁宗、神宗時代,國力不振,國勢羸弱,受到遼國和西夏的侵擾。蘇軾由出獵聯想到國事,聯想到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處境,不禁以西漢魏尚自況,希望朝廷能派遣馮唐一樣的使臣,前來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遼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畫,表達了渴望一展抱負,殺敵報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下闋借出獵表達了自己強國抗敵的政治主張,抒寫渴望報效朝廷的壯志豪情。
這首詞感情縱橫奔放,令人"覺天風海雨逼人"。詞中表現了作者的胸襟見識,情感興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態橫生,"狂"態畢露;雖不乏慷慨激憤之情,但氣象恢弘,一反詞 作柔弱的格調,"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滿陽剛之美,成為歷史彌珍的名篇。
=======================
一些對蘇軾的評語:
歐陽修讚蘇軾文:「讀之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
蘇軾自評:「作文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雖嬉笑怒罵之辭,均可書而誦之。」蘇軾(謝民師書)
.
宋孝宗讚蘇軾:「蘇軾養其氣以剛大,尊所聞而高明,博觀載籍之傳,幾海涵而地負,遠追正始之作,殆玉振而金聲。知言自況於孟軻,論事肯卑於陸贄。方嘉祐全 盛,嘗膺特起之招,至熙寧粉更,乃陳長治之策。歎異人之間出,驚讒口之中傷,放浪嶺海,而如在朝廷,斟酌古今,而若斡造化,不可奪者嵬然之節,莫之致者自 然之名!」宋孝宗(贈蘇文忠公太師敕)
.
宋孝宗讚蘇軾:「成一代之文章,必能立天下之大節,立天下之大節,非其氣足以高天下者,未之能焉。孔子曰:臨大節而不可奪,君子人歟!孟子日:吾善養吾浩 然之氣,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乎天地之間。蓋存之於身謂之氣,見之於事謂之節。節也,氣也,合而言之,道也。」宋孝宗(蘇文忠公集序贊)
.
宋孝宗讚蘇軾:「蘇軾忠言讜論,立朝大節,一時廷臣,無出其右。」
.
釋德洪《跋東坡池錄》說:「其文渙然如水之質,漫衍浩蕩,則其波亦自然成文。」
.
林語堂:「蘇東坡的人道精神.由於遭受許多困難.而更加醇美.卻沒有變酸。」
.
余秋雨:「這一切,使蘇東坡經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他,真正地成熟了--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于一場災難之后,成熟于滅寂後的再生,成熟于窮鄉僻壤,成熟于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余秋雨(蘇東坡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