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拉傑普特人(Rajputs),中世纪初期在印度中西部興起的部族,公元前2~公元5、6世纪,塞種、貴霜、匈奴、嚈噠和古加拉等部族以及安息人和希臘人,大批移居印度,他們與當地居民融合形成拉傑普特人。該詞源自梵語Raja Putra,意為『 王族後裔 』 。拉傑普特人自稱屬於剎帝利(Kshattriya),但他們之間的地位相差很大,有王公世家,也有種地的老百姓。
6世纪,拉傑普特共有36個部族,其中有12個建立王朝。它們是西部的早期卡拉丘里 、喬漢、古加拉-普拉蒂哈拉( Gurjara-Pratiharas)、巴拉馬拉、索蘭基、拉托爾(加哈德瓦拉)、古希洛特;南部的伐泰比的遮娄其、拉喜特拉庫塔、卡利阿尼的遮娄其;北部的後期卡拉丘里、昌德拉。
8~12世纪普拉蒂哈拉以西印度為基地向恒河流域擴張,與來自孟加拉的帕拉王朝及由德干北上的拉喜特拉庫塔爭雄北印度。普拉蒂哈拉於8世纪中葉奪取曲女城(卡瑙吉 ) ,建立巴利哈爾王朝 ,控制恒河中游地區,成為北印度大國。8世纪後期拉喜特拉庫塔王國北上與普拉蒂哈拉爭奪古吉拉特及馬爾瓦。統治德干200年,直至10世纪末 。普拉蒂哈拉、帕拉和拉喜特拉庫塔三國爭雄北印度200餘年 ,但始終未能完成統一局面。
1001~1026年,伽色尼王朝蘇丹馬赫穆德侵略西北印度。拉傑普特諸王公聯合抵抗外敵入侵。1191年喬漢王普里特维拉賈三世抵抗阿富汗廓爾王朝對恒河流域的進攻,取得第一次特賴因戰役勝利。拉傑普特聯軍在1192年第二次特賴因戰役中失敗,德里和阿杰梅爾被占,從此德里蘇丹開始統治印度。但是拉傑普特人始終在拉賈斯坦的堡壘和中印度的森林裡捍衛自己的獨立。
1527年拉傑普特聯軍在坎瓦會戰中敗於蒙兀兒人。阿克巴用懷柔政策,積極爭取其作為蒙兀兒帝國统治印度的政治軍事支柱。在征服軍事要地之後隨即封賜其官爵,許多拉傑普特王公成為蒙兀兒王朝的曼薩布達爾;拉傑普特騎兵也成為蒙兀兒帝國的精銳武装。
18世纪拉傑普特人因馬拉特人介入内亂而分崩離析,因此寄希望於英國的支持,以免遭毁滅。英印總督W.黑斯廷斯對拉傑普特王公採取保護政策。1876年英國議會通過“皇室封號法令”,拉傑普特諸邦正式成為英國附庸。1947年印度獨立後,廢除土邦政權,全國统一,拉傑普特地區改為拉賈斯坦邦(Rajasthan)及古吉拉特邦(Gujarat)。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6世纪,拉傑普特共有36個部族,其中有12個建立王朝。它們是西部的早期卡拉丘里 、喬漢、古加拉-普拉蒂哈拉( Gurjara-Pratiharas)、巴拉馬拉、索蘭基、拉托爾(加哈德瓦拉)、古希洛特;南部的伐泰比的遮娄其、拉喜特拉庫塔、卡利阿尼的遮娄其;北部的後期卡拉丘里、昌德拉。
8~12世纪普拉蒂哈拉以西印度為基地向恒河流域擴張,與來自孟加拉的帕拉王朝及由德干北上的拉喜特拉庫塔爭雄北印度。普拉蒂哈拉於8世纪中葉奪取曲女城(卡瑙吉 ) ,建立巴利哈爾王朝 ,控制恒河中游地區,成為北印度大國。8世纪後期拉喜特拉庫塔王國北上與普拉蒂哈拉爭奪古吉拉特及馬爾瓦。統治德干200年,直至10世纪末 。普拉蒂哈拉、帕拉和拉喜特拉庫塔三國爭雄北印度200餘年 ,但始終未能完成統一局面。
1001~1026年,伽色尼王朝蘇丹馬赫穆德侵略西北印度。拉傑普特諸王公聯合抵抗外敵入侵。1191年喬漢王普里特维拉賈三世抵抗阿富汗廓爾王朝對恒河流域的進攻,取得第一次特賴因戰役勝利。拉傑普特聯軍在1192年第二次特賴因戰役中失敗,德里和阿杰梅爾被占,從此德里蘇丹開始統治印度。但是拉傑普特人始終在拉賈斯坦的堡壘和中印度的森林裡捍衛自己的獨立。
1527年拉傑普特聯軍在坎瓦會戰中敗於蒙兀兒人。阿克巴用懷柔政策,積極爭取其作為蒙兀兒帝國统治印度的政治軍事支柱。在征服軍事要地之後隨即封賜其官爵,許多拉傑普特王公成為蒙兀兒王朝的曼薩布達爾;拉傑普特騎兵也成為蒙兀兒帝國的精銳武装。
18世纪拉傑普特人因馬拉特人介入内亂而分崩離析,因此寄希望於英國的支持,以免遭毁滅。英印總督W.黑斯廷斯對拉傑普特王公採取保護政策。1876年英國議會通過“皇室封號法令”,拉傑普特諸邦正式成為英國附庸。1947年印度獨立後,廢除土邦政權,全國统一,拉傑普特地區改為拉賈斯坦邦(Rajasthan)及古吉拉特邦(Gujarat)。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