祂卻恩許祂的慈愛常在。
是的,仁慈的主,懷念你的恩德,就是絕妙的禱詞。
讓我們於悠悠的歲月中,引吭詠唱。
村民借貸重建居所
卻換來豆腐渣新屋
大地震發生之後,內地政府曾經承諾徹查豆腐渣工程,還死者一個公道,但是在地震1周年之際,四川當局已經有了結論,認為災難主要因為「高強度地震的不可抗力」、「沒有人死於豆腐渣工程」。此後強力打壓民間揭發豆腐渣工程,維權人士譚作人、黃琦等人先後繫獄,在高壓面前,人們噤若寒蟬,但是私底下,災民的不滿和怨懟並未減少。近日,明報記者重返災區,訪問有子女在學校遇難的家長,他們都悲從中來,認定子女之死乃豆腐渣工程所致。當局或許認為民衆應該向前看,不要糾纏於過去,但是當局不肯面對事實,不懲治豆腐渣工程的人應得之罪,就無法收懲前毖後,治病救人之效。本報記者今次重返災區,就發現重建中有豆腐渣工程。
記者在地震重災區綿陽市轄下北川鎮陳家壩雙埝村,發現當地政府與施工商重建的樓房,不要說遇到大地震,就算平時也有安全問題。據記者採訪所得,該村重建約30間雙層樓房,每層面積約90方米,售價每間約需14萬元。當地政府每間補助最多1.9萬元,居民要自行籌措其他費用,由於沒有抵押,居民最多只得到銀行6萬元貸款,其餘不足之數要向親友借貸,然後交給當地政府聘施工商興建。
內地農村居民收入低微,生活拮据,12萬元對他們來說是大筆款項,他們七拼八湊建屋費用,換來的竟是一望而知的豆腐渣樓房。記者見到那些暫時停工的樓房,鋼筋外露、混凝土輕易揑成粉碎等,據居民透露發現樓房質量低劣之後,要求政府重新興建,但是地方官員說若拆卸重建,居民要負責費用。居民的景况正是「黃台之瓜何堪再摘」,哪有餘資推倒重來?事情就擱在這裏。
記者曾經接觸到該處的書記,他最關心的是記者如何得知樓房工程有問題,又聲稱會有人負責,然後通知當地公安部門人員,把記者推上警車,「押送」回成都。
回港後,記者把拍攝得的樓房照片給香港工程師學會2名專家研判,兩人一致認定這些樓房是豆腐渣,認為樓房連柱底都建得不穩,毋須地震也可能有倒塌危險。北川一名良心建築商則聲稱,災區重建受制於官商勾結的貪腐「潛規則」,部分政府外判百萬工程至少要求回佣數萬元,建築商接工程後再偷工減料,利潤高達40%,「災民的血汗錢就是這樣變成要命的豆腐渣」。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黃國建看過本報提供的資料後感到驚訝,表示「如果新起的這麼快爛,就得人驚!如果重建工程有人不法謀取暴利起豆腐渣,我們一定向當地和北京 政府反映!」
黃國建感嘆,問題工程背後大多存在政府和商家之間的貪腐問題,「綿陽市是地級市,重建渠道這種階段,竟仍有人上下其手,絕對不允許!已經有了血的教訓,難道要再來一次?」我們希望港區人大代表就此事真的為民請命,務使中央正視和重視,為陳家壩雙埝村居民討回公道。
陳家壩雙埝村在偌大的災區,只是滄海一粟,它的豆腐渣樓房,我們希望只是重建中的孤例,其他工程都以人民生命安全為重,可是在短短的採訪過程中,包括來自個別施工商的信息,使我們驚覺到陳家壩雙埝村的個案,並非個別事件,災區重建偷工減料情况相當普遍。
地震後重建,災區「質量重如山」的標語矚目皆是,綿陽市委常委兼宣傳部長邱明君日前接受本港一家電視台訪問時說:「我們的幹部在災後重建建設的中間,有以權謀私,或者是其他什麼問題,我們覺得這是丟我們綿陽人的臉,我們不應該、不能夠出這樣的事(豆腐渣),而且出不起這些事,我們是非常非常的嚴格,非常非常的認真。」並說重建工程進度及監督情况,要定期上報給市政府,暫時無任何違規,但鼓勵舉報,會依法追查及懲處。
現在我們揭露陳家壩雙埝村的豆腐渣工程,且看綿陽市當局只是吹牛皮,抑或真箇依法追查及懲處有關人等了。
兩年前巨災無人受懲處
地方貪官有恃無恐?
中央對於重建要求質量為先,以人民生命安全為念,完全不用置疑,卻阻止不了地方上官商勾結,偷工減料;我們認為,除了地方官員的劣根性,兩年前大地震豆腐渣工程害了這麼多人,卻無任何人需要負責,對此,地方官員可能解讀為:只要大家都貪,造成豆腐渣工程遍地開花的既定事實,則中央最終也無可奈何。如果這是災區地方官員的普遍「認知」,則我們只能為災區居民的安危祈禱了。
特區政府 對於災區重建出現豆腐渣工程,無旋轉乾坤之力,我們只能要求特區政府做好本分,於援建項目做好質量把關工夫,以重質重量、高度透明的方式全面落實,絕對不能出現有朝一日,香港援建的項目成為殺人項目的情况。
據中科院資料,地震受影響人數達2792萬,從目前各科研機構發布的調查報告看,至少10至20%群體需要心理服務,也就是將近300萬至500萬人,但心理援助隊伍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單在汶川縣,原本10.6萬人口,約6萬人遇難,倖存者有20%、即近萬人患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大約三至五成人出現思覺失調,令自殺風險增加兩至三成。
生活漸穩妥 災後情緒浮現
內地官方長期記錄災區人民的心理健康質素。災後心理輔導協會總幹事杜永政表示,得悉有關數據指出,有嚴重自殺傾向的災民比例在去年3月有12%,到了11月則急升至34%。他對此感到震驚,因相對於任何大災難發生後,即使在物質足夠之下,也只有約25%的倖存者會自殺或有自殺念頭,他認為四川災區情况比預料的更嚴重。
「去年4月底北川宣傳部副部長馮翔自殺身亡是個警號。每名自殺者背後一定有心結未解,又找不到合適方法疏導情緒,結果變成計時炸彈。」杜永政認為,去年3月大部分災民仍在忙於修房子、為子女教育奔波,將精神集中在物質重建,隨著物質生活安排漸漸辦妥,思念喪親或地震驚恐的情緒便再浮現。
協會定期派4至6名心理輔導專家到災區,至今接觸約3500宗個案。本年1月起,協會與當地電台合作開設節目《心靈驛站》,每星期4次、每次25分鐘講解心理健康,當中收到最多的求助是失眠困擾,「有聽眾說地震發生至今一直失眠」。
內地輔導技巧參差 難助災民宣泄
「最常聽到人們的安慰方法是不要去想,但遇到悲傷情緒來襲,不是逃避便能夠解決。」他解釋,心理危機干預是讓當事人把感受和體驗抒發,宣泄情緒,但內地輔導技巧未成熟,服務者多依書直說,或者混淆情緒不穩者與精神病患者。
「曾跟進一名患血癌 的婦人,地震後常有焦慮,當房子修好,得知女兒考上大學,學費帶來經濟壓力,自殺不遂。我首次接觸她時,她已經歷10多次心理輔導。」杜永政說,曾兩次輔導婦人,以時間線治療釋放其焦慮情緒,焦慮症 便得到紓緩。
協會至今在內地培訓了250名心理輔導員。杜永政指災區需求龐大,社會應關注重建心靈的支援︰「內地心理輔導工作本身已落後香港50年,資源缺乏,現在更迫切需要建立長遠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培訓更多專業人員。」
明報記者 彭碧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