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米俐 | 完成日期: | 二○○九年九月二十六日星期六 | |
學號: | HK026002 | 科目: | 中外文化交流史第五課 | |
等第: | A,100 |
|
甲、 名詞解釋
Ø 丁韙良:丁韙良,字冠西(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年4月10日-1916年12月17日),美北長老會派至中國的傳教士。在中國生活了62年(1850年-1916年,期間有4年時間不在中國),曾長期擔任中國著名教育機構北京同文館的負責人,是當時的“中國通”。1898年起任被清朝皇帝任命為京師大學堂首任總教習,也就是北京大學第一任校長。
丁韙良1827年出生於美國印地安那州,是牧師的兒子。大學畢業後,受長老會差派來華宣教。1850年,與新婚太太抵達上海附近的寧波,展開頭十年的傳道工作。寧波是美國長老會在華第一個宣教區,由麥嘉締醫師(Dr. Divie B. McCartee)於1844年建立。丁韙良夫婦到此,已稍具規模,不但有教堂,還有學校與印刷設備。丁韙良學習語言的能力非常強,很快就學會寧波話,而且能用流利的寧波話講道。聽眾對他的講道,反應熱烈,常在離去時發出「聽道比看戲還有趣」的讚嘆。
丁韙良在寧波努力學習中文,許多古書都讀過,並能書寫文言文。他將講稿匯集出版《天道溯源》,書中努力嘗試將儒家道德倫理與基督信仰思想融合,辯說兩者並行不悖,勸人相信耶穌。又抨擊佛教教義和修行方法,特別對偶像、菩薩敬拜,尤加撻伐(曹剛華2005)。這本書廣受歡迎,成為新到宣教士的語文教材和訓練材料。從1854至1912年,以中文、日文和韓文,印行了30餘版。1907年,「廣學會」紀念基督教來華100週年舉辦的投票評選,《天道溯源》獲選為最佳中文著作。
在宣教方式方面,丁韙良很早就顯得「反傳統」。有記載他當時不與其他西教士住在城外,卻搬到城內與普通中國百姓一起生活。他的家門晝夜敞開,妻子成為中國婦女的閨中密友(故鄉網)。由此管窺,他與一般宣教士在工作概念和方法上,不會太咬絃。
離開寧波後,丁韙良的工作就開始與翻譯、寫作、出版、教育、外交等結下不解緣。這不難想像,因為他是當時西方人當中少有的「中國通」,不但能說流利官話(即普通話),更熟諳經史子集,寫流暢而為士大夫所讚賞之中文,理所當然成為中西溝通橋樑。
19世 紀末,晚清之世,中國在內,皇室腐敗,官僚貪污,民風不正;對外受列強覬覦,戰事失利,丁韙良與一些同期西教士,比更多中國人更早洞察中國需要心靈再造, 學習西學,廣開民智,把西方以基督教思想為基礎的社會及政治模式,接種到中國來,使中國能夠自強。他的譯作非常豐富,北京同文館大部份書籍都出自他的手筆 (黃昭弘1993),主要是將西方科學介紹到中國來,包括物理、化學等,最重要的一本書為《萬國公法》,由同文館出版。這本書翻譯美國人惠頓(Henry Wheaton)的國際法,讓中國人首次看到「權利、主權、人權、自由、民主」等概念,由同情維新的恭親王撥專款印刷。1863年,他著手翻譯此書,在給友人的信中他說:「沒有人指示我做這事,但我毫不懷疑這可讓無神論的政府和人民,承認上帝及其永恆的正義。」1869年,丁韙良辭去長老會職務,接受清廷三品文官銜,任同文館總教習(相當於現代的總教務長,甚至校長)。1898年,在李鴻章推薦下,受二品頂帶銜,任京師大學堂首任總教習。同治11年(1872年),丁韙良與廣學會其他西教士,在北京創辦《中西見聞錄》期刊,記錄當時發生的一些歷史事實及西方知識等,對洋務運動「推波助瀾」,成西學東漸的一座橋梁。
今天,對華人傳福音的策略,大致仍在「從上而下、或從下而上」游走,有時爭論不休,互不接受。其實甚麼策略都不重要。要緊的是清楚神的引導和領受,然後順服去做。丁韙良經過拳亂的衝擊後,仍決定重返中國工作,最後在北京去世,時維1916年,享年89歲。
Ø 林樂知:林樂知(Young John Allen,1836年-1907年5月31日)是一位19世紀基督教美南監理會來華傳教士,在華居留時間長達47年,以辦報、辦學、譯書著稱,對晚清時期的維新運動影響很大。
林樂知生在美國喬治亞州(Georgia),幼年父母雙亡,由姨母撫養長大。他屬於美國南方監理會。1860年來華,到上海後不久美國爆發南北戰爭,經費斷絕,於是另闢蹊徑,“每日上午在廣方言館教英文,午後赴江南製造局翻譯外文書,夜間編輯報紙,主日則到處佈道。十年間從末有片刻閒暇。”(傅蘭雅語)
林樂知於1836年出身在美國佐治亞州,年幼時就失去雙親,由姨父母撫養成人。少年時代就信仰基督教,參加基督教美國南方監理會。1858年大學畢業,獲得文學學士學位。1860年6月受基督教美國監理會的派遣,攜家眷前來上海傳教。他在四處佈道的同時,還努力學習中國文化,廣泛結交社會名流。
1864年林樂知經人介紹,擔任上海廣方言館教習1年。1867年重回廣方言館任西學教習,並兼任江南製造局翻譯館翻譯,前後共16年,由於工作努力,曾被清政府授予五品頂帶官銜。
1868年林樂知在擔任《上海新報》編輯期間,創辦了中文教會期刊《教會新報》。1874年9月,他將該期刊從第301期開始改名為《萬國公報》(週刊)。1883年後因其忙於中西書院事務,無法兼顧而停刊。
1881年林樂知為了實現把辦教育作為宗教滲透、推進中國政治改良、擴大西方國家影響願望,辭去上海廣方言館教習和製造局翻譯職務,在上海法租界八仙橋創辦了“中西學堂第一分院”,當時置辦工料費由監理會承擔,書籍等費用,由募捐而來。第二年,林樂知又于虹口吳淞路開設了第二分院。為謀發展,林樂知在“西國勸捐,曆四五年”,購得吳淞路分院旁地皮35畝,合分院,共41畝,另建新校舍。落成後,兩分院一併遷入,學校正式命名為“中西書院”,他自任院監。
林樂知對中西書院的教學體制作了精心策劃,提出了完整的“三級教育體制”,即初級、中級、高級三等,使學生各得其所,循序漸進;在教學內容上他十分強調“中西並重”, 它的西學科目包括數學、科學、地理及政治等各門知識,於當時或只重西文,或僅學兵藝的西學堂相比,比較接近現代的學制及教育理想;宗教科目在教學內容中所 占的分量很少,沒有規定的經課,學生也無須成為教徒。中西書院創立後,深受上海新興資產階級的青睞,很多官吏紳商大力捐助它,因而經費能夠自足。中西書院 於1911年遷往蘇州,併入東吳大學。
1887年林樂知參加威廉臣所改組的上海廣學會的編輯工作,譯述西書10餘種,其中最著名的是《中東戰紀本末》,在其譯著中要中國“敦聘西國賢臣”作為政府的“賓師”來策劃中國的新政。他長期從事書刊出版,自己可作著作也很多,主要有《文學興國策》、《新治安策》、《中國歷代度支考》、《五洲女俗通考》等。廣學會成立後,《萬國公報》恢復出版,並成為廣學會的機關刊物,仍由林樂知主持,一直到1907年他去世為止。該報“多記載泰西各國地理、歷史及社會風俗等,我國人多讀而喜之,每月銷行四千餘冊”,對當時的維新運動產生了一定影響。
由於成功地創辦了中西書院,林樂知建議監理會女子部在上海開辦女學,招收上海上流社會女子,作為擴大基督教影響的另一途徑。1890年監理會批准在上海設立女學。林樂知和海淑德遂在上海籌設中西學塾。1892年3月正式開學。中西女塾學制10年,雖自稱“中西並重,不偏依”,實則以西學尤其是英文為主。中西女塾在教學過程中,舉凡格致、算學、地理諸科以及宗教,只要學生力所能及,皆以英語教學,與中西書院不同的是宗教課程是必修課程之一。中西女塾開校時僅有學生5人,但隨著風氣漸開,學生日益增多,到20世紀,成為上海上流社會女性夢寐以求的“鍍金”聖地。
到了19世紀90年代,因廣學會和《萬國公報》的工作越來越吸引林樂知的興趣,他在1895年辭去了中西書院院監的職務,專事辦報與譯著。
林樂知辦學跟一般教會學校不同的是:學校的宗教課程並非必修科目,學生可自由參與,更不強迫學生成為教徒。這種制度使既想學習西學,但又不願為信徒的人來說具有較強的吸引力。
1905年5月林樂知短期回國,受到美國總統希歐多爾·羅斯福的接見。1906年返回上海,1907年5月因病在上海逝世。
Ø 《美理會哥合省國圖志》:由美國公理會傳教士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於1838年在新加坡出版。全;書共27節,共75 頁,係裨治文在其原著《美理哥合省國志略》基礎上修訂而成。內容介紹美理的自然風光、物產、農業、工業、商業、政府、法律、宗教、語言、文學、教育、風俗和國防等。該書於1846年在廣州重版,並易名為《亞美理駕合眾國志略》,另附地圖。裨治文於1862年重加修訂,擴充為二卷,在上海發行第三版。此書對中國知識分子瞭解美國、瞭解世界有重要參考價值。梁廷楠寫《合省國說》,主要參考資料便是此書。魏原作《海國圖志》,其美國部分,也主要取自此書。此書在 1862 年重版,易名《聯邦志略》。後來這本美國史中文本被譯成日文,在日本流行。
Ø 中國村姑:關於17世 紀一位中國公主被拐騙(一說被商人帶到墨西哥)所設計的女衣裳。這位中國公主後來被賣到墨西哥後米洛爾索薩家當上僕人。海時代時空的交錯與文化的融合,墨 西哥人出現了這個有趣的觀念,對於凡是來自東方的中國、菲律賓、印度、馬來西亞等東亞與東南亞概念區域者,均冠以「中國」之稱,甚至延伸至凡是膚色爲近似 褐黃色等有色人種的混血兒,均謔稱之「華人」。也由於這個觀念,使得他們將米拉公主稱「女華人」。
「女華人」米拉公主設計了一種無袖、長裙和黑色底衣加上金色鑲邊、紅、白和綠色的繡花,十分鮮艷。墨西哥於是模仿她的製作方法,製造出這種名為〝中國村姑〞的女裝,流行至今。
據說今日墨西哥國旗上的綠、白、紅三種顔色,其靈感即是受到這位「中國公主」的服裝影響,綠色代表田野,白色代表白雲和火山,而紅色則代表她所遭遇到的悲劇。
Ø 大食:為唐宋時代中國對阿拉伯國家的總稱。起源於波斯語稱阿拉伯人為Tazi的音譯。大食又可分為:
黑衣大食(749-1158),以巴格達為首都,稱阿拔斯王朝黑色是他們家族的標誌,故服裝亦以黑色為主,故名。
「綠衣大食」則指開羅的法蒂瑪族哈里發王朝(909 年-1171 年),因該王朝以阿里及法蒂瑪後裔自居,故以聖裔特徵的綠色為象徵。
「白衣大食」專指西班牙科爾多瓦後裔的伍麥葉哈里發王朝(929 年-1031 年),沿襲倭馬亞家族崇尚白色的習慣,故名「白衣大食」,亦稱為「西大食」。
早自 7世紀中葉起﹐唐代文獻已將阿拉伯人稱為“多食”﹑“多氏”﹑“大寔”﹔10世紀中葉以後的宋代文獻多作大食。漢籍中阿拉伯人被稱為大食﹐顯然是受了伊朗語的影響。「大食」是古代波斯、粟特克(今烏茲別克斯坦)和於闐(今新疆和田)等伊朗語系民族對阿拉伯人的稱謂。據英國語言學家H.W. Bailey 的考證,其名來自阿拉伯半島一個古游牧部落「太」族之名稱。
乙、 列舉題
ü 中國伊斯蘭教的四大名寺。
l 懷聖寺:又名懷聖光塔寺,俗稱光塔寺、獅子寺。位於廣州市內越秀區。始建說法不一,有說建于唐貞觀元年(627)。元至正十年(1350)重建,立有《重修懷聖塔寺之紀》碑刻一方。寺內西南有一座高36米的圓柱形磚塔,塔身中實光滑,有螺旋小梯可登塔頂。塔頂為一小圓柱,遠望形如蠟燭。頂部原有“金雞”,可隨風旋轉,以示風向,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被颱風吹落。寺院建築為中國宮殿式古典建築風格,寺門南向迎街,朱牆飾有飛簷門樓。入內過通道為望月樓,系重簷雙層;門楣為阿文贊詞,天花板飾有《古蘭經》文。穿過門洞,左右為長廊環抱,長廊牆壁嵌有碑刻近50方,庭院正中為寬闊的月臺,站臺北為抱廊式禮拜大殿,重簷歇山頂,窯殿西向。大殿東有碑亭。1949年後曾2次修繕,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l 杭州鳳凰寺:位於浙江杭州中山中路。原名武林真教寺,又名禮拜寺、回回堂。清道光五年(1825),因寺院形似鳳凰展翅,即立匾“鳳凰寺”,沿用至今。現據寺內宋代遺物,足證宋已建寺。元延祐年間(1314—1320),西域富商回回大師阿老丁(?—1313)以鉅資重修,後經明清3次重修,規模為現在的一倍。正門臨羊壩頭,盛唐時通海參築堤遺。
l 泉州聖友寺:即艾蘇哈卜清真寺,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伊斯蘭曆400年), 位於市區塗門街中段,泉州人俗稱之「清淨寺」。元、明兩代均有重修。現存主要建築有大門門樓、甬道、奉天壇和明善堂。本寺採用了中世紀阿拉伯普遍流行的建 築式樣,禮拜殿四壁為花崗石所砌,東西正門為尖拱形,西墻左右還有六個小壁龕,嵌有阿文石刻《古蘭經》警句。據記載,該寺原來大門也由花崗石砌築,尖拱形 門擁,門樓頂部有宣禮尖塔,明萬歷年間毀于地震。
l 揚州仙鶴寺:始建於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由前來揚州傳教的阿拉伯人普哈丁所建,普哈丁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第十六世裔孫。全寺形如仙鶴,故而得名。該寺大部後毀於戰火,明洪武23年(1390年),阿拉伯傳教士哈三重建此寺。嘉靖二年(1523年)再次重建。後大殿等主體建築又多次重修。仙鶴寺位於揚州市區南門街111號,汶河中路西側。目前仍是揚州穆斯林的主要宗教活動場所。仙鶴寺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揚州著名景點之一。
ü 中國歷史上三位最有名的波斯僑民。
l 李珣:字德潤,五代時前蜀梓州(今四川三台)人,生活於九、十世紀。李珣祖藉波斯,其先祖隋時來華,唐初隋國姓改姓李,安史之亂時入蜀定居梓州,人稱蜀中 土生波斯。李珣兄妹可考者三人,珣為長兄。其妹李舜弦為蜀主王衍昭儀。其弟李玹,字延儀,人稱李四郎,喜遊歷,好攝生,尤以煉製丹藥為趣,傾家之產不計, 以鬻香藥為業,曾為王衍的太子率官。
李珣對藥學頗有研究,他曾遊歷嶺南,飽覽南國風光,認識了許多從海外傳入的藥物。著有《海藥本草》 六卷,以引述海藥文獻為特點,據現存佚文統計,全書收錄藥物124種,其中96種標注外國產地。如:安息香、訶梨勒出波斯,龍腦香出律因,金屑出大食國。 此外書中記述了藥物形態、真偽、優劣、性味、主治、附方、服法、制藥法、禁忌、畏惡等。有些條文兼載藥名解釋。書中收載的海桐皮、天竺桂、沒藥等為當時其 它本草著作所未載。惜原書至南宋已佚,其內容散見於《政類本草》和《本草綱目》等著作中。
李珣詞現存54首,《花間集》錄37首,《尊前集》錄18首,其中1首《西溪子》重複。其詞調可分為《漁父》、《南鄉子》、《西溪子》、《女冠子》、《中興樂》、《酒泉子》、《浣溪沙》、《巫山一段雲》、《菩薩蠻》 、《漁歌子》、《望遠行》、《河傳》 、《虞美人》 、《臨江仙》、《定風波》等,計15種。值得注意的是,南宋王灼《碧雞漫志》還記載了李珣以5種詞調創作的另外5首詞作。茲引錄如下:
偽蜀毛文錫,有《甘州遍》,顧夐、李珣有《倒排甘州》,顧夐又有《甘州子》,皆不著宮調。(卷3)
《何滿子》,白樂天詩雲:“世傳滿子是人名,臨就刑時曲始成。一曲四詞歌八疊,從頭便是斷腸聲”……今詞屬雙調,兩段各六局,內五句各六字,一句七字。五代時尹鶚、李珣亦同此。(卷4)
李珣《瓊瑤集》有《鳳台》一曲,注雲:“俗謂之喝馱子。”不載何宮調。(卷5)
偽蜀時,孫光憲、毛熙震、李珣有《後庭花》曲,皆賦後主故事,不著宮調,兩段各四句,似令也。今曲在,兩段各六句,亦令也。(卷5)
《花間集》和凝有《長命女》曲,偽蜀李珣《瓊瑤集》亦有之。句讀各異,然皆今曲子,不知孰為古制林鐘羽並大曆加減者。(卷5)
l 李舜弦:[約西元九一〇年前後在世]字不詳,女,據《茅亭客話》中記載,其先世為波斯人。有以她為唐代中國第一位穆斯林女詩人。家于梓州,李珣之妹,亦和李珣同著 釣魚題材的詩。生卒年均不詳,約梁太祖開平末前後在世。有文才,工為詩,善七律,現查有三首,可見詩風略顯憂愁,意義曲折,難悟透。五代十國時前蜀第二主 王衍在位時(919—925)選入宮中,立為蜀主王昭儀。所著詩作共有三首:《釣魚不得》 、《蜀宮應制》 、《隨駕遊青城》。《蜀宮應制》詩、《隨駕遊青城》詩、《釣魚不得》詩諸篇(全唐詩庫僅存此三首),多為文人賞鑒。其 中《釣魚不得》中有“香餌”兩字,可以想像當時的人已經使用有香味的餌料開始垂釣,而並非是使用米飯以釣。
l 李玹:字延儀,人稱李四郎,喜遊歷,好攝生,尤以煉製丹藥為趣,傾家之產不計,以鬻香藥為業,曾為王衍的太子率官。
丙、 問答題
ü 容閎及第一批留學美國的青年學子為中國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哪些貢獻?
由于從明代14世紀60年代末始以來,中國對外長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影響了近代科學技術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並使之處于相對停滯狀態。
與此同時,歐洲成為現代科學的發源地,生產力突飛猛進,科學技術獲得迅速進展。中國逐漸拉大了與世界先進國家的距離。
在近代歷史上,積貧積弱的中國不僅在科技發展上乏善可陳,而且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還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一個有著光輝燦爛歷史的文明古國就這樣退出了世界科技舞臺。
19世紀中葉,一批向西方尋求救國真理的中國先行者,倡導科學救國、教育救國,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
于是中國開始有了出國求學者。1847年,來自廣東香山南屏鎮的容閎來到美國,3年後,他考入耶魯大學。1854年,他又以優異的成績從這所大學畢業,成為歷史上畢業于美國大學的第一位中國人。1872年至1875年,清朝政府先後 派出四批共120名青少年到美國留學。1905年,中國廢除了科舉制度,清政府舉行了第一次歸國留學生考試。這些歸國人員為引進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Ø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英文譯名:Jeme Tien Yow),字眷誠,廣東南海人,祖籍江西婺源,是中國首位鐵路工程師,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
1872年,容閎主持幼童留學美國計劃,選拔幼童赴美。十二歲的詹天佑到香港面試獲取錄。同年8月,和第一批官辦留學幼童共三十人從上海起程到美國。在美國康乃狄克州(Connecticut)紐哈芬市(New Haven)就讀小學與中學。1878年以優異成績進入耶魯大學,修讀土木工程,鐵路專業。1881年5月,以「碼頭起重機研究」為論文畢業,得學士(PhB)學位。
詹天佑回國後被派送到福建馬尾船政學堂學習駕駛,之後到福建水師旗艦「揚武」號任炮手,曾參加馬尾海戰。福建水師覆亡後,1885年調到廣州黃埔水師學堂任教習,曾勘製廣東沿海海圖。1888年,轉入由李鴻章、伍廷芳興辦的中國鐵路公司,於英國工程師金達(Claude W. Kinder)之下任見習工程師終於得到學以致用的機會。詹天佑最初參與興建連接唐山至天津的唐津鐵路中塘沽至天津段的鋪軌,之後很快便得到金達的賞識,升任工程師和地區工程師。
到了1890年,中國鐵路公司修築天津至山海關的津榆鐵路,當中需要在灤河修建橋樑。工程最終交由詹天佑負責。他以氣壓沉箱法,用中國工人建造橋墩,成功築起了橋樑;解決了之前鐵路公司聘用英國、日本、及德國工程師都未能解決的工程問題。自始詹天佑漸露頭角,擔任了京津路、萍醴路等的鐵路建設。1894年獲英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選為會員,是首位進入該學會的華人。
1902年,袁世凱為了得到慈禧支持興辦鐵路,建造來往高碑店至易縣的新易鐵路,以供慈禧祭祖時乘坐。詹天佑被任為總工程師,以四個月時間及低廉的成本建成了鐵路。雖然這只有37公里長的路線沒有很大的實質作用,但卻是首條由中國人自行修建的鐵路。
Ø 蔡紹基:初任上海大北電報公司翻譯。後隨同袁世凱辦理朝鮮通商洋務。後曾任天津外事局長、北洋大學(今天津大學)校長、天津海關總監、天津海關道台等職。
Ø 容閎:字達萌,號純甫,被稱為“中國留學生之父”。(生卒年份:1828年11月17日-1912年4月21日),生於廣東的南屏鎮。那裏離澳門不遠,是中國最早受到西方傳教士文化影響的地區之一。容閎六歲時,就曾跟隨一個傳教士的夫人讀書,後因學校停辦、父亡家貧而輟學。12歲時,他到了澳門,進入當地的瑪禮遜教會學校(Morrison School)學習。1846年8月的一天,一個決定改變了容閎的一生。
有一天,勃朗先生來到班上,告訴全班同學,因為健康緣故,他決定要回美國去了。他說,他想帶幾個同學跟他一起走,以便他們能在美國完成學業。如果有誰願意跟他一起走的話,勃朗先生說,請站起來。
這時,全班死一般寂靜。容閎第一個站了起來。接著站起來的是一個叫黃勝的孩子;然後,又有一個叫黃寬的孩子也站了起來。
容閎可以說是中國的哥倫布,他不但“發現”了美洲,使中國人第一次能以既不是傲慢無知也不是自卑恐懼的心態來看待“中央帝國”之外的世界;而且,他還為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找到了一片“新大陸”,使他們終於有可能在中國文化傳統之外看到另一種人類思想的閃光。
容閎所宣導的留學教育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青年,而這一代代青年又深深地影響了中國歷史的進程。
Ø 歐陽賡:外交官。歷任中國駐紐約領事館領事,中國駐舊金山領事館副領事,中國駐巴拿馬、爪哇總領事。1923年任中國駐智利公使館代辦。
Ø 容尚謙:容閎之堂侄。1884年曾參加中法海戰。1894年中日戰爭時,他擔任「環泰」軍艦艦長,獲清廷封海軍五品軍官。後任輪船公司經理多年,再轉任平沈路運輸處長。
Ø 程大器:教師,執職於上海江南製兵總局兵工學校。
Ø 鐘文耀:曾是耶魯大學划船隊著名的舵手。畢業後初在上海水利管理局工作,旋轉入外交界。先後任中國駐華盛頓使館翻譯、駐西班牙馬德里代辦、駐馬尼拉總領事。後為鐵路官員,任滬寧鐵路總辦、主席及顧問等職,亦為滬沆甬鐵路局局長。
Ø 梁敦彥:先到天津電報學堂任教習,後為張之洞幕僚。歷任漢口、漢陽海關道台、天津海關道台、外務部尚書、外務部大臣等職。民國成立後,任北京政府交通總長。
Ø 黃仲良:回國後被分往天津東局子兵工廠任翻譯兼圖算學堂教習,後來擔任過中國駐三藩市領事、漢冶萍冶鐵公司秘書、粵漢鐵路廣州段總辦、津浦鐵路總辦等職。退休後在天津生活,曾擔任過天津廣東同鄉會會長。
Ø 鄺榮光:礦業工程師,負責勘察各地煤礦資源,並發現湘潭煤礦等。繪製《直隸省礦產圖》及《直隸省地質圖》,為中國早期有水準的地質圖。
Ø 吳仰曾:回國後到英國學習採礦工程,後在南京、浙江、直隸等地工作,清末任歐美歸國留學生副主考,被清政府授予科學博士、充學部顧問,晚年在開灤煤礦工程公司工作。
Ø 劉玉麟:政治人物、外交家,曾任澳大利亞總領事、外務部右丞英國大臣、駐英全權公使、廣州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高等顧問後、任兩廣鹽運使。
Ø 黃寬:醫生,(1829年-1878年10月12日),字綽卿,號傑臣,黃出生於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東岸鄉,父母早亡,由祖母撫養長大,中國醫學家、教育家,中國第一批出國留學生之一。1849年轉讀蘇格蘭愛丁堡大學,是中國第一位留英學習西醫並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的人,也是第一個從歐洲大學畢業的中國人,對於培養了中國第一個赴歐留學生,愛丁堡大學至今仍引以為榮。1857年回國,初在香港開診所。黃寬歸國後從事臨床與教學,醫術精深,尤擅外科。 1878年10月12日,患項疽劇發,與世長辭,享年49歲。
這批留美生中從事工礦、鐵路、電報者30人,其中工礦負責人9人,工程師6人,鐵路局長3人;從事教育事業者5人,其中清華大學校長1人、北洋大學校長1人;從事外交行政者24人,其中領事、代辦以上者12人,外交部部長1人、副部長1人,駐外大使1人,國務院總理1人;從事商業者7人;進入海軍者20人,其中14人為海軍將領。總之,除早亡、留美不歸和埋沒故里者外,大都在不同的崗位上為中國的現代化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ü 簡述阿拉伯文化對中國的影響。
宋元時代,中國和阿拉伯地區的交往對中阿社會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阿拉伯文化對中國的影響突出表現在伊斯蘭教的在華傳播。唐代已有來自阿拉伯地區的穆斯林在華定居,他們的後代被稱作“土生蕃客”,對中國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l 清真寺建築:清真寺是伊斯蘭的文化象徵,也是廣大穆斯林向 真主表奉忠心的聖堂。例如泉州聖友寺採用了中世紀阿拉伯普遍流行的建築式樣,禮拜殿四壁為花崗石所砌,東西正門為尖拱形,西墻左右還有六個小壁龕,嵌有阿文石刻《古蘭經》警句。據記載,該寺原來大門也由花崗石砌築,尖拱形門擁,門樓頂部有宣禮尖塔,蠻有特色。
l 阿拉伯的天文學、曆法、教學、醫學等自然科學相繼傳人中國後,對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阿拉伯的天文和曆法等科學技術也對元朝有影響。據《元史》記載,波斯著名的天文學家札馬魯丁曾應召于 1267年向朝廷呈獻了7件天文儀器——渾天儀、方位儀、斜位儀、地球儀、平律儀、天球儀和觀象儀,同時還進獻了新的紀年法《萬年曆》。中國的數學也吸收了阿拉伯的歷算、代數、幾何和三角的一些成果。歐幾裏德的《幾何原本》通過阿拉伯人的介紹傳入,成了宋元時代中國數學家的命題和解算理論。受阿拉伯數學的 影響,中國數學家開始採用數位,並且用“0”表示空位。此外,阿拉伯的醫學、建築藝術也對當時中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中阿之間科學文化的交流,不僅起了相互促進作用,而且互相輝映。
l 宋元時期,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市舶司將進口貨物分為“粗色”和“細色”兩種。“細色”指貴重物品,如金、 銀、珠寶、麝香等,“粗色”指一般貨物,如胡椒、硫磺、速香、吉貝布等。阿拉伯地區來中國的船隊從亞丁 灣或阿曼的蘇哈爾港啟航,運往中國的主要是珠寶和香料兩大宗,包括乳香、龍涎香、龍腦、沒藥、血竭、蘇合香油、薔薇水、珍珠、瑪瑙等,其中乳香、龍涎香主 要產自大食。中國的船隊常常遠航到幼發拉底河、亞丁 灣和索馬利亞,中國出口到阿拉伯地區的物品有瓷器、絲綢、金、銀、銅、鐵、刀劍和各類植物紡織品,以紡織品和瓷器為大宗。我國的絲綢在世界各地有著極高的 聲譽,絲綢出口也歷史悠久,西元83年的帕爾米拉墓中就發現了產于中國的生絲。文獻記載,宋元時代我國出產的各色綢、緞、絹等遠銷至天堂(麥加)和層搖羅(桑給巴爾)。西亞和非洲出土的屬於中國宋元時期的瓷器和陶片,也說明當時中國和阿拉伯等地瓷器貿易之盛,中國的一些窯場甚至還專門生產供大食等地使用的 具有阿拉伯風格的瓷器。
l 在沿海通商城市如廣州、泉州和杭州等地形成的“蕃商”聚居區稱為“蕃坊”。北宋時僑居在廣州的蕃客居多,南宋和元代居住在泉州的蕃客居多。在泉州經商極有名的大食商人蒲壽庚于1278年叛宋降元,受到元朝的重用,被提升為福建行省中書左丞,專為元朝招撫海外客商。
ü 您在學習這門課程時,遇到了什麼困難?您對這門課程的教學、教材和課程安排有什麼建議?
沒有困難,因為教材資料豐富,而且坊間也有大量資料提供所以順利地完成本科的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