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北京 奧運 空前成功,中國是否已可稱為大國呢?依我看,中國要成為大國,還要再走關鍵的一步﹕提升道德素養和文明體系。荷蘭 雖然地小人也少,但它也曾一度稱為大國,收錄於《大國崛起》的片集當中。那是出於其文明影響力——它在17世紀所奉行的資本主義,至今仍然全球受用。
中國在2008年正作出了3項改變,向大國之路邁進。首先是宗教方面。共產黨執政後,曾引用馬克思「宗教是人民的鴉片」來禁制任何宗教,在文革時期尤其極端。文革過後,中國失去所有信仰,變得物質主義,只求牟利發財,結果中國常出現假貨事件。以前的中國人信有報應,所以做事較自律——人不在看天在看,那是一種制約。
「宗教是鴉片」源自俄語翻譯
在十七屆大會後,中國對宗教的態度有所轉變。一些學者公開討論馬克思對宗教的看法,他們說宗教毒害並非馬克思的原意,原來德文、俄文、英文的翻譯都各有不同,其中以俄譯最極端,把宗教說成是毒害精神的鴉片,但馬克思是用德文的,德文的版本說﹕社會現正進入資本主義初期,不公和剝削處處可見,人民十分痛苦。於是馬克思提倡一系列社會改造的道理。但在改造的過程尚未完成之時,可以如何減輕人民的痛苦?他說那便要靠教會、靠信仰來撫平人民現實生活的痛苦,就如同醫藥裏的鴉片一樣,可以鎮痛——在19世紀,鴉片是一種鎮痛藥。只是翻譯成俄文時,列寧借用它來打壓宗教,後來譯到中文時,則更把宗教描述成完全負面。
料逐步鼓勵宗教自由
十七大後,中國的學者說﹕現時中國政府是否已完全解除人民的痛苦?既然未能,那何不與宗教結盟,讓宗教協助減輕痛苦?在多個城市,宗教活動都在大力擴展,增設了很多崇拜的地方。相比以前「宗教是鴉片」的說法,這是明顯的轉變,我相信未來會逐步鼓勵宗教自由。
第二項邁向大國的改變是對非政府組織的取態。以往中國政府對非政府組織很忌諱,尤其是對於經費源自歐美的,會施加很多限制。可是,現時內地不少地方已視他們為盟友,是促進社會和諧的特殊管道,是所謂的第二管道、第三管道。
第三項轉變則在學術和思想自由方面。曾幾何時在宋朝,《天工開物》著成之時,中國是世上發明最多的國家,可是至今,我們掛在口邊的仍是古代的三大發明,現今中國對世界的貢獻不足。中國在諾貝爾獎 也得獎不多,文學獎固然受語言所限,理工方面也仍遠遠落後於歐美世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看中國政府對學術自由、思想自由、文明藝術自由是否鼓勵,若不加以開放,那中國要在文化藝術上取得大國成就,還需要一段長時間。
本文摘自由葉國華主持的香港電台 第一台節目《五十年後》。節目將於本星期六(9月27日)下午2時至3時在香港電台第一台(FM92.6-94.4)播出,節目重溫可瀏覽港台 網站﹕www.rthk.org.hk。
■葉國華,熟悉香港及兩岸事務,現為香港政策研究所主席。葉曾任行政長官 特別顧問,身兼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名譽會長、中國重慶大學客席教授等等。
內容﹕葉國華
整理﹕謝冠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