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               前七子:是指活躍在明中葉弘治、正德年間的一個文學流派。成員大多官不過四品和仕途坎坷的人物,包括李夢陽(1473-1530)何景明(1483-1521)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七人,以李夢陽、何景明為代表。他們的主張是:


l       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文學發展觀:他們認為先秦兩漢的散文、漢魏古詩和盛唐的近體詩都是絕對完美,以後的詩文則一代不如一代。


l       重視模仿的創作觀:這跟他們的文學發展觀相聯繫的。文學既然愈古愈好,那麼他們當然也最好的辦法是把那些認為是絕對完美的東西作範本,從篇章句法到詞藻的使用都進行模仿。

李夢陽和何景明有爭論。他們被世人稱〝李何〞或〝何李〞,可見地位不分上下,但不是在文學創作上沒有分歧。他們的焦點在於對學古的方法和途徑持有不同的觀點復古法式死活之別。《明史何景明傳》說:〝夢陽主模仿,景明主創造。〞他們都是敢於和殘暴貪婪的大貴族、大官僚、大宦官鬥爭的人物。他們使人知道:尚有傳統的、優秀的古代文學,倡導讀古書,增長知識學問,打擊了「臺閣體」文風,掃除了八股文的惡劣影響,但他們因拋棄了唐宋以來文學發展的既成傳統,終於走上了盲目尊古的道路。

II.             後七子:是指明代嘉靖、隆慶時期的文學家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等七人的合稱。其中以李攀龍(1514-1570)與王世貞(1528-1590)為首。他們繼承前七子的仿古主張並變本加厲,互相標榜。李攀龍標榜「無一語作漢以後,亦無一字不出漢以前」(王世貞《藝苑卮言》語),實則佶屈聱牙,不能卒讀。李死後,王世貞主文壇二十年,聲勢更大,他主張「文必西漢,詩必盛唐,大曆以後書勿讀。」持論和李相同,而不乏對杜甫模仿。出於他們盲目復古,就走上了一條十分錯誤的道路,給文學帶了更嚴重的危機。謝榛(1495-1575),字茂秦,山東臨清人,是"後七子"的初期代表人物,後為李攀龍所排斥。他認為"文隨世變","有意于古,而終非古也"。在理論上,不主張盲目地擬古,而是要汲取盛唐諸家的創作經驗來創造自己的詩,比之李、何是要高明一些的。但他忘記了"世",即現實生活對詩歌創作的決定作用,而只強調從格調聲律上去揣摩盛唐諸家詩,不知它們也正是"世變"的產物,因而不免依然是一種擬古主義或形式主義的理論。後七子在晚明文壇持續活動長達40年之久,至萬曆十八年王世貞逝世為止。


III.            唐宋派:明代嘉靖年初文壇的一個與主張復古派的前後七子對立的一個流派。因為他們更自覺地提倡唐宋古文,所以被稱為“唐宋派”。成員有王慎中、唐順之、茅坤、歸震川等,其中前兩者是該派前期的代表;後期則以歸震川為代表。這個流派出現在前七子之後,延綿與後七子同期。有趣的是其領袖王慎中、唐順之都曾經追隨過前七子。王慎中、唐順之等人力矯前七子之弊,主張學習歐陽修、曾鞏之文,一時影響頗大。他們的主張是:


l       文從字順,作文應學習唐宋文章的法度;


l       必須有自己的特色,表達作者的內心思想感情;


l       批判前後七子的〝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一味擬古主張。


唐宋派的文學創作以散文為主,除了幾名代表作家外,文學成就未能超越前後七子,尤其詩歌可以說完全沒有擺脫模擬的窠臼。真正便使唐宋派別開生面的是歸震川抒寫人倫之情的散文。這類文章佔歸氏的作品中的少數,卻以少勝多。此派雖倡導道學,但歸氏沒有以虛偽的道學去壓抑真實的情感,能在道學和科舉制服務的同時,亦以另一副筆墨描寫對女性至真至純的感情,奠定了他作為優秀的散文家的地位。


IV.          公安派:明代後期的文學流派。成員以袁宏道(字中郎1568-1610)兄長袁宗道(字伯修1560-1600)及弟弟袁中道(字小修1570-1623)三人為首,世稱三袁。因為他們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稱為公安派。三袁在文學發展觀上,認為文學是隨時代而發展的,不應厚古薄今。在創作觀上,既然認為文學是隨時代而發展的,就不應摹擬古人。


l       對復古派的批評是公安派文學理論的基礎。他們並非反對向古人學習,而是提倡師心獨創的精神。此外他們提出文學進化的觀點,根本地動搖了擬古派的主張。袁宏道認為詩一代勝一代,不必厚古薄今。袁中道也嘗言〝天下無百年不變的文章〞,並要求文學隨時代變化而變化。


l       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及非從自己的胸臆流出不肯不筆:公安派追求淺易本色的文風,甚至近乎鄙俗平俚


公安派的文學理論有較為嚴重的缺憾。性靈說強調文學的主體性,卻走出了忽視文學的客觀性圴另一個極端,使其文學創作缺乏對現實社會的關懷,造成了〝詩中無一憂民字〞。文學進化論雖動搖復古派的基礎,可是對傳統持一律否定的態度,視而不見文學演進過程的新陳相互依賴存在的關係,也不利於文學的發展。


資料來源<明代文學史.,浙江大學出版社,作者:徐朔方,孫秋克著及各網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淮鹽荔枝米俐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