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賢士」到「三王」,再到今天禮儀年曆裏所說的「主顯節」,在神學的內容和觀念上今天的說法果然更正確。但瑪竇福音的描述,教會二千年的傳統,以及天主子民在各時代對天主顯現的豐富感受不必因神學概念的清晰,或神學內容表達的正確而受損,因為人的本身和活的信仰是多面向的,頭腦以外,整個身、心、靈都得參與「主顯」的奧跡。
瑪竇福音的作者和當時的讀者不會把Magi(來自希臘原文的ma goi)懂成國王,而會按照達尼爾書二章二節所說的,懂為巫士、術士、方士和占星者。此外瑪竇全部福音把天國與撒旦之國對立,而對現世的君王和在權者有消極的看法(參閱瑪廿)。因此把這些遠方的朝聖者說成國王,遠不如說他們是術士或占星者(思高聖經所說的賢士)。
把賢士懂成國王是因了瑪竇福音所述很自然地與舊約的一些經句串聯,如:
「萬民要奔赴你的光明,眾王要投奔你升起的光輝」(依六○)
「塔爾史士和群島的眾王獻將禮品,舍巴和色巴的君王也都要前來進貢。眾王都要朝拜他,萬民都要事奉他。」(詠七二)
四部福音書寫完,第一世紀也過去了。到了第二世紀,戴爾杜良(一六○— 二二○)首先說,在東方,人把賢士們看得「好象國王」。他認為這一稱呼可以成立,因為賢士們實現了詠:七二的先知預言。到了第四世末,聖思定才把賢士們視為世上君王的模範。他給後代留下十篇有關主顯節的講道詞(講詞一九九二○五)和三七三三七五)。在講詞二○○‧二中他說:「黑落德聽賢士們說及孩子的出生,十分驚懼…孩子躺臥的搖籃使高傲的君王如此恐懼,那他的審判寶座將如何可怕!王候們最好不要像黑落德試圖殺死孩子,而該學賢士們高興地朝拜他。」
整個中世紀把瑪竇福音的敍述讀成崇敬天主和反對天主的兩種君王的縮影:前者以賢士為代表,後者以黑落德為代表。無論是藝術、戲劇、政治或講道,都是如此。藝術上,六世紀中,拉溫那(Ravenna )一座教堂的堂頂中部描繪著耶穌的第二次來臨,由三王開路,以羅馬皇帝猶斯底年殿后。在一一七五年的一座聖堂的耶穌聖誕壁畫上,奧圖第四世被畫成第四位國王。
戲劇方面,三王來朝是禮儀劇場及室外大形活動最受歡迎的聖經故事,全歐洲都是如此。最早的三王來朝劇出自八一四年,以後一直延伸到文藝復興時代。這些戲劇有兩個共同的特徵,即誇大表演,以達到政治目標。這樣在國王資助的官方慶典中,國王本人扮演三王,身著耀眼的服飾,在市街上遊行。在民間的慶節裏,平民或小孩也能扮演三王,受到夾道人民的歡呼(其中雖有革命意味,但不太濃厚,為當權者所容忍)。

最後在政治和講道上,因為自一一六四年起,三王的遺骸假定是在德國科倫的主教座堂裏,這座城的總主教就成立了給歐洲國王加冕的主禮者。在王權爭議上,被科倫總主教加冕的國王可以用此事肯定他的合法王權。在講道方面,羅馬的奧斯定會士Giles,曾於一二八六年的三王來朝瞻禮,規勸法國國王菲力普四世(一二六八— 一三一四),在盡其國王的職責上,應效法三王的好榜樣。如此,這位會士延續了其會祖、聖思定的傳統。
中世紀以後,馬丁路得清楚說明把賢士說成國王是錯誤的,但他在解釋詠一○一時仍然用三王的說法。直至近代也有學者認為賢士是米底亞(Media)的國王,希臘強佔米底亞後,這些國王代表被外國勢力佔領地區的合法國王。今天禮儀的主顯節,除了紀念賢士來朝以外,也紀念耶穌在約旦河受洗,及他在加納所行的第一次奇跡:變水為酒,因為都是耶穌在世生命的某一種開始,三次都以其不同的方式彰顯了天主的光榮。
參考資料:天主教天津教區網

*************************************************

主顯節(三王來朝 The Epiphany of Our Lord Christ)
主顯節,是紀念聖嬰耶穌顯示給賢士的事蹟。主顯節的原名是「Epiphany」,希臘語,意即「顯示」。
福音上記述賢士赴白冷朝拜聖嬰耶穌,但對他們的人數,並未指明,可是一般以為共有三人。這幾位賢士在東方仰觀天象,見一顆異星,就啟程上道,去朝見新王。他們一路行來,到了耶路撒冷,就往黑落德的府邸問訊:「新生的猶太王在哪里?我們在東方見了他的星,特來朝拜。」根據聖祖雅各伯和達尼爾先知的預言,猶太民族都引頸翹望默西亞 ---- 基督降生。黑落德召詢司祭長和經師後,得悉「耶穌將在白冷誕生」,這是米該亞先知的預言。
賢士們獲悉了基督誕生的地點,就立即上道,向白冷進發。他們一出了耶路撒冷城,又看見那顆異星,高高在他們頭上照耀,一路引導他們,直到聖嬰所在的處所。賢士們便進去,朝拜聖嬰,並呈獻禮物:黃金、乳香、沒藥。黃金表示耶穌的王權,乳香表示耶穌的天主性,沒藥表示耶穌為救贖世人、降生受難。
本節日的經文中,聖教會同時也紀念:(一)耶穌受洗 ---- 聖神藉鴿子的形象降下,天主聖父在天上宣佈:「這是我滿心喜悅的、鍾愛的兒子。」(二)耶穌在加納初顯靈跡,變水為酒。主顯節所慶祝的,是耶穌顯現給以三賢士為代表的普世萬民:所以,這是我們一般人 ----不屬於猶太民族的人 ---- 歸向信德,欽崇真主的瞻禮。
主顯節的福音選讀不論禮儀年甲、乙或丙年,都是瑪竇敘述的「賢士來朝」的故事(瑪二1-12)。
「賢士」原是指波斯的司祭,在我們的經文中則被表達為「星象家」,他們可能來自於波斯或阿拉伯地區。他們觀察到一顆特別的星星,因而推論出一位特殊的猶太君王將要誕生。
對於一個理想性君王的期待,是在古代廣泛流傳的思想。對基督信仰特別重要的是舊約聖經戶籍紀二二至二四章中的「巴郎的神諭」,其中也提到了關於「異星」的期待。巴郎原是外邦的「先見者」,受命詛咒以色列人,但天主卻使他預言說:「由雅各伯將出現一顆星,由以色列將興起一權杖」(戶二四17)。在這個背景之下,天上出現的異星被了解為耶穌誕生的前兆。巴郎的「神視」在猶太傳統中世代流傳,在賢士來朝的故事中則成為了「事實」。
東方的「星象家」到達耶路撒冷時,便詢問「才誕生的猶太人的君王在哪裡?」這個問題不僅令黑落德王不安,更造成全城的「驚慌」!瑪竇在這裡所描述的並不是指群眾因害怕黑落德王而表現的態度,而是人們面對「神性的顯現」所表現的典型反應(瑪十四26)。這種反應顯示,全猶太人和他們的君王都反對這些由遠地而來的賢士們的思想。
黑落德王將猶太經師的研究結果告訴賢士們,並要求他們在找到嬰孩時回來向他報告。他的目的看似高尚,實則心懷不軌。由瑪二13敘述若瑟的夢來看,黑落德其實要企圖殺害這位「才誕生的猶太人的君王」。
長途跋涉的賢士們終於看見自己長久渴望的對象,故而充滿歡喜地朝拜嬰孩並獻上禮品:黃金、乳香和沒藥。禮物共有「三件」乃是象徵給予帝王的尊榮,顯示這個嬰孩就是萬民期待的「和平之王」(依六十6)。在瑪竇的心中,這些星象家是普世萬民朝拜天主的象徵,是外邦人進入教會的預像(瑪二八19)。
透過這些敘述,福音作者最主要的目的在於告訴世人,這位新誕生的嬰孩所有的真實身分:首先,祂是猶太人真正的君王,面對這個君王,黑落德充滿猜忌和敵意。其次,祂是默西亞,在白冷出生的以色列民族的領導者。第三,祂是應得到神性崇拜的君王之子。整個敘述中所含的因素,如異星的出現、找到嬰孩的過程、揭發黑落德王陰謀的夢境等,都表達出一切都出於天主的計畫和引導。
這個故事中所含有的神學主題,都在整部福音的敘述中得到更詳盡的發展。由此可知,瑪竇撰寫福音頭兩章的目的,並非為了填補馬爾谷沒有記載「耶穌童年故事」的缺憾,而是為自己的福音寫了一個生動的「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