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圖 / 品味生活's Grace


此文章是本網誌的第666篇文章。


http://blog.roodo.com/maobao/archives/2820087.html


生活美學

用心烹調一鍋湯是美,仔細洗滌一件好衣裳是美,母親在家裡說故事給小孩聽是美,打掃樓梯公共空間是美。生活中的點滴,人與人之間的對待,都可以是美的種種展現。


「美,或許不在劇院,不在音樂廳,不在畫廊;美,就在我們生活中。」並非要匆忙地去趕藝術的集會、或買很貴的門票欣賞表演才能體驗美學。蔣勳鼓勵從日常生活中出發,去感受食衣住行的美。


生活美學是什麼呢?要如何培養美學呢?美有三個層次。


第一個是物質層面,「感官愉悅」,例如:餓急了,飽餐一頓,美啊!強烈的反差效果,強化了美的體驗。


第二個是社會層面,「人倫愉悅」,生活美學即是這個層面。美學第一課就是要懂得「停一下」,用感官,視覺、嗅覺、觸覺、聽覺開啟感知,開啟了感受體驗的第一步,然後由家、社區、城鎮次第擴大影響。


第三個是心理層面,「審美愉悅」,從三個階段慢慢培養。在「準備階段」建立審美態度,進而引起審美注意;在「實現階段」,不斷創造審美經驗的體驗,進而引發審美知覺;如此才能進入「成果階段」,產生審美愉悅,進而產生審美能力。



美是一種合諧。


美是一種記憶。


美是一種無目的性的快樂、心靈被充滿的感覺,熱淚盈框時就是美的感動。


美是一種感覺學,有喜歡與不喜歡,萬物本無美醜,是人們將情感投射其中。


美好的心靈狀態是開始於感官,美是心靈的打開,毫無羞怯。


美是世界上最神奇的一種財富,是一種分享,越分享越多,可以被感染的也越多。


「美應該是一種生命的從容,美應該是生命中的一種悠閒,美應該是生命的一種豁達。如果處在焦慮、不安全的狀況,美大概很難存在。」放慢速度看世界,才能跳脫平日觀看事物的刻板角度,賞得單純事物的美好。


 


「正因為淡,所以不浮躁、不功利、不急刻;也正因為素,所以不道學、不市儈、不輕薄、而能穩跌坐於生活的蒲團上,但憑直觀靈明和未經干擾的本能,去細品繽紛萬象。」


以上章節摘錄自蔣勳《天地有大美》一書、蔣勳演講稿、朱愛妮讀書會講義、陳幸蕙中央日報文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