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軍隊問題始終是中國解決不好的一個問題。"地方養軍隊,軍隊就容易成爲中央的敵人,中國歷史上的藩鎮割據之禍 起源於此;中央養軍隊,軍隊就容易成爲人民的敵人,歷代人民造反 ,剪除暴政,改朝換代,根源在此。"在孫、陳發生衝突的時期,中國的主權既不在君,也不在民 ,而是在軍。主權在軍,自然就是軍閥政治。對軍閥政治 ,我們也不能搞臉譜化認知,把軍閥與惡棍劃等號。軍閥有儒雅者如吳 佩孚,有卓識者如陳炯明,韓國的軍政府首腦還主動還政於民 ,實行了從軍政向憲政的過渡。但是在中國20年代,並非每軍閥都有陳炯明的胸懷和見識,不排除若干軍閥借聯省自治之名,行軍閥割據之實。更何況,還有內外蒙、東西藏 ,新疆等清朝行省,並非願意加入聯省自治,而在積極準備宣佈獨立。在這種情況下,實行聯省自治,不能指望會建立起美國那樣強有力的聯邦中央政府,因爲軍隊不是聯邦軍隊 ;也不能保證中國的領土能夠完整,因爲若干其他民族聚住區傾向獨立 。


中國聯邦主義的播種者


因此,就當時政治現實而言,孫中山是對的,應當北伐統一中國 ,先將主權從軍閥手收繳到中央;就未來的政治理想而言,陳炯明是對的,中國應當實行聯省自治,那應當是在軍閥還權中央之後。孫中山的錯誤是他完全放棄了聯邦主義的理想,改宗蘇俄的極權式中央集權主義,使得他創建的政權常期停留在軍政和訓政階段 ,無法向憲政過渡。雖然國民黨政權最終向憲政過渡成功 ,那也是僥倖,臺灣彈丸之地,沒有聯邦化壓力。陳炯明的錯誤,是他不懂政治現實,想在龜裂的土地上蓋聯邦大廈 ,而且要消滅當時唯一一個全國統一的象徵--孫中山。如果他成功,中國恐怕不僅走上聯省自治的和平道路,而要陷入更加可怕的軍閥混戰局面 ,中國的統一需要更長時間,今天的中國版圖還可能保不住雄雞引吭的形狀


但不管怎麽說,儘管陳炯明的思想有些早産,但他力主的聯省自治的思 想和實踐都是中國政治史的寶貴遺産。他播下了種子 ,春氣動了的時候,總會發芽。


摘自《大紀元評論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