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基督教簡史(八)- 歷史年代表


(資料取自《教牧與教育小站》,編譯者:江茂松)


 


重復按鈕找關鍵字


目錄:


 


基督教簡史(一)- 緒論


基督教簡史(二)- 使徒時期


基督教簡史(三)- 國教時期


基督教簡史(四)- 教皇時期


基督教簡史(五)- 歸正時期


基督教簡史(六)- 復興時期


基督教簡史(七)- 多元化時期


基督教歷史年代表


(1 - 350AD)


  這個年代表目的在幫助任何宗派基督徒認識基督信仰的歷史發展。這份年代表參考 Paul Harvey, The World Almanac and Book of Facts, the Academic American Encyclopedia (on Compuserve), Webster's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 and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the Bible by John Berchmans Dockery O.F.M. 在年代部分的問號表示大約的年代,在內文的問號則表示這是具爭議性、未被廣泛接納的論點。


原始網頁:http://www.cwo.com/~pentrack/catholic/chron.html


1AD-36? 耶穌基督的一生


1AD 基督教年曆的第一年(a.d. = anno Domini《在我主之年》)(參看 525),凱撒之姪子兼養子渥大維(Gaius Julius Caesar Octavianus,63 b.c.-a.d. 14, )就任羅馬帝國的第一代皇帝(27 b.c.-a.d. 14),封為「奧古斯都 Augustus」


6 希律亞基老(Herod Archelaus)受奧古斯都任命為羅馬猶大行省的分封王,管轄撒瑪利亞、猶大及以東地,省府設於該撒利亞。


6-? 居里扭(Quirinius)是當時敘利亞的巡撫,羅馬在猶大全地設立的第一個稅務局。


6-9 科波紐(Coponius)擔任猶大行省的巡撫


7-26 短暫的和平,在猶大及加利利沒有動亂、戰爭。


9-12? 安比維亞(M. Ambivius)擔任猶大行省的巡撫


12?-15 魯孚(Annius Rufus)擔任猶大行省的巡撫


14-37 提比留(Tiberius I  b. 42BC)任羅馬皇帝


25? 摩西福音(偽經)出現,由希伯來文譯成拉丁文。


26-36 本丟彼拉多(Pontius Pilate)擔任猶大行省的巡撫


27-29? 施洗約翰開始事奉(Luke 3,1-2)(提比留第十五年)


27-34? 耶穌接受約翰的洗禮(Mk1:4-11)


33-34? 施洗約翰被希律安提帕逮捕及殺害((Luke 3,19-20)


33-36? 耶穌的事奉


36? 耶穌在尼散月14日,三月30日,星期五被釘在十字架上。 [Ref: John, Unauthorized Version/Fox] 最後晚餐約在星期四晚上。 (7Apr30 & 3Apr33 possible Fri/14/Nisan crucifixion dates)


36?-65? 在耶穌生平及第一本福音書馬可福音寫成之間,是基督教口述傳統階段。初代教會分散在撒瑪利亞及猶太全地(Acts 8,1ff),彼得領導初代教會,並將教會中心移至羅馬。


36?-67 彼得領導初代教會,並將教會中心從耶路撒冷移至羅馬。


36?-37 大數的掃羅使司提反殉道,耶路撒冷教會被毀。


37 大數的保羅歸主 (Acts 9)


37-41 該猶(Gaius Caligula)任羅馬皇帝,自稱為神。


37-41? 馬魯路士(Marullus)擔任猶大行省的巡撫


40 保羅上耶路撒冷與彼得共商。(Gal 1, 18-20)


41-54 革老丟(Claudius) 任羅馬皇帝,被皇后亞基帕那毒死。


44 雅各,約翰的兄弟被希律王(Herod Agrippa I)處死 (Acts 12, 1-3)。


47-48 保羅與巴拿巴前往居比路 (Acts 13, 4-12)


48-49 耶路撒冷大會,也是教會第一次大公會議。使徒及長老對割禮與食物的問題達成共識,並寫信通知安提阿、敘利亞、基利家外邦基督徒(Acts 15)


48-57? 保羅寫加拉太書


49-50 保羅在哥林多城 (Acts 18)


50? 敘利亞聖經譯本(Peshitta) 開始翻譯,希伯來舊約翻成敘利亞亞蘭文。 (希臘文新約在400年譯成)。


50? 「以賽亞的犧牲和被接上升」原來是希伯來文(伊索比亞聖經)


51-52 保羅撰寫帖撒羅尼迦前書


51-52 保羅撰寫帖撒羅尼迦後書


53-62 保羅撰寫腓立比書


54-68 尼祿任羅馬皇帝


56 保羅撰寫哥林多前書


57 保羅撰寫羅馬書


57 保羅撰寫哥林多後書


57 保羅最後一次訪問耶路撒冷(Acts21)


58 保羅被捕下在該撒利亞監牢裡(Acts25:4)


59 尼祿殺死他的母親,亞基帕那(Agrippina)


60 保羅關在羅馬監牢(Acts 28,16)


61-63? 保羅撰寫以弗所書?


61-63 保羅撰寫腓利門書


61-63 保羅撰寫歌羅西書


61-63? 保羅撰寫提摩太前後書、提多書,就是「使徒書信」


62? 耶路撒冷領袖寫成雅各書 (Gal 2,9?),大公書信


62 保羅在羅馬就義殉道。


62 撒督西人亞那認為非斯都(Festus)已死,而阿比諾斯(Albinus)依然故我,於是召開會議(三合林sanhedrin)判決耶穌的兄弟雅各違反律法,處以死刑,交民眾以石頭打死。 [JA20.9.1,Marginal Jew,p.57]


62 尼祿殺死奧大維亞(Octavia),並娶博佩雅(Poppaea Sabina)為妻,博佩雅影響尼祿甚鉅。


64 羅馬大火,由尼祿燃起並嫁禍與基督徒。 [Tacitus Annals 15.44;Marginal Jew;Meier;p.89-90]


64-95? 彼得前書寫於羅馬書,可能是使徒彼得寫的,大公書信。


65-125 四福音、使徒行傳、啟示錄及其他書信完成。彼得在馬太福音寫成之前殉道。


65? 福音書資料完成(Q written - German:Quelle, meaning "source")在馬可福音、路加福音使用的希臘文經文。


65-150 教導書:使徒書信的教導


65-150 與救主得對話,彼得福音


65-150 在埃及奧斯萊卡發現的浦草紙古卷(Papyrus Oxyrhynchus 1224 fragments: pub. 1914)


65-150 多馬福音,可能根據 Q?寫成。(pub. 1959, Greek originals: Papyrus Ox. 1,654-5)


65-175 浦草紙古卷(Papyrus Oxyrhynchus 840 fragments: pub. 1908)


65-175 英國人艾加登發現的浦草紙古卷,不知名的福音書(Papyrus Egerton 2 (Unknown Gospel) fragments: pub. 1935/87)在巴勒斯坦的希臘文古卷,現存最古老的基督徒經文(~175)


65-250 在埃及法揚發現的浦草紙古卷(Papyrus Fayum (P. Vindob. G. 2325) fragments: pub. 1887)


65-350 「猶太基督徒福音」以便尼派福音的七個碎片,七個碎片的希臘文的希伯來福音,36個碎片亞蘭文的拿撒勒福音。


66-70 羅馬猶太戰爭,導致第二聖殿(希律聖殿)的毀壞。


67 彼得殉道,在羅馬倒釘十字架。


67-78 教宗利奴,接續彼得的第二任教宗(Linus mentioned in 2 Tm 4,21)


67 羅馬大將維斯帕先(Vespasian)征服加利利。


68 尼祿皇帝自殺 (see 81)


68 迦爾巴(Galba)任羅馬皇帝 (6/68-1/69)


68 昆蘭社區遭羅馬毀滅 (艾賽尼派Essenes?) 死海書卷出土之處(1949) 。


69 鄂圖(Otho) 任羅馬皇帝 (1/69-4/69)


69 維特利(Vitellius) 任羅馬皇帝 (6/69-12/69)


69 羅馬夫拉維王朝(Flavian Dynasty of Rome - Vespian, Titus, Domitian)


69-79 維斯平(Vespian) 任羅馬皇帝,剿平羅馬及耶路撒冷的叛亂。


70 猶大自治區政府垮台,耶路撒冷聖殿被毀。


70 馬可福音在羅馬撰寫完成,可能根據彼得敘述完成(1 Peter 5,13),原來的末後部分失落了,後來約在400年補上。


70? 「預表的福音」寫成,使用約翰福音中的希臘文資料寫成,以證明耶穌是彌賽亞。


70-640 猶太主義的三合林(最高議會)主政,由拉比Hillel及其門人掌權。


75-90 以馬可福音及Q資料為基礎的路加福音撰寫完成。


75-90 使徒行傳撰寫完成,與路加福音同一位作者。


79-81 提多擔任羅馬皇帝,羅馬大將維斯帕先長子。


79-91 安那克勒圖(Pope Anacletus)擔任第三任教宗,以無可指責著稱。


79 位於那不勒斯的維蘇威火山爆發,火山灰淹沒龐貝城。


80-85 根據馬可福音以及Q資料的馬太福音撰寫完成,在初代教會廣受歡迎。


81-96 多米田(Domitian)擔任羅馬皇帝,維斯帕先兒子,俗稱尼祿的化身(see 68)。


81-96 啟示錄撰寫完成,由西庇太的兒子約翰或他的學生寫成。


90-100 約翰一書寫成,由第四福音的作者寫成,屬於教會書信之一。


90-100 約翰二、三書寫成,由長老約翰,西庇太的兒子約翰寫成,同樣屬於教會書信之一。


90-100 約翰福音寫成,由西庇太的兒子約翰寫成,或許是耶穌的其他見證人?耶穌喜愛的門徒?或是諾斯底主義?


90? 約瑟夫宣稱舊約猶太聖經共 22 卷:5卷律法書、13卷歷史書、4卷詩歌書。


91-101 教宗革利免一世,第四任教宗,(mentioned in Phil 4,3),在95年時寫信給哥林多教會,稱革利免前書。


94 猶太史學家約瑟夫完成亞蘭文的「猶太古史」後翻譯成希臘文,其中一段記載「....在那時候,耶穌出現了,一位智慧的人。他是一位身體力行的人,是喜愛接受真理者的老師。他有許多來自猶太人及希臘人的跟隨者。當控告他的人將他帶到巡撫彼拉多面前時,他被判決釘十字架。跟隨他的人並未罷休,直到今天那些稱為基督徒的並未煙消雲散。 [JA18.3.3 Meier redaction, Marginal Jew, p.61]


96? 希伯來書撰寫完成,作者不詳。


96-98 尼法(Nerva)任羅馬皇帝。


98-116 圖拉真(Trajan) 任羅馬皇帝,羅馬帝國達於高峰。


100? 所羅門詩歌,以希臘文或敘利亞文寫成(偽經)


100? 巴拿巴書,七十士譯本的基督教釋經。


100? 革利免後書,講道集,非革利免所著。


100? 以斯得拉後書,可能是希伯來文,宣稱舊約經典為24卷 (武加大版本『拉丁文通俗版聖經』及培熹托譯本『敘利亞聖經』)


100? 巴錄啟示書 (巴錄二書 - 敘利亞文,巴錄啟示書 - 希臘文) (培熹托譯本)


100? 耶利米語錄拾遺(Paralipomena of Jeremiah)(巴錄四書),以希伯來文寫成 (伊索比亞聖經)


100? 十二族長遺訓(Testaments of the Twelve Patriarchs)的亞蘭文及希伯來文碎片在昆蘭洞窟被發現。(亞美尼亞聖經)


100? 猶大書撰寫完成,可能是耶穌的親戚寫的(Mark 6,3),因其中提及以諾的的啟示書,而被少數初代基督徒拒絕。


100-125? 彼得後書寫成,作者不詳,直到400年才被接納為正典。


100-150 雅各旁經、抹大拉馬利亞福音、多馬及雅各福音書、馬可秘密福音書。


101-109 依瓦利斯圖(Evaristus)第五任教宗


109-116 亞歷山大(Alexander)第六任教宗


110? 坡旅甲的腓立比書,由坡旅甲寫成。


110? 伊格那丟書信,伊格那丟是安提阿的主教,在羅馬殉道。這書信常被偽造,尤其是在第四世紀的時候。


116-125 教宗西斯篤一世(Sixtus I)第七任教宗


117-138 哈德良(Hadrian)任羅馬皇帝,建築橫跨不列顛的城牆。


125-350 在這段時間,聖經第一版本整合完成。基督徒從飽受逼迫到後來終被羅馬帝國容忍。這段時間,羅馬發生大瘟疫。


125-136 教皇特勒思弗洛斯(Telesphorus)第八任教皇,殉道。


125? 浦草紙 52 出土:最古老的新約聖經碎片,1935印製出版,(parts of Jn18:31-33,37-38)


125? 黑馬之牧人書(Shepherd of Hermas)在羅馬寫成。


130-200 殉道者游斯丁(Justin Martyr, 165)、雅典納哥拉(Athenagoras, 180?)、雅里斯底德(Aristides, 145?)、安提阿的提阿非羅(Theophilus of Antioch,185?)、他提安(Tatian, 170)、夸達徒(Quadratus, 130?)、撒狄主教梅利都(Melito of Sardis, 180?)、 希拉波立的亞波利納(Apollinaris of Hierapolis,180?)撰寫「基督徒護教學」以及丟格那妥書信,這些著作為的是對抗羅馬異教徒。


130? 巴希理德的福音(Gospel of Basilides)24卷的註釋書?已遺失。


130? 帕皮亞斯,希拉波立的主教,撰寫「主所說話語的註釋」,該書已遺失,但內容廣被引用。(see Eusebius, 340)


130? 本都的亞居拉(Aquila of Pontus)初信基督教後信猶太教的羅馬人,拉比迦瑪列的學生,在吉尼亞 (Jabneh or Jamnia)將舊約希臘文譯本編輯完成。


132-135 明星之子(Bar Kokhba)叛亂,是猶太人最後一次的叛亂,被剿平後,從此猶大、耶路撒冷從地圖消失,所有敘利亞南面通稱巴勒斯坦。


138-161 安東尼比約(Antoninus Pius)任羅馬皇帝


138-142 希金烏斯(Hyginus)第九任教皇


140 馬吉安書信(Letters of Marcion),產生他自己闕如舊約的新約正典,這包括十本保羅書信及一本被大量修飾過的路加福音。


140? 彼得啟示錄(Apocalypse of Peter),以希臘文寫成。


142-155 第十任教皇比約一世(Pius I)


150? 埃及人的福音(Gospel of the Egyptians)從希臘文翻譯成科普特文(古埃及文)。在埃及的奈格漢馬第出土。


150? 「西方編審者 Western Revisor」 將原來的使徒行傳加以增減產生「西方」版本的使徒行傳。這版本比原來的使徒行傳大百分之十,被發現於浦草紙抄本。


150? 徹斯特比提蒲紙本六號(Papyrus Chester Beatty 6: R963)包含希臘文民數記 Num 5:12-36:13,申命記 1:20-34:12。


155-166 第十一任教皇安尼克托(Anicetus)


160? 坡旅甲(Polycarp)士每拿教會的監督,86歲殉道。寫「致腓立比書信」


161-180 馬可奧熱留(Marcus Aurelius)任羅馬皇帝


164-180 羅馬帝國發生大瘟疫


166-174 第十二任教皇索托(Soter),將復活節由尼散月14日移到隨後的星期天。


170 里昂大主教愛任紐寫成「愛任紐書信」引用「西方」版本福音。


170 小亞細亞孟他努派基督徒召開基督徒。


170 哥林多主教狄尼修撰寫「狄尼修書信 Letters of Dionysius」宣稱有基督徒竄改、偽造他的書信,就像他們曾竄改福音一樣。


170 殉道者游斯丁的門徒他提安(Tatian)著成「福音書合觀 (Diatessaron 《Harmony》)」,將四本西方福音整合成一本。


170? 西瑪庫斯(Symmachus)伊便尼派人,完成全新的舊約聖經希臘文譯本。


174-189 第十三任教皇愛德雷(Eleutherius)


175? 希臘文保羅行傳,包括哥林多第三書。


180-192 科莫多(Commodus)任羅馬皇帝


185-350 穆拉多利正典(Canon Muratorian)新約聖經的的第一個原稿?由希坡律陀?在羅馬完成。未包括希伯來書、雅各書、彼得前後書、約翰三書;包括所羅門智慧書及彼得啟示錄。


189-198 第十四任教皇維克多一世(Victor I)第一位拉丁人擔任教皇,由於東方教會堅持復活節是尼散月14日,而將東方教會逐出大公教會。「Quartodeciman 十四日節,堅持復活節就是猶太教的逾越節。(see 166,


190 基督教大公會議決定復活節正式的日子


193-211 瑟提米斯賽佛魯斯(Septimius Severus)任羅馬皇帝


197 阿波羅尼奧斯著作(Writings of Apollonius)提及約翰一書時使用「大公教會catholic」一字。


198-217 第十五任教皇哲斐理諾(Zephyrinus)


200 安提阿主教提及「彼得福音」已經在西西里地區被使用。


200? (伯默蒲草紙集  Bodmer Collection)包括的蒲草紙抄本年期由第二世紀末至第七世紀左右,例如P66、P72、P73、P74、P75;其中P66最為重要,包括約翰福音大部份內容。Jn 1:1-6:11,35-7:52;8:12-14:26,29-30;15:2-26;16:2-4,6-7,10-20:20,22-23,25-21:9


200? (伯默蒲草紙集  Bodmer Collection)P 75:Luke & John, Lk3:18-22,33-4:2,34-5:10,37-6:4,10-7:32,35-39,41-43,46-9:2,4-17:15,19-18:18; 22:4-24:53; Jn1:1-7:52;8:12-11:45,48-57;12:3-13:1,8-9;14:8-30;15:7-8


200? (第二本徹斯特比提蒲紙本46號 Papyrus 46: 2nd Chester Beatty):Rm5:17-6:3,5-14;8:15-25,27-35,37-9:32;10:1-11:22,24-33,35-15:9,11-16:27;Hb1:1-9:16,18-10:20,22-30,32-13:25;1Cr1:1-9:2,4-14:14,16-15:15,17-16:22;2Cr1:1-11:10,12-21,23-13:13;Ep1:1-2:7,10-5:6,8-6:6,8,20-24;Gl1:1-8,10-2:9,12-21;3:2-29;4:2-18,20-5:17,20-6:8,10-18;Ph1:1,5-15,17-28,30-2:12,14-27,29-3:8,10-21;4:2-12,14-23;Cl1:1-2,5-13,16-24,27-2:19,23-3:11,13-24;4:3-12,16-18;1Th1:1,9-2:3;5:5-9,23-28


200? 提蒲紙本32號:John Rylands Library:Titus 1:11-15;2:3-8


200? 提蒲紙本64+67號:Mt3:9,15;5:20-22,25-28;26:7-8,10,14-15,22-23,31-33


200? 老敘利亞文(亞蘭文)福音。


200? 拉丁文聖經開始在迦太基?翻譯,該原稿已失傳。


200? 古埃及沙哈迪、科普特文聖經在亞歷山卓翻譯。


212-217 吉達(Geta)卡拉戈拉(Caracalla) 先後任羅馬皇帝。


217-236 羅馬主教希坡律陀(Hippolytus)反教皇,羅格斯(Logos)派,第一位反教皇主義者。


217-222 第十六任教皇卡利斯督一世(Callistus I)


218-222 赫利奧加巴盧斯(Heliogabalus)任羅馬皇帝


220 歌德人(Goths)入侵小亞細亞及巴爾幹半島。


220? 亞歷山大主教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 b.150?)引述「亞歷山大新約」、馬可福音的秘密(Secret Gospel of Mar)及埃及人福音,撰寫:「給希臘人的勸告  Exhortations to the Greeks」、「富人的致意 Rich Man's Salutation」以及「給剛受洗的人 To the Newly Baptized」


222-230 第十七任教皇烏耳班一世(Urban I)


222-235 亞力山大塞弗拉斯(Alexandar Severus)任羅馬皇帝。


223? 特土良(Tertullian)撰寫「The Shows  "de Spectaculis" (Latin)」提及耶穌是淫婦之子的謠傳,並提及「西方福音」


225? (第二本徹斯特比提蒲紙本45號 Papyrus 45: 1st Chester Beatty)該撒利亞福音 Gospels (Caesarean),亞歷山大的使徒行傳 Acts (Alexandrian):Mt20:24-32;21:13-19;25:41-26:39; Mk4:36-40;5:15-26,38-6:3,16-25,36-50;7:3-15 ,25-8:1,10-26,34-9:9,18-31;11:27-12:1,5-8,13-19,24-28; Lk6:31-41,45-7:7;9:26 -41,45-10:1,6-22,26-11:1,6-25,28-46,50-12:12,18-37,42-13:1,6-24,29-14:10,17-33; Jn10:7-25,30-11:10,18-36,42-57; Ac4:27-36;5:10-21,30-39;6:7-7:2,10-21,32-41,52-8:1,14-25,34-9:6,16-27,35-10:2,10-23,31-41;11:2-14,24-12:5,13-22;13:6-16,25-36,46-14:3,15-23;15:2-7,19-27,38-16:4,15-21,32-40;17:9-17


225? (第二本徹斯特比提蒲紙本967號Papyrus 967: Chester Beatty 9)希臘文以西結書 Ezekiel 11:25-end。


230-236 第十八任教皇彭謙(Pontian)被迫死於撒丁礦地勞役中。


230-250 在羅馬舉行基督教大公會議,亞歷山大主教底米丟(Demetrius)譴責俄利根於248年引用塞爾瑟斯(Celsus 反基督教評論家)記錄的一項謠言,「耶穌虛構自己是童女懷孕生產的,事實上,耶穌的母親因為與名叫一位羅馬兵丁(Panthera)通姦所生,『所以猶太資料稱其為ben Pantere』而遭木匠逐出家門,由於貧窮、無家可歸,耶穌的母親暗中生下耶穌。耶穌出生後,在埃及度過大半輩子,在那裡祂當勞工,學習法術,後來宣稱自己是神。」 [CC1.28-32, Marginal Jew, Meier, p. 223]


236-238 羅馬皇帝馬克西姆(Maximus)止息在羅馬的基督教分裂爭端,將教皇彭謙(Pontian)及反教皇的希波律托(Hippolytus)放逐到薩丁尼(Sardinia),他們在那裡很快就去世了。


236-237 第十九任教皇安特魯士(Anterus)


237-250 第二十任教皇法比盎(Fabian)


238-244 高第盎一世、二世(Gordian I, II,),巴比紐司(Balbinus),普比紐司(Pupienus),高第盎三世(Gordian III)任羅馬皇帝


240-250 迦大基大公會議


244-249 阿拉伯的腓力任羅馬皇帝


249-251 德修(Decius)任羅馬皇帝


249 羅馬帝國慶祝建國一千年


250 羅馬擴大逼迫基督徒,殉道者被尊稱為聖徒。


250 墨多狄書信(Letters of Methodius)、比斯替蘇菲亞書(Pistis Sophia)、泰羅斯書捲(Porphyry Tyrius);古教父


250? 曼底安(Mandeans),施洗約翰的追隨者,開始編輯「Ginza」


251-253 羅馬皇帝高盧士(Gallus)


251-253 第廿一任教皇哥尼流(Cornelius)


251-258 反教皇者諾窪天(Novatian),羅馬一長老,反對教會再接納過去之叛道者,否認教會有定罪或赦罪之權柄。


253-260 羅馬皇帝瓦萊里安(Valerian)將所有的主教、祭司和執事處死。


253-254 第廿二任教皇魯修一世(Lucius I)


254-257 第廿三任教皇司提反一世(Steven I)當時主要的教會分裂原因為異端、變節者的重洗。


257-258 第廿四任教皇西斯篤二世(Sixtus II)殉道。


257 西哥特民族(Visigoths)和 東哥特民族(Ostrogoths)入侵黑海地區, invade Black Sea area, 法蘭克民族(Franks)入侵西班牙。


258 居普良書信(Letters of Cyprian)迦太基主教,cites "Western" NT text-type, claims Christians are freely forging his letters to discredit him


260-268 羅馬皇帝加列奴(Gallienus)迥異於瓦萊里安皇帝,停止迫害基督徒,修復羅馬教會。


260-268 第廿五任教皇狄尼修(Dionysius)在瓦萊里安皇帝屠殺後,重建羅馬教會。


264-268 教會大公會議討論撒摩撒他之保羅(Paul of Samosata)安提阿主教,動力的神格唯一論的創始者 (耶穌只是一個凡人,直到受洗時,聖靈才降臨在祂身上。)


264? 狄尼修書信(Letters of Dionysius)亞歷山大主教


268 哥德人打敗雅典人、斯巴達人及哥林多人。


268-270 羅馬皇帝格老丟二世(Claudius II)


269-274 第廿六任教皇菲利斯一世(Felix I)


270-275 羅馬皇帝奧理安(Aurelian)


275-283 第廿七任教皇歐帝欽(Eutychian)裁定彌撒中只有豆和葡萄是被祝福的。


276-282 羅馬皇帝奧熱流(Marcus Aurelius Probus)


276 摩尼(Mani, b.215)殉道,摩尼教(Manichaean)創始人,是在波斯的基督教異端


283-296 第廿八任教皇優利烏斯(Gaius)


284-305 羅馬皇帝戴克里安(Diocletian)聲名狼籍的基督徒迫害者。


285 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兩部分。


290-345 帕科米烏(St Pachomius)在埃及成立了第一所基督教修道院。


296-304 第廿九任教皇瑪策林(Marcellinus)變節者,提供羅馬皇帝戴克里安外邦的祭牲。


303-311 基督徒在羅馬帝國最後一次的逼迫。


304 維多書信(Letters of Victor), bishop of Pettau


306-337 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皈依基督教。


306-312 西羅馬皇帝馬克森提(Maxentius)


306-308 第三十任教皇馬賽路一世(Marcellus I)試圖將前任教皇(Marcellinus)從使徒統緒中移除,遭羅馬皇帝馬克森提以破壞和平之名逐出羅馬。


310 第卅一任教皇優西比烏(Eusebius),與反教皇者克拉里奧一起被羅馬皇帝馬克森提放逐到西西里島。


311-314 第卅二任教皇米提亞得(Miltiades),君士坦丁將皇后法伍斯大宮殿賜與教皇當寓所。


312 陸西安(Lucian)安提阿釋經學院的創辦人,殉道。


312 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密爾維橋擊潰馬克森皇帝,統一羅馬帝國。


313 君士坦丁大帝頒佈米蘭諭令(Edict of Milan)容忍基督教。


313 米爾泰底(Miltiades) 將多那圖斯(Donatus)逐出教會, 因後者要求變節者重洗。


314-335 第卅三任教皇西弗斯一世(Silvester I)


314 君士坦丁召開亞勒爾大公會議(Council of Arles)對抗多納徒派的分裂主義。


317 拉克坦提烏斯書信(Letters of Lactantius),早期教父。


321 君士坦丁頒佈星期天為正式的羅馬基督徒安息日。


325 君士坦丁召開尼西亞大公會議(Council of Nicaea)對抗亞流主義。耶柔米稱之為第一次基督徒大公會議,第一次合一運動,318位主教參加,頒佈尼西亞信經。


330 君士坦丁追封聖彼得巴西流,安葬於傳統認為安葬使徒保羅的羅馬梵蒂岡山丘。


331 羅馬皇帝王室移到君士坦丁堡 (以前的拜占庭)


336-337 第卅四任教皇馬可(Mark)


336 亞流,希臘神學家,提出亞流主義,在思想基督與父神的關系時,他相信基督不是自有永有地與父神同在,而是父神所創造的,亦即是說,聖子在父神未創造以先根本是不存在的。這樣一來,聖子與聖父的本質是有分別的,三位一體的真理因此動搖了。


337-350 羅馬帝國再次分裂,西羅馬皇帝君士坦思(Constans)統治到350年。


337-361 羅馬帝國再次分裂,東羅馬皇帝君士坦丟(Constantius)統治到361年。


337-352 第卅五任教皇猶流一世(Julius I)


338 猶太日曆被修正為太陽曆。


340? 該撒利亞的優西比烏(Eusebius of Caesarea),神學家及教會歷史學家,著作「教會歷史Ecclesiastical History」。


基督教歷史年代表


(350 - 1054)  


350-400 第一本基督徒聖經與第一本西方基督徒聖經完成的年代,中間有許多修正的部分。


352-366 第卅六任教皇利比里奧(Liberius)


354-430 聖奧古斯丁,拉丁主教,被認為是正式基督教神學創始者。


355-365 反教皇腓力斯二世,亞流主義,由君士坦丟二世支持。


360 匈奴侵略歐洲,書卷被書本取代。


361-363 猶力安(Julian)東羅馬變節的皇帝,嘗試恢復異教。


363 老底嘉大公會議(Council of Laodicea)訂定新約26本書卷,不包括啟示錄。


364 老底嘉大公會議(Council of Laodicea)判決基督徒守第七日為安息日者死。


366-384 第卅七任教皇達瑪甦一世(Damasus I)雇用惡棍屠殺復興的反教皇主義烏爾西努派人 (利比里奧派 Liberians)


366-367 反教皇主義烏爾西努,由前任教皇利比里奧(Liberius)支持。


367 亞他那修,亞歷山大主教,第一次提到現在新約的廿七卷書。


379-395 羅馬皇帝狄奧多西大帝(Theodosius the Great)統一羅馬帝國的最後一位皇帝。


380 狄奧多西大帝於二月廿七日宣布基督教為羅馬國教。


381 狄奧多西大公會議(Council of Theodosius)在康士坦丁堡召開,第二次合一運動,裁定耶穌有真正的人性。


382-384 教皇達瑪甦一世(Damasus I)要耶柔米修訂並整合拉丁文聖經。


383 羅馬軍團撤出不列顛。


384 耶柔米呈予教皇達瑪甦一世(Damasus I)新的拉丁文福音,原始文件已遺失。


384-399 第卅八任教皇西里修(Pope Siricius)批評耶柔米。


393,397 奧古斯丁大公會議(Augustine's Councils)正確提及新約廿七本書卷。


395 羅馬皇帝狄奧多西禁止一切異教儀式,包括奧林匹克競賽。


395 奧索尼烏斯(Ausonius,b.310?)高盧第一任基督徒省長。 Loeb Classics 2v (Latin)


396 西哥德王亞拉里克(Alaric)掠奪雅典。


399-401 第卅九任教皇亞那他修一世(Anastasius I)


400-484 第一本西方聖經與教會大分裂年代 - 基督教教義已經成形,羅馬帝國衰亡。


400? 耶柔米通俗本拉丁文(武加大)聖經(Vulgate Bible)原始文件遺失。武加大聖經成為標準版西方聖經。


400? 耶柔米增加馬可福音16:14以後經文。


400? 耶柔米增加約翰福音拿淫婦責難主的經文 (John 7,53-8,11)


401-417 第四十任教皇印諾森一世(Innocent I)裁定羅馬一些習俗為基督教的規範。


401 西哥德人入侵義大利。


403 約翰屈梭多模(John Chrysostom)安提阿主教,古教父,毀壞以弗所亞底米神廟。


410 西哥德王亞拉里克入侵羅馬。


415 亞歷山大主教西里亞,被除名的猶太人,以牡蠣殼殺死女數學家海巴夏(Hypatia)。


海巴夏Hypatia 的死是數學史上少見的悲劇。由於基督教方興, Alexandria 作為地中海南岸的重鎮,教會與國家都想掌握主導權,當時(412年)新就任的大主教 Cyril,與羅馬 Alexandria 長官 Orestes 正進行激烈的政治鬥爭,Hypatia作為一個異教領袖又是 Orestes 的朋友,便被狂熱的基督教徒視為眼中釘。她的死,一說被 Nitrian 僧侶殘忍謀殺,一說被基督徒帶領的暴民凌遲至死,都是政教相爭下的悲劇。


416 西哥德人佔領西班牙。


417-418 第四一任教皇柔西母(Zosimus)


418-422 第四二任教皇波尼法修一世(Boniface I)


418-419 反教皇者優拉流士(Eulalius)


418 法蘭克人佔領高盧


420 聖耶柔米,拉丁學者


422-432 第四三任教皇席勒斯丁一世(Celestine I)


431 以弗所大公會議(Council of Ephesus)第三次合一運動,裁示馬利亞為聖母。


429 盎格魯—撒克遜—朱特人將蘇格蘭人趕出英倫南部。


430 聖奧古斯丁,古教父、神學家及哲學家,著作「上帝之城」、「懺悔錄」等鉅著。


431 敘利亞基督教分裂成東方的(涅斯多流被以弗所大公會議裁定為異端)與西方的雅各派(Jacobites)


432 聖派翠克開始愛爾蘭宣教事工。


432-440 第四四任教皇西斯篤三世(Sixtus III)


433-453 匈奴的阿第拉(Attila)入侵西羅馬,人稱「上帝的鞭子」


440-461 第四五任教皇利歐一世(Leo I)


450 馬可福音添加耶穌復活的經文 (Mark 16, 9-20)


451 迦克墩大公會議(Council of Chalcedon)第四次合一會議。裁示耶穌是在神體人體中的神人二性,是關於耶穌神人二性爭論導致教會分裂的妥協物。


451 君士坦丁堡的涅斯多流派,涅斯多流強調:「馬利亞不是聖母」。


454 君士坦丁堡一修道院院長猶迪克(Eutyches)提出基督一性論,他認為基督神人二性閤為一性,被判為異端。


455 汪達爾人(Vandals)攻佔羅馬。


457-474 第四六任教皇利歐一世(Leo I)成為羅馬帝國剩餘的東羅馬帝國皇帝。


461-468 第四七任教皇西拉魯斯(Hilarus)


468-483 第四八任教皇辛普利希司(Simplicius)


474-491 東羅馬皇帝齊諾(Zeno)


476 羅馬最後一個皇帝羅慕路斯(Romulus Augustulus)遭廢黜,西羅馬帝國遂亡,從此西歐進入封建社會。


480-547 聖本篤(St. Benedict),聖本篤派創始人。


483-492 第四九任教皇腓力斯三世。


484-640 教會大分裂至亞歷山大圖書館被毀之時期 - 羅馬帝國淪亡後,大公教會面對災難及分歧的時期。歐洲飽受瘟疫、地震摧殘。


484-519 阿迦修分裂(Acacian schism)違背「合一通諭(Henoticon)」分裂東方 (Greek)與西方 (Roman)教會。 阜丟司(Photinus)帖撒羅尼迦執事,希臘教會支持阿迦修異端,否認基督的神性。阜丟司說服羅慕路斯皇帝接受阿迦修異端。


489 齊諾摧毀愛得撒(Edessa)的涅斯多流派學校,建立聖西門教會。


491 亞美尼亞教會退出東(Byzantium)、西方(Rome)教會。


491-518 東羅馬皇帝阿納斯塔修斯一世(Anastasius I)


492-496 第五十任教皇格拉修一世(Gelasius I),第一次使用另一個頭銜「基督的牧者(Vicar of Christ)- 天主教教宗。


496-498 教皇阿納斯塔修斯二世(Anastasius II)


498 涅斯多流派定居於波斯尼西比斯(Nisibis, Persia)


498-514 教皇西瑪克(Symmachus)


514-523 教皇賀米斯達(Hormisdas)


523-526 教皇若望一世(John I)殉道者


498-506 反教皇勞倫斯(Anti-Pope Lawrence)勞倫斯分裂主義。


500 焚香儀式第一次帶進基督教會的崇拜,梵蒂岡第一個計畫。


518-527 拜占庭皇帝游斯丁一世(Justin I)。


525 狄奧尼修斯(Dionysius Exiguus)訂定基督教日曆,並定耶穌的誕生日是公元一年十二月廿三日。


1054 康士坦丁堡大主教與羅馬教皇互相將對方逐出教會(教會大分裂   the Great Schism),東西方教會正式分裂,東正教成立。


基督教歷史年代表


(1225 - 1994)


1225-1274 多馬‧阿奎那(Thomas Aquinas)神學家、哲學家


1260 1988年梵諦岡科學檢驗認為「杜林殮布(the Shroud of Turin 耶穌裹屍布)」於此年出土。


1321? 但丁(Dante Alighieri)著作「神曲 The Divine Comedy」 


1328 反教皇尼古拉五世(Nicholas V)


1342-1352 教皇格利免六世(Clement VI)


1350? 英文逐漸成為英國的國語


1350? 文藝復興運動在義大利開始


1352-1362 教皇印諾深六世


1354 最早文件提及「杜林殮布(the Shroud of Turin 耶穌裹屍布)」的存在。


1380-1517 第一本完整英文聖經譯本至馬丁路德九十五條之間


1380-1382 約翰威克理夫(John Wycliffe),牛津著名神學家,在希律弗得的尼古拉(Nicholas of Hereford)協助下,將新舊約聖經翻譯成英文,是第一本完整的英文聖經,包括非正典的旁經。


1384 波貝(John Purvey)威克理夫追隨者修訂威克理夫聖經譯本。


1389-1404 教皇波尼法修九世(Boniface IX)


1390? 威克理夫教導在英國再三遭攻擊。


1406-1417 教皇貴格利十二(Gregory XII)


1408 由 於約翰威克理夫聖經引起的紛爭,導致牛津議會明令除非獲得教會完全同意,不得將聖經翻譯本國語文。私自翻譯聖經者處死。多馬摩爾聲明:「此項禁令之目的不 在禁止閱讀威克理夫之前的舊聖經譯本,亦非定新譯本的罪,而是因為它有錯謬之處。不是禁止新的譯本,而是待其獲得正確的修正之後,才能讓人閱讀。」 ("A Dialogue against Heresies")


1412-1431 聖女貞德,法國女英雄。


1415 佛羅倫斯議會定罪所有威克理夫的著作。不過所譯聖經在刪除異教意味的導論部分,並規定只有宗教場所及獲得大公教會許可者才能閱讀。


1453 拜占庭歸與奧圖曼帝國。


1466-1536 伊拉斯姆(Desiderius Erasmus)丹麥學者,編譯希臘文新約,該希臘文新約多獲十六世紀聖經譯者參考翻譯。


1473-1481 西斯汀教堂(Sistine Chapel)竣工,由Giovanni de Dolci監工。


1478 教皇希克斯都四世(Sixtus IV)建立異教裁判所。


1483-1546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更正教領袖。傳講不需透過善工、聖職人員,唯獨「因信稱義」,攻擊教皇權威,拒絕神職人員獨身制、鼓勵個人閱讀聖經。


1488-1569 科威對勒(Miles Coverdale),奧古斯丁會修士,宣布與天主教斷絕關係。第一位更正教愛希特主教。


1491-1556 伊格那丟羅耀拉,耶穌會創辦人。


1492 哥倫布首航,發現薩爾瓦多,開始西班牙在新大陸的殖民史。


1503-1513 教皇猶流二世(Julius II)


1505-1572 約翰諾克斯,蘇格蘭的更正教改教者。


1506 教皇猶流二世諭令拆毀舊的聖彼得大教堂,授權布拉曼帖(Donato Bramante)計畫興建新的教堂,迄1606年方全部拆毀。


1508-1512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為彼得大教堂繪壁畫。


1509-1547 亨利八世(Henry VIII)統治英國。


1509-1564 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宣講預定論,好行為、成功是揀選的記號。


1513-1522 教皇利歐十世(Leo X)


1517-1994 基督教的新紀元 - 路德、加爾文種下現代更正教的種子。英國脫離天主教會。


1517 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95 Theses)


1520 馬丁路德遭天主教開除。


1522-1523 教皇亞得良六世(Adrian VI)


1522 路德的新約聖經德文譯本。


1523-1534 教皇格利免七世(Clement VII)


1524 德國南方農民暴動,遭遇路德支持的壓制力量,啟開長達一個半世紀的宗教戰爭。


1525-1534 丁道爾新約聖經譯本,由伊拉斯姆希臘文譯本(1466) 翻譯,並比較拉丁文通俗版聖經( Vulgate)與希伯來文摩西五經,比較拉丁文通俗版聖經與馬丁路德所譯德文聖經。丁道爾使用所譯聖經針貶天主教的錯謬之處,這反映出馬丁路德新約譯本的影響。


1530 奧斯堡信條(Augsburg Confession)馬丁路德建立信義宗教會。


1531 傳說墨西哥瓜達盧佩聖母(Mary at Guadalupe)顯靈,天主教認為是值得相信的。


1534 亨利八世帶領英國脫離天主教會,將修道院財產充公,開始聖公會。


1534-1550 教皇保祿三世


1534 羅耀拉創辦耶穌會(1491-1556)協助收回波蘭、匈牙利、德國南部,並差派宣教師到新大陸、印度與中國。


1535-1537 科威達爾譯本(Coverdale's Bible)使用丁道爾譯本,並參考拉丁文、德文譯本。與馬丁路德一樣,將次經置於舊約之後。1537年獲得批准發行,卻於1546年遭取締。


1536 丁道爾遭處死,留下舊約譯本手稿。英國教會諭令焚燬其聖經,因為帶有路德改革意味。


1537-1551 約翰羅傑斯(John Rogers)基礎於丁道爾譯本及科威達爾譯本,翻譯馬太聖經(Matthew Bible)該聖經譯本獲得許可,但不得用於公眾崇拜。


1536-1541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油繪「最後的審判  the Last Judgement」


1539-1552 理查塔弗諾(Richard Taverner)修訂馬太聖經譯本,由於不諳希伯來文,該譯本多為新約修訂本。


1539-1569 克倫威爾的大聖經(Great Bible)第一本被批准在英國教會公開場合使用的聖經。該譯本基礎於丁道爾聖經譯本,並根據拉丁版本的希伯來文舊約、伊拉斯姆的拉丁聖經以及做許多修正。該譯本從未在英國遭棄絕。


1543 英國國會公告丁道爾聖經為「奸詐、錯謬、不確實的翻譯」,雖然這譯本內容的百分之八十包含於修訂本聖經之內。


1545-1563 天特會議(Council of Trent)天主教的改革,面對更正教的挑戰,清楚明訂官方的神學立場。


1546 英皇亨利八世諭令禁止任何人擁有丁道爾譯本或科威達爾譯本。


1547-1553 愛德華六世統治英國。


1549 聖公會出版公禱書(Book of Common Prayer)


1550-1555 教皇猶流三世


1550? 多馬摩爾(St. Thomas More)、克藍麥(Cranmer)以及弗克斯(Foxe)確認聖經中英文譯本部分的地位,包括四福音、保羅書信及啟示書。


1553-1558 瑪利一世統治英國,停止出版英文聖經,許多神職人員離開英國。


1553 貴格利大學(Pontifical Gregorian University)設立於梵諦岡。


1555-1559 教皇保祿四世(Paul IV)


1556 伯撒(Beza)新約拉丁譯本


1558-1603 以利沙伯一世統治英國。


1559-1566 教皇比約四世(Pius IV)


1560 日內瓦聖經(Geneva Bible)新約部分修訂自丁道爾的馬太聖經及伯撒(Beza)新約拉丁譯本。舊約部分則是大聖經(Great Bible)的徹底修改。限制在蘇格蘭使用,而非英國全部。至少出版140版。


1560 由於不同意信義宗的聖禮及教會統治觀念,約翰諾克斯(John Knox)建立蘇格蘭長老教會(Scotch Presbyterian Church) 。


1563 聖公會的三十九條教義(39 Articles, Episcopal Church)


1566-1572 教皇比約五世(Pius V)


1571 強大的土耳其人意圖征服基督教歐洲,據說是被呼求玫瑰聖母(Our Lady of the Rosary)之名的基督徒水手徹底擊潰。


1572-1585 教皇貴格利十三(Gregory XIII)


1572-1606 主教聖經(Bishop's Bible),未盡理想的大聖經(the Great Bible)修訂本,由英國聖公會出版。


1582 海姆斯新約聖經(Rheims NT)基礎於科威達爾譯本、主教、日內瓦聖經。


1590-1591 教皇烏耳班七世(Urban VII)


1590 西斯汀版本之拉丁文通俗版聖經(Vulgate)


1590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完成聖彼得教堂壁畫。


1592-1605 教皇格利免八世(Clement VIII)


1596 由於烏克蘭隸屬的波蘭國王與羅馬復和,烏克蘭天主教會成立,是最大的拜占庭天主教會。


1603-1625 詹姆士一世統治英國,第一位自稱不列顛國王。這頭銜在1707「合併法 Act of Union」實施後,成為正式頭銜。


1605-1621 教皇保祿五世(Paul V)


1606 卡羅‧馬德諾(Carlo Maderno)將聖彼得大教堂修改成拉丁十字架形狀。


1609 約翰史密特(John Smyth)建立浸信會。歸因於反對嬰兒洗禮及強調政教分離。


1609-1610 天主教第一本英文聖經譯本(Rheims-Douay Bible)舊約分成兩部,基礎於非官方的魯汶文件,以西斯汀版本之拉丁文通俗版聖經修訂,新約則根據海姆斯新約聖經。


1611-1800 英王欽定本聖經(King James Version)根據主教聖經及海姆斯新約聖經,包括次經。修改此欽定本聖經者被控訴為「敗壞上帝話語該受咒詛者」。


1623-1644 教皇烏耳班八世(Urban VIII)


1625-1649 查理一世統治英國


1633 欽定本聖經(AV)在蘇格蘭出版。


1644 長期國會(Long Parliament)指示只有希伯來正典許可在英國教會誦讀。(有效除去次經)


1644-1655 教皇印諾深十世(Innocent X)


1653-1658 奧利弗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治理英國


1655-1667 教皇亞歷山大七(Alexander VII)


1658-1712 理查克倫威爾(Richard Cromwell)治理英國


1660-1685 英王查理二世(Charles II king of England)恢復君主立憲,推翻長期國會1644年決議,恢復次經的位置。這項修正引不起非改革宗者之注意。


1676-1689 教皇印諾深十一(Innocent XI)


1685-1688 英王詹姆士二世(James II king of England)遭罷除。


1689-1702 英王威廉三世與女王瑪利二世統治英國。


1700-1721 教皇格利免十一(Clement XI)


1702-1714 英女王安妮(Anne queen of England)


1714-1727 英王喬治一世(George I king of England)


1714 欽定本聖經(AV)在愛爾蘭出版。


1718 天主教那利(Dr. Nary)版聖經,不若杜埃-海姆斯版聖經(Reims-Douay)之龐大。


1727-1760 英王喬治二世(George II king of England)


1730-1740 教皇格利免十二(Clement XII)


1730 天主教魏森(Dr. Robert Witham)版新約聖經,修訂自海姆斯新約聖經。


1738 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建立循理會(Methodist Church)


1738-1816 新版天主教新約聖經,由 Dr. Richard Challoner and Francis Blyth O.D.C., Bernard MacMahon, Dr. Troy合力完成。


1740-1758 教皇本尼狄克十四(Benedict XIV)


1752 欽定本聖經(AV)在新大陸殖民地出版。


1758-1769 教皇格利免十三(Clement XIII)


1760-1820 英王喬治三世(George III king of England)


1775-1800 教皇比約六世(Pius VI)


1776 在亞美利加的英國殖民地宣布脫離英國獨立,引發美國獨立戰爭。


1800-1823 教皇比約七世(Pius VII)


1801-1877 楊百翰(Brigham Young)摩門教領袖移民猶他州。


1811 天主教卡隆納聖經修訂本(Challoner's version)


1820-1830 英王喬治四世(George IV king of England)


1815 天主教聖經公會根據卡隆納聖經修訂本,出版新約聖經。


1816-1829 卡隆納聖經第三修訂本(Challoner's 3rd revision), 林格(Dr. John Lingard)參照希臘文聖經及拉丁通俗本聖經翻譯而成。


1823-1829 教皇利歐十二(Leo XII)


1827 約瑟史密斯建立摩門教會。


1829-1831 教皇比約八世(Pius VIII)


1830-1837 英王威廉四世(William IV king of England)


1830 據報聖母在法國巴黎顯現,天主教會稱之為值得相信的。


1831-1846 教皇貴格利十六(Gregory XVI)


1832 憂心更正教教派之爭及失去起初熱心,長老會信徒在美洲成立基督的教會(Church of Christ)。


1837-1901 英女王維多利亞


1846-1878 教皇比約九世(Pius IX)


1852-1922 如瑟立(Charles Taze Russell)1870年代建立耶和華見證人運動。


1859-1959 這一百年間,天主教共有90個新約譯本,56個整本聖經譯本。


1869-1870 第一次梵諦岡會議(Vatican Council)第廿次大公會議,確定教皇無誤論(教宗有關道德及信仰所做的宣布絕對無誤 《ex cathedra》)


1878-1903 教皇利歐十三(Leo XIII)


1878 尼加拉聖經研討會(Niagara Bible Conference)的十四點信條(14-point creed)被基要派採用。


1881-1894 英國教會提出修正版聖經(Revised Version)之需要,修正版聖經言及其新約參考欽定版新約以及海姆斯版新約;舊約方面,修正版聖經參考希伯來文聖經與希臘文舊約或七十士譯本。比欽定本正確,其學術性從未被質疑。


1898-1904 廿世紀新約聖經(Twentieth Century NT),依照年代重編新約書卷排列順序。


1901-1910 英王愛德華七世(Edward VII king of England)


1901 美國標準版聖經(American Standard Version)是修正版聖經的附產品,美國聖經學者將未被修正版聖經採用的研究成果帶回美國,並於一九○一年出版美國標準版聖經。


1901 針對循理會及其他教會失去傳福音的火熱,五旬節教會(Pentecostal Church)在堪薩斯州首府托貝卡成立。


1902 偉蒙特(Richard Weymouth)新約聖經,十分仔細的逐字翻譯聖經譯本。


1903-1914 教皇比約十世,最近一位被封聖的教皇。


1910-1936 英王喬治五世(George V king of England)


1910 長老會代表大會(Presbyterian General Assembly)五點聲明,同樣被基要主要者採用。


1910-1915 64位英美學者、牧師所著基要主要的十二冊合集,成為基要主義的基礎。


1913-1924 摩法特聖經(James Moffat Bible),四百年來第一本個人獨力完成的聖經。


1914-1922 教皇本尼狄克十五(Benedict XV)


1919 全球基督徒基要主義協會(World's Christian Fundamentals Association)建立。


1922-1939 教皇比約十一(Pius XI)


1925 斯科普斯案(Scopes Trial)導致基要派內部分歧。


1936 英王愛德華八世(Edward VIII king of England)主動退位的英王,溫莎公爵。


1936-1952 英王喬治六世(George VI king of England)


1936 西敏寺版新約聖經(Westminster NT),非由主教團(Hierarchy)授權翻譯的天主教聖經。


1939-1958 教皇比約十二(Pius XII)


1945-1955 諾克斯聖經(Knox Version)譯自通俗本拉丁文聖經,由英格蘭及威爾斯兩地之大主教與主教們授權。


1946-1952 修正標準版聖經(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1949 基礎英文聖經(Basic English Bible),只用一千個簡單、直接的英文單字。


1949 發現昆蘭書卷(Qumran),又稱死海書卷(Dead Sea scrolls)


1952-Present 英女王伊利沙白二世(Elizabeth II queen of England)


1957 代表加爾文宗、信義宗的公理宗、福音派、改革宗教會合一運動成立聯合基督教會(United Church of Christ)


1958-1963 教皇若望廿三(John XXIII)


1958 菲利浦斯新約聖經(J. B. Phillip's NT)使用口語化語文。


1959 聯合基督教會(United Church of Christ)信仰告白。


1961 新英文聖經(New English Bible), 取代基礎英文聖經(Basic English Bible)供個人閱讀之用。


1962-1965 第二次梵諦岡會議,第廿一次大公會議。教皇無誤論更為變本加厲,通過教友要服從教皇的教訓,即使教皇在非正式場合說的話,也要服從。


1963-1978 教皇保祿六世(Paul VI)


1966 天主教版的修正標準版聖經,天主教與英國教會合作結果,天主教與更正教共用一本聖經的一大進步。


1966 耶路撒冷聖經(Jerusalem Bible)基礎於法文版的耶路撒冷聖經(Bible de Jerusalem)


1970 天主教兄弟之誼聖經譯本(Confraternity Version)新天主教聖經譯本,原本以通俗拉丁文聖經為基礎,後以希伯來文舊約、希臘文新約為基礎的譯本。


1971 新美國標準版聖經(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參考新近發現的希伯來文、希臘文聖經修訂自美國標準版聖經(ASV)。


1978 教皇若望保祿一世(John Paul I)


1978 新國際版聖經(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使用現代英文格式。


1978-? 教皇若望保祿二世(John Paul II)再次確定保守道德傳統,禁止女性按立祭司職。


1979-1982? 新詹姆斯王版聖經(New King James Bible)欽定本完整修訂本。維持欽定本的風格。


1994 宣布福音派與天主教之合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淮鹽荔枝米俐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