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 華翰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7/Zi_Chan.jpg/200px-Zi_Chan.jpg 


鄭人游於鄉校,以論執政,然明謂子產曰,毀鄉校何如,子產曰,何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否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


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


然猶防川,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不如,吾聞而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後知吾子之信事也,小人實不小,


若果行此,其鄭國賴之,豈唯二三臣﹖仲尼聞是語也,曰,以是觀之,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


譯文


鄭國人到鄉校休閑聚會,議論執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壞。


鄭國大夫然明對子產說:把鄉校毀了,怎麼樣?


子產說:為甚麼毀掉?人們傍晚幹完活兒回來到這裡聚一下,議論施政措施的好壞。他們喜歡的,我們就推行;他們討厭的,我們就改正。


他們是我們的老師。為什麼要毀掉它呢?


我聽說盡力做好事以減少怨恨,沒聽說過依權仗勢來防止怨恨。難道很快制止這些議論不容易嗎?


然而那樣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樣:河水大決口造成的損害,傷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開個小口導流,不如我們聽取這些議論後把它當作治病的良藥。然明說:我從現在起才知道您確實可以成大事。


小人確實沒有才能。如果真的這樣做,恐怕鄭國真的就有了依靠,豈止是有利於我們這些臣子!孔子聽到了這番話後肯定地說,照這些話看來,人們說子產不仁,我是不相信的。




背景


春秋時期,鄭國是一個內亂頻生的國家,內憂外患很多。後來,子產當了上卿,他決定行德政。首先對鄭國進行了整頓,使鄭國的都市和鄉村,有一定的規章,上下尊卑各有不同的等級服飾,田有溝洫,廬井有伍,獎勵親近忠誠勤謹的大夫,懲處驕奢淫佚的大臣。


大夫豐卷想要祭祖,請求打獵,以獲取祭品。這個請求,遭到了子產的拒絕,因為當時只有國君,才能用新鮮的獵獸祭祖,其他人只能用一般的祭 品。為此,豐卷大怒,召集了自己家族的兵卒,準備進攻、殺子產。這時,子皮適時的驅逐了豐卷。豐卷出逃以後,子產並不落井下石,卻向鄭簡公請求,保留了豐 卷的田宅。三年以後,豐卷回國,子產又把他的田宅,還給了他。子產不計個人恩怨,能夠大度寬仁。人心大慰,大敬。


由於子產嚴格遵守禮制治理鄭國,在他執政之初,曾經受到國人的反對和抵制,但是後來,卻受到了國人的普遍支持。在子產當政到了第三年,人們歌誦說:「我有子弟,子產教誨他們;我有田地,子產增加它的產量。子產如果死了,有誰能繼承他的事業?」


從前,鄭國人在鄉校里聚會,議論執政的得失,有人建議:毀掉鄉校。在春秋以前,鄉校不僅是國人受教育的地方,而且也是國人議論國家政事得失的地方。鄭人游於鄉校,實際是上古時期的遺風。因此,子產拒絕了毀鄉校的建議。


他說:「人們早晚勞作完畢以後,到鄉校里聚會遊玩,議論執政的得失,他們認為是好的事情,我就推行;他們所厭惡的,我就改正。這些人,正是 我的老師,我為甚麼要毀掉它呢?我聽說,應當用忠誠善良,來減少怨恨;從來沒聽說,用作威作福,可以制止怨恨。雖然用權勢,可以制止人們的議論,但是,這 就象用堤防去堵截洪水一樣,只會增加禍患,一旦洪水衝破了堤防,就要傷害更多的人,那時,我們就無法挽救了。不如把河堤,掘開一個小口子,慢慢地疏導洪 水。最好是讓執政者,聽到人們的議論,把議論當作良藥!」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這是一個千古不易的真理,子產相鄭,之所以能夠獲得巨大的成功,就在於他懂得這個道理。並且,他成功的做到了這一點。


鄭國的國相子產逝世后,鄭國的百姓都哭泣,悲悼他如同悲悼自己的親人。孔子經過鄭國時,與子產親如兄弟。後來聽到子產死了,孔子悲哭道:「子產的仁愛,真是古代的遺風啊!」


(事據《史記》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