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業等第:A
一、 如何理解“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雷姆特”這句話?
這句西 方名言說明文學的作品有多少欣賞人,就有多少種差異。每一位讀者均有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觀點,也各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修養。即使同一部作品,不同的讀者 對有關的作品有所差異,甚至有時所感受到的完全相反,得到不同的結論,也帶來不同的影響。金瓶梅就是一個明顯不過的例子了。它以較多幅細緻描寫了西門慶等 人的性生活, 因此 ,很多人都認 為它是“ 古今第一淫書 ”。 但也有相當一部份人認為《金瓶梅》作為第一部家庭題材的長篇小說 ,《金瓶梅》描寫人物性格和心理的複雜性卻在細節描寫中得到了真切的表現,而結構的綿密曲又使瑣碎的生活場景構成了一幅完整的市井俗畫。至於白話文學語 言,也因 《金瓶梅》 而前進了一大步 。 其中日常口語的嫻熟運用,意義並不止於語言的通俗化而已,它還追求呈現原生態生活的真實。 因 此,《金瓶梅》 不但對以前小說創作的模式有所突破, 對以後小說創 作的發展也有啟示。
即使是 同一位讀者,由於時間的推移,生活經驗更形豐富,心理的成長,導致第二次或以後的閱讀感想跟首次有所改變。只要這些差異沒背離形象的特徵及歪曲形象的客觀 意義,還是無傷大雅的。然而,讀者水平愈高,生活經驗愈豐富,就愈能透徹地體會作品的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例如:看看西遊記吧。水平一般的讀者只把它看成 一群動物造反,或者頂多理解它在弘揚佛教教義。但較有水平的讀者還了解到它真的的要旨是在諷刺明朝黑暗而腐敗的政治情況。
從文學欣賞的差異性來說明論題,切入點準確,論述層次清晰,邏輯性強。
二、 文學欣賞過程中的感受、體驗等感性活動,與理解、分析、思考的關係是怎樣的?
感受、體驗與想像等感性活動是可可獨立存在的,它必須跟理解、分析及思考並存。因為文學形象並非純粹客觀地描述生活現象,在感受形象的同時,也須注意形象 的理解。如果離開對形象理解,那麼所謂的感受和感動只是盲目或敷淺的,因為他已分不出醜惡和美善。例如杜甫詩《月夜》裡的“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我們感受到作者對家中妻兒思念之情,但也必須進行理智的分析與研究――如了解它的成詩背景:寫於天寶十五載七月,安史之亂作者逃亡之鄜州,及後與妻兒分離 而產生望月思人的情懷。
此外,欣賞文學作品若只單憑體驗,是不能接受形象所帶給我們的啟示。又如閱讀《養生主》除了了解庖丁對宰牛瞭若指掌外,必須經過抽絲剝繭地分析,從而明白 它是通過宰牛帶出養生之道的高深哲理,才能全面探討作品的原意。所以我們必須在情緒體驗的同時,也須對形象進行理智的分析與判斷,否則就像墮入五里霧裡, 迷失方向。
概括地說明形象思維與理性思維的關係,在分析過程中能以例證論述,十分難得。但對感性活動與理性活動的關係闡述得還不夠具體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