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五四運動
發生於191954,是一場發生於中國北京、以青年學生為主的學生運動,以及包括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廣泛參與的一次示威遊行、請願、罷課、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愛國運動。事件起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完結後舉行的巴黎和會中,列強肆意踐踏中國主權,把德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即山東問題。就此,當時中國的北洋政府未能捍衛國家利益,在列強面前顯得軟弱,使國人異常不滿,從而上街遊行表達不滿。當時最著名的口號之一是「外爭強權(對抗列強侵權),內除國賊(懲除媚日官員)」。


廣義的五四運動則是指自1915中日簽訂《二十一條》至1926北伐戰爭之間,中國知識界和青年學生反思中國傳統文化,追隨「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探索強國之路的思想文化運動。


當年老師說,五四是全球唯一由政治訴求發展到文化探索的運動,究其原因如下:此時,留學海外人數日增,留學生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啟迪,嚮往民主政治,民族自覺精神及愛國思想因而被激發起來,於是,觸發了一些知識份子投身於新文化運動,他們提倡白話文,反對舊禮教和封建迷信,又提出民主和科學的口號,因而導致了「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激化了自1916年展開的新文化運動,掀起了思想及文學革命,學者周策縱視此為「廣義的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的出現,可算是五四運動的背景,而五四運動反過來把新文化運動推向高峰。因此,二者雖有關連,但並不完全等同。

新文化運動的方向有二:一是破除中國的舊傳統;二是引入西方科學和民主。目標是使中國能真正的西方化。



相關網誌:一般民眾亦皆稱兩者合為「五四運動」,可視為廣義的五四運動定義。



五四運動發生於191954,是一場發生於中國北京、以青年學生為主的學生運動,以及包括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廣泛參與的一次示威遊行、請願、罷課、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愛國運動。事件起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完結後舉行的巴黎和會中,列強肆意踐踏中國主權,把德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即山東問題。就此,當時中國的北洋政府未能捍衛國家利益,在列強面前顯得軟弱,使國人異常不滿,從而上街遊行表達不滿。當時最著名的口號之一是「外爭強權(對抗列強侵權),內除國賊(懲除媚日官員)」。


廣義的五四運動則是指自1915中日簽訂《二十一條》至1926北伐戰爭之間,中國知識界和青年學生反思中國傳統文化,追隨「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探索強國之路的思想文化運動。
 


如想有較理想的視覺效果,可按圖放大閱讀:








 






鳴謝:華豐出版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