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安七子
姓 名 | 經 歷 | 曹丕評論 | 其他評論 | 著 作 |
孔融 | 字文舉,時稱孔北海、孔少府。漢獻帝為北海相,後被曹操殺 | 1. 體氣高妙,有過人者 2. 及其所善,揚、班儔也 3. 文不持論,理不勝辭 4. 孔融之文雜以嘲戲 | 孔融孝廉,但談嘲戲 | 孔北海集 |
陳琳 | 字孔璋。為曹操記室,軍國書檄多出其手 | 1. 長於章表 2. 琳、瑀之章表書記,今之雋也 | 章表殊健,微為繁富 | 陳記室集 |
阮瑀 | 字元瑜。曹操辟為司空軍謀祭酒 | 1. 長於章表 2. 琳、瑀之章表書記,今之雋也 | 書記翩翩,致足樂也 | 阮元瑜集 |
王粲 | 字仲宣,與曹植並稱「曹、王」,官侍中 | 1. 長於辭賦,其初征、登樓、槐賦、征思,雖張、蔡不過 2. 其他體裁文章,均不及辭賦 | 七子之冠冕 | 王侍中集 |
徐幹 | 字偉長,為曹操僚屬 | 1. 長於辭賦,其玄猿、漏卮、圓扇、橘賦,雖張、蔡不過 2. 辭賦時有齊氣,其他體裁文章,均不及辭賦 |
| 徐偉長集 |
應瑒 | 字德璉。曹操辟為五官中郎將文學 | 其詩賦和而不壯 |
| 應德璉集 |
劉楨 | 字公幹。與曹植並稱「曹、劉」,曹操辟為丞相掾 | 1. 其詩賦壯而不密 2. 長於五言,曹丕謂其詩「妙絕時人」 | 鍾嶸詩品列為上品 | 劉公幹集 |
二、文心雕龍
書 名 | 文心雕龍,簡稱文心 |
作 者 | 南朝梁•劉勰 |
文 字 | 駢文寫成 |
分 類 | 分為二十類 |
內 容 | 論文章體制及其工拙 |
注 本 | 清•黃叔琳注最佳 |
重要性 | 中國第一部文學批評之專書(第一篇文學批評專論為典論論文) |
三、易經
書 名 | 又稱周易,明代後通稱易經 |
作 者 | 相傳伏羲畫卦,文王作繫辭,孔子作十翼,即「易歷三聖」 |
內 容 | 初為卜筮之書,後成哲理之書 |
釋 義 | 易簡、變易、不易 |
注 釋 | 十三經注本中,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 |
重要性 | 中國最古的哲學書,十三經之首 |
四、周禮
書 名 | 原名周官,王莽時建立周官經 |
作 者 | 鄭玄以為乃「周公」所作 |
注 疏 |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
內 容 | 記古代官制之書,乃理想之官制,內容不能與周代官制符合 |
分 章 | 1. 共分六篇: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 2. 冬官亡失,用考工記補足 |
重要性 | 影響後世政治制度,尤其隋唐之世,設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即受其影響 |
五、詩品
作 者 | 南朝梁•鍾嶸 | |
特 色 | 專評五言詩 | |
年 代 | 漢、魏至梁間 | |
內 容 | 選作者一百零三人,區分為上、中、下三品,然後論其作品優劣及與前後作家的承續關係 | |
價 值 | 為中國最早期詩論名著,與劉勰的文心雕龍並稱 | |
其 他 | 上 品 | 劉楨、王粲、班婕妤、曹植、阮籍、左思、謝靈運 |
中 品 | 曹丕、嵇康、郭璞(景淳)、陶潛、謝惠連、沈約 | |
下 品 | 曹操、徐幹、阮瑀 | |
陶淵明列為「中品」,題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 ||
古今詩話之首為歐陽脩的六一詩話 |
六、重要文學批評著作
時 間 | 作 者 | 作品名稱 | 內 容 | 說 明 |
東漢 | 曹 丕 | 典論•論文 | 分文體為四科八類 | 開文學批評之先河 |
晉 | 陸 機 | 文 賦 | 分文體為十大類 | 詩論內容與形式並重 |
葛 洪 | 抱朴子 | 德行與文章並重 | 全書分內外篇,文批在外篇 | |
南朝 | 劉 勰 | 文心雕龍 | 探討文體與文學評論 | 文學批評著書之祖 |
鍾 嶸 | 詩 品 | 分上中下三品 | 評五言詩的作品流別與風格 | |
唐 | 司空圖 | 詩 品 | 分二十四風格 | 袁枚以其未完善,寫續詩品 |
宋 | 歐陽脩 | 六一詩話 | 隨筆 | 第一本詩話 |
南宋 | 嚴 羽 | 滄浪詩話 | 有系統的詩歌理論 | 學詩如學禪 |
明清 | 王士禎 | 漁洋詩話 | 提出神韻說 | 影響清代詩學 |
清 | 王國維 | 人間詞話 | 以無我與有我之境界區分(提出境界說) | 第一本評論詞的專書;兼西洋論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