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的由來
很久以前,有一個人名叫桓景,他是一個農夫,跟爸爸、媽媽,還有老婆住在一起。桓景非常重視他的家人,不管是吃的、穿的、用的,總是盡量給他們最好的。即便農事繁忙,只要一有空閒,桓景也一定是用來陪伴家人,所以,他們一家人感情非常和樂。
他們住的地方是一個位於河邊的小村子。這個村子跟一般的農村沒有什麼兩樣,村子裡的農民們每天辛勤的工作,一切看起來都很正常。
其實這裡有一個很可怕的威脅:原來在村子旁邊的河裡,住著一個病魔,這個病魔每年都會出來散布可怕的病毒,讓一些村民得到怪病,這種怪病連村子裡最高明的醫生都束手無策,沒有辦法醫治,有些人得病之後會昏迷不醒,有些人更因此而病逝。
雖然大家都很懼怕這個病魔,但是卻沒有人敢去對付牠。有一年,病魔再度出現,這次連桓景的家人都得到了怪病。桓景非常著急,為了解救自己的家人,他獨自踏上旅程,尋找可以治療怪病的靈藥。
桓景一路上問了許多人,歷經千辛萬苦,好不容易才打聽到,村子邊的高山上有一個老人醫術非常高明,不管任何疑難雜症都能醫治。於是,桓景通過重重考驗,好不容易才見到那位老人。
老人見桓景非常有誠心,答應幫他配製解藥,但是,老人也提醒桓景,如果不除掉這個病魔,還是會有許多無辜的村民受害。
同時,老人還預告:在今年九月九日,病魔將再度從河中現身,來危害村民。桓景一聽,心中非常焦急,連忙請教老人,是否有打倒病魔的辦法。
老人說:「病魔最害怕幾樣東西:茱萸的葉子、菊花釀成的酒,還有青龍寶劍。」
桓景一聽,決定出發尋找這三樣法寶,好為村民除害。經過一段艱辛的過程,桓景終於把三樣法寶備齊,他立刻趕回村子裡,先取出老人的藥方,醫治家人和生病的村民。接著,他請所有的人先到山上避難,一個人留下來獨自對抗病魔。
到了九月九日那天,頓時間天昏地暗、狂風怒吼,河水陣陣波濤翻攪,病魔果然現身了。病魔找遍村子裡裡外外,卻連一個人都沒找著,牠非常生氣。這時,桓景走到病魔面前,準備跟病魔展開決戰。
桓景因為有茱萸葉做成的衣服保護,所以牠沒有辦法傷害到桓景。桓景趁病魔不注意時,把菊花酒噴在病魔身上,病魔頓時喪失元氣,變得非常虛弱。最後,桓景拿出青龍寶劍,狠狠的刺向病魔,病魔終於不支倒地。
從此,村民脫離病魔的魔掌,再也不必害怕身染怪病,大家都非常感激桓景。從那天開始,每年到了農曆九月九日,大家一定會遍插茱萸、飲菊花酒,並登上高山遠眺。
這些習俗一直流傳下來,直到現在,我們也會在農曆九月九日這一天,登高慶祝重陽節。
黃曆九月初九,為傳統的重陽節。《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這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遊》裡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裡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裡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古人認為,茶茗用白菊花,故白菊又有「金芯」之美稱。若在菊花中適當配以相應中藥,又可治療多種疾病。如菊花配茶葉,不僅芳香可口,且能解除疲勞;配枸杞,則色香味更佳,不惟明目,延齡尤良;配桑葉泡茶,可治風熱感冒、風火目疾;配胖大海,能清音利咽、通便秘;配山楂,炒決明子泡茶,又能治療高血壓、高血脂症;配金銀花,則可防治小兒痱子及瘡腫。
這些傳說、傳統節日的習俗可以流傳幾千年而不衰一定有它背後的原因。中國五千年的文化通過各朝史官的記載、民間故事、傳統節日、文藝作品等方式代代相傳,不僅僅是故事,從這些習俗中可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神傳文化、神護佑人的文化。歷朝歷代神都通過各種方式讓人學會從大自然中獲取藥材,幫助人們躲避瘟疫、疾病,也告訴人們養生的秘訣。人如果不信神了,忘記了神傳的文化內涵,毀壞著大自然,遺忘了傳統節日的真正內涵,瘟疫來臨時,人們恐怕將不知道如何消災解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