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蒙古族春節習俗



古時,北方松嫩草原蒙古族,有自己的傳統節日,這些節日都以農曆為主。草原民族過去不過春節,春節是從漢族人過大年的習俗中逐步演化而來,蒙古族的春節雖有自己的傳統特色,但總體還是與漢族節日逐步趨於一致。



過春節,蒙古族人民叫做大年。古時候,蒙古族歷來崇尚白色,所以將農曆正月稱為白月,把過年節稱為白節。亦稱奶酪節,又稱席尼吉勒,意為新年、春節。古代蒙古人以白色為純潔、吉祥之色,據說與日常飲用潔白的奶食有關,包含著恭賀新春、吉祥如意之意。白月也是人們互相交往聚會的時節。故稱春節為白節。白節在 正月初一 。過白節是從古代沿襲下來的習俗。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時,就非常重視過白節。據《馬可波羅行紀》所載:“其新年確始於陽曆二月,屆時大汗及其一切臣屬复舉行一種節慶……是日依俗大汗及其一切臣民皆衣白袍,致使男女老少皆白色,蓋其似以白衣為吉服,所以元旦服之,俾此新年全年獲福。……臣民互相饋贈白色之物,互相抱吻,大事慶祝,俾使全年納福。現在蒙古族亦把白節作為最隆重的節日。 臘月三十日 晚上,全家即穿上節日盛裝,歡聚一堂,拜賀新年,徹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燒香拜佛,然後晚輩向家長獻哈達、敬酒、禮拜。初一清晨,家族親友開始互相拜年,直到 正月十五 或年底才結束。

松嫩草原蒙古族過大年大體分送舊迎新。送舊是 臘月二十三 清潔衛生打掃家,到傍晚要祭火祭火是從薩滿教傳入的,蒙古族信仰喇嘛教後有所改變,蒙民把羊胸脯肉連同白哈達、肉米粥、黃油、酒等做祭品,然後由長輩點燃九個小燈,並將祭品投入旺火裡燒,口裡誦讚詞,祝福家人幸福。祭火忌用紅筷子而用白色或黑色的,因為蒙古族都認為代表著一個家族的傳宗接代、興旺。燒完祭品後,全家進餐。有的把祭品的剩餘送給附近親戚吃。祭火的時辰為傍晚黃昏時,上祭品時,男人在前,女人在後叩拜。在古代,有錢人還專請喇嘛祭火。




臘月二十三以後,就準備過春節。節前家家戶戶都備下了當年生長的公羊和各種奶製品。做件好看的蒙古袍,加上幾壇上好的美酒,然後開始調馬。有關衣食住各方面的事,如炸油果子,油食花樣繁多,尤其供佛之品要講美觀。其次是包餃子。



年三十是最熱鬧​​的一天,人們穿上漂亮的蒙古袍,上午要上供祭佛,在佛櫃供台上擺上各種奶食、油食,擺成小塔型,上邊插上特製的金銀花。還用十二個小銅盅倒滿白水,一天換一次水,然後點上長明燈。同時,開始貼對聯(與漢族同,只是寫蒙文)。晚上,備好飯菜後,鋪好新氈,擺上酒、菜、肉,開始祭祖先。長輩嘴裡念著高祖、曾祖的名字,把酒一盅又一盅地撒在地上,撒向天空。祭完祖先後,全家上席,晚輩敬酒給長輩送舊歲。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午夜開始飲酒進餐,圍坐吃餃子,俗稱黃饃饃扁食,按常規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這樣象徵著新的一年酒肉不盡,吃喝不愁。這天,全家不論男女老幼,玩什麼都可以。在牧區,男人耍嘎拉卡、下蒙古象棋,女人、娃娃玩羊拐,蒙語叫,一直玩到天明。



初一凌晨,擺好飯菜給老人長輩敬酒,敬酒時要跪拜,男人雙膝下跪,頭往下低時雙手向上下擺動。這時,長輩祝福你長命百歲,終身幸福等。未婚女子與男人一樣叩拜,而已婚女人則右膝下跪,左膝半跪,右手在面額右側上下擺動。新媳婦則須唱歌。初一不分男女相見第一句話是問:“新年好過年好,而不說見面發財之類的話。接著就是拜年。一大早身著各色服裝的男女,跨上早已調好的駿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鎮),挨個地串蒙古包。串包中,先要給長輩叩頭祝愿,接著主人家的女婿為前來串包的客人敬酒,習慣上這種敬酒每敬必喝,有的還邊歌邊舞,串包男女利用這個機會賽馬,尤其是青年男女各不相讓,他們大都以浩特之間距離為比賽距離,開始男女追逐。



給親戚拜年時,每人帶藍色哈達和酒。到親戚家,先到佛堂或者供佛像之處,給佛像叩頭,然後用自備的酒敬長輩。向長輩敬酒時,敬者必須戴帽子。長輩兄長向你敬酒,必須站起來等;而且喝完才算有禮貌,如不喝者可回敬。如今拜年時,已改為握手等新習俗了。牧區拜年時,不管你是否吃過飯,都煮餃子,實在吃不下可嚐一個。



^o^



http://hk.m.yahoo.com/w/kplus/question?qid=7012012000245&.ts=1331782262&.intl=hk&.lang=zh-hant-hk



 



privileged class特權階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淮鹽荔枝米俐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