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古代漢語平時作業參考答案(一)
通論練習
一、回答下列問題:
1.什麼是六書?各書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六書,古人認為是六種造字法,是漢代人對漢字字形規則的一種看法。具體名稱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象形字的特點是字的線條隨著所表達的物體的形狀而曲折宛轉,即照樣畫葫蘆。指事字的特點是初看像似可以認識形體,仔細觀察才能看出字義。會意字的特點是比合兩字或數位,會合它們的意義,來顯現新字的意義。形聲字的特點是以表事類的字為形符,取音同或音近的字為聲符,合形聲為新字。轉注字不是造字法,明瞭它是用字法就可以了。假借字的特點是本來沒有寫某詞的專字,借一個和該詞讀音相同的字來寄託該詞。
2.六書中哪些屬於造字法?哪些屬於用字法?
六書中的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講的是造宇的方法;轉注、假借講的是用字的方法。
3.什麼是古今字?
古今字就是古今分化字。由於上古文字數量少,常常是一個字表示幾個詞,後世為了區別,就讓使用頻率高的詞佔據原字形,而為其他詞造了新字,原字形就是古字,新字形就是今字。
4.什麼是通假字?通假與假借有何區別?
通假字就是本字的替代字。通假字和假借字的區別主要有兩點:
第一,假借字是“本無其字”,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記錄語言中的某個未造字的詞;而通假字是“本有其字”,由於種種原因沒有使用本字,而臨時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來替代。
第二,假借字對所借字形往往長期甚至永久佔用,以至人們不得不再造新字以與之區別;而通假字則是暫時借用,隨著用字的不斷規範,字詞關係逐漸固定,除了文人為仿古而使用之外,一般就不再使用了。
5.漢字通假的條件是什麼?
漢字的通假主要有兩個條件:
第一,通假字與本字必須音同或音近,而這種音同或音近必須以上古音為標準。
第二,必須有文獻的佐證。
6.古今詞義範圍差異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表現在三個方面:
①詞義擴大;②詞義縮小;③詞義轉移。
7.什麼是詞類活用?詞類活用和兼類有何區別?
所謂詞類活用,是指漢語中某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改變它的基本功能,在句子中充當其它類詞,詞的這種靈活運用,便屬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和詞的兼類不同。詞類活用是臨時的偶然的用作其它類詞,一旦離開特定的語言環境,它便恢復常態,原來屬於什麼詞類,仍屬原有詞類;詞的兼類則不同,它是詞義引申發展的結果,各種用法是其自身所固有的,是常駐性的屬性。
8.怎樣判別名詞活用為動詞?舉例說明。
判斷名詞活用為動詞,可以從意義和結構兩方面著手:從意義方面判斷,某個名詞在意義上已不再一般表示原有的詞義,而是表示與它相關的行為變化,那麼它便可能活用為動詞。如“共目之”的“目”,表示“用目視”,用眼睛看。“欲兵之”的“兵”,表示“以兵殺”,用兵器砍殺。“皆白衣冠”的“白衣冠”,用作動詞,指:“穿白衣戴白帽”。從結構方面判斷,主要是看它在句中所處的地位,前後有哪些詞類的詞和它相結合,構成什麼樣的句法關係,具備了哪些語法特點等。如“陳勝王”的“王”字處在謂語的位置,表示“陳勝做王”。又如“不足生於不農”的“農”字,前有否定副詞“不”的修飾,它已活用為動詞,表示“從事農耕”。
9.普通名詞用作狀語有哪幾個類型?舉例說明;
普通名詞用作狀語,主要有四個類型:
(一)表示行為的處所。如《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蜀太守以下郊迎。”“郊”作狀語,表示行為的處所。
(二)表示行為的憑依,也可以說表示行為的工具或依據。如《列子·湯問》:“箕畚運於渤海之尾。”“箕畚”作狀語,表示運土的工具。又如《史記·陳涉世家》:“失期,法當斬。”“法”作狀語,表示“斬”的依據,即依據秦法。
(三)表示行為的身份或態度。如《史記·項羽本紀》:“君為我呼人,吾得早事之。”“兄”作狀語,表示用對待兄長的態度對待項伯。
(四)表示行為的狀態。如《史記·循吏列傳》:“子產治鄭二十六年而死,丁壯號哭,老人兒啼。”“兒”用作狀語,表示像小孩一樣地啼哭。
10.什麼是使動用法?什麼是意動用法?
所謂使動用法,其動詞和賓語的關係,、需要用“使賓語怎麼樣”的語言形式去理解和語譯。它包括動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和名詞的使動用法。
所謂意動用法,其動詞和賓語的關係,需要用“認為(或以為)賓語怎麼樣”的語言形式去理解或語譯。它包括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的意動用法。
11.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的區別是什麼?
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的區別是:使動用法是主語使賓語怎麼樣,意動用法是主語認為賓語怎麼樣,是主觀的看法。
12.古代漢語賓語前置主要有幾種情況?
三種情況:①疑問代詞賓語前置;②否定句中代詞賓詞前置;③用“是”、“之”複指前置賓語。
13.人稱代詞、疑問代詞、指示代詞各分為幾類?常用的有哪些?
人稱代詞分為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兩類。第一人稱代詞常用的有:吾、我、予、餘。第二人稱有:汝、女、爾、若、乃、而。第三 人稱代詞在先秦還沒有形成,“之”、“其”有時起第三人稱代詞的作用。
疑問代詞分為三類。指人的有:誰、孰。指事物的有:何、胡、曷、奚。指處所的有:安、惡、焉。
指示代詞分為三類。表近指‘的:是、此、斯、茲。表遠指的:彼、夫。表旁指的:他、它(佗)。
14.輔助性代詞“者”和“所”的主要特點是什麼?它們之間有什麼不同?
“所”和“者”都是輔助性代詞,不能單獨充當句子成分,必須與其他詞或片語構成新的“者”字或“所”宇片語,才能稱代人或事物,“所”宇和“者”字片語都具有名詞性。它們的不同之處是:“所”位於“所”字片語的前邊,“者”位於“者”字片語的後邊。“所”宇片語指代行為的對象,“者”字片語指代行為的主動者。
15.無定代詞“或”和“莫”的主要特點是什麼?它們之間有什麼不同?
“或”和“莫”都是無定代詞,可以稱代人、物、事,在句中作主語。
“或”是肯定性的,表示“有的人或事物”,“莫”是否定性的,表示“沒有什麼人或事物”,現代漢語沒有同它們相對應的詞。
16.代詞“焉”和“諸”的主要用法是什麼?
“焉”的用法有兩種:
(1)指示代詞,作補語,相當於“於是”。(2)疑問代詞,作狀語,可譯為“哪裡”、“怎麼”。
“諸”的用法有兩種:
(1)“之於”的合音詞,用於動詞後,“之”是代詞,“於”是介詞。(2)“之乎”的合音詞,用於句尾,“之”是代詞,“乎”是語氣助詞。
17.副詞的基本作用是什麼?
副詞的基本作用是修飾動詞和形容詞,在動詞和形容詞前充當狀語。
18.古代漢語的副詞分為哪幾類?常用的有哪些?
古代漢語副詞分為程度、範圍、時間、情態、否定、表敬六類。
(1)程度副詞是表示行為和性狀程度的詞。表示程度高的有:最、太、至、益、愈等。表示程度低的有:少、頗、稍等。
(2)範圍副詞是表示行為變化的範圍的詞。表總括的有:皆、盡、悉、咸、畢、俱、具、舉、凡等。表限止的有:但、僅、獨、唯、徒、特、直、第等。
(3)時間副詞是表示行為狀態與時間的關係的詞。表過去的有:既、已、嘗、曾等。表現在的有:方、正、適等。表將來的有:將、且、行等。表不定時的有:又、複、亟、俄、浸、稍等。
(4)情態副詞是表示狀態方式和語勢的詞。表狀態方式的有:曾、亦、乃、尚、固、相、徐等。表語勢的有:豈、寧、誠、必等。
(5)否定副詞是否定行為變化、性狀的詞。表一般性否定的有:不、弗、未、非、否等。表禁止性否定的有:毋、勿、無等。
(6)表敬副詞是表示對人尊敬或自我謙卑的詞。表尊人的有:幸、敬、敢、請等。表自謙的有:竊、忝、猥、愚等。
19.介詞在使用時有哪些特點?
介詞一般不單獨使用,它經常用在名詞、代詞或名詞性詞綱前面,同它們相結合,組成介賓片語,用於動詞或形容詞前後,充當狀語或補語,表示時間、處所、目的、方式、物件等等。
20.古今漢語的介詞在用法上有哪些不同?
古今漢語的介詞在用法上的不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介賓片語的位置。現代漢語的介賓片語多作狀語;有時可作補語,還可作定語。古代漢語的介賓片語多作補語,有時作狀語,不能充當定語。第二,介詞的位置。現代漢語是固定的,介詞在前,賓語在後。古代漢語不固定,可前可後。第三,關於賓語的省略。現代漢語介詞後面的賓語是不能省略的。古代漢語介詞後面的賓語卻常常可以省略。
21.根據語法功能可以把連詞分為幾類?常用的有哪些?
根據語法功能可以把連詞分為三類。主要連接詞和片語的有:與、及等。主要連接句子的有:故、雖、然、則等。既能連接句子也能連接詞的有:而、且等。
22.根據語氣助詞在句中的位置,可以把它們分為幾類?主要有哪些詞?
根據語氣助詞在句中的位置,可以把它們分為句首、句中、句尾三類。句首語氣助詞有:唯、蓋、夫、其等。句中語氣助詞有:唯、蓋、其、也、者等。句尾語氣助詞有:也、矣、已、乎、哉等。
23.根據句子所表達的不同語氣,可以把語氣助詞分成幾類?主要有哪些詞?
根據句子表達的不同語氣,可以把語氣助詞分為直陳、疑問、祈使、感歎四類。表直陳的有:也、矣、已、耳等。表疑問的有:乎、與、邪等。表祈使的有:唯、其等。表感歎的有:哉、夫等。
24.古代漢語判斷句常見格式有幾種?
四種。①……者……也;②……,……也;③……者,……;④……,……。
25.古代漢語有形式標誌的被動句有幾種?
四種。①用“於……”作補語的;②用“為……所”作狀語的; ③謂語動詞前用“見”字的;④謂語動詞前用“被”字的。
26.什麼是近體詩?什麼是古體詩?二者的區別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近體詩也稱今體詩,是初唐開始形成的新體詩,它有一套格律規定。唐及唐以後各代,按照這套格律創作的詩就稱近體詩;不依照這些格律要求,而按古詩寫作習慣創作的詩則稱古體詩。近體詩與古體詩的區別主要有四點:
(1)句數、字數要求不同
古體詩句數沒有規定,字數也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及雜言的不同;近體詩句數有嚴格規定:律詩一律八句,絕句一律四句,排律則在律詩基礎上按雙數句延長;每句字數則分五言和七言兩種。
(2)押韻要求不同
古體詩用韻要求較寬,可句句押韻,也可隔句押韻;可一韻到底,也可中間換韻;可押平聲韻,也可押仄聲韻;可用鄰韻字通押,同一韻字還可重複使用。近體詩則規定偶數句用韻,單數句只有首句可人韻也可不入韻,其餘單數句則一律不用韻;必須一韻到底,不能 換韻,也不能用相鄰韻部的字通押(入韻首句除外);一般只押平聲韻。
(3)講平仄律與不講平仄律的不同
古體詩只要求詩句字音聲調自然諧調,沒有嚴格規定的平仄要求。近體詩則有一套嚴格規定的平仄律,有相反相同、對粘、拗救等多種講究。講究平仄是近體詩格律中最重要的因素。
(4)對仗方面要求不同
古體詩不明確要求對仗,即可用對仗也可不用對仗。近體詩中的 律詩必須有對仗,一般是頷聯、頸聯對仗;排律除首聯尾聯外,其餘各聯都要對仗;絕句則可用對仗,也可不用對仗。
27.什麼是“粘”、“對”?什麼是“三平調”?什麼是“犯孤平”?
上一聯的對句與下一聯的出句的平仄相同(主要看第二個字),稱為“粘”,違反了就稱“失粘”。同一聯中的出句與對句的平仄相反(主要看第二個字),稱為“對”。違反這一要求,就是“失對”。句尾連續出現三個平聲字,稱“三平調”,是近體詩所不允許的。五言“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一個字,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三個字應該用平聲,如果改用仄聲字,全句除句尾外,只有一個平聲,這就叫“犯孤平”。“犯孤平”是詩家大忌。
28.近體詩的對仗分為幾類,各自的特點是什麼?
一般可分為三類:即工對、鄰對和寬對:工對是指用意義範疇相一致的詞的對仗。如以天文對天文,地理對地理,人倫對人倫,器物對器物,顏色對顏色等。鄰對是指用意義範疇相近的詞的對仗。寬對是指詞義並不相對,只是詞性相對的對仗。
29.什麼是詞調、詞牌、詞譜?
詞調是寫詞時依據的樂譜。詞牌是詞調的名稱。詞譜是輯錄各種詞調的著作。
30.詞分為小令、中調、長調的依據是什麼?
詞分為小令、中調、長調的依據是詞的字數: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為中調;九十一字以上為長調。
31.令、引、近、慢、攤破、減字、偷聲、促拍等加在詞牌上之後與本調是什麼關係?
令、近、引、慢、攤破、減字、偷聲、促伯等加在詞牌上之後,除了加“令”的與本調一致以外,其餘的與本調字數都不相同。其中加引、近、慢、攤破、促拍的,字數比本調多;加減字、偷聲的,字數比本調少。
32.詞的用韻、平仄、對仗與近體詩有什麼區別?
詞的用韻與近體詩有兩點區別:(1)詞可以同部上、去通押,近體詩不能通押;(2)詞可以異部平仄換韻,近體詩不能換韻。詞的平仄與近體詩的區別有兩點:(1)可以有近體詩中不能出現的拗句;(2)許多地方平仄要求比近體詩更嚴格,例如仄聲有時要分上、去、人聲,不能通用,律詩則可以通用;律詩裡有些平仄不拘的地方,詞裡卻不能變通。詞的對仗與近體詩有三點區別:(1)不像近體詩那樣,對對仗有固定的要求;(2)平仄可以不相對;(3)不避同字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