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到如今,唐英年還有機會當選嗎?說的當然是上周五晚上,唐英年讓電視機前觀眾都大吃一驚的「爆料」。理論上,一天未投票,唐英年或梁振英都有希望。但當唐英年最忠實的支持者之一,自由黨榮譽主席田北俊也公開表示:若打賭的話,他會賭梁振英贏,再看看親北京的三大報「文匯」,「大公」,「商報」近日的新聞,以梁為主,唐為輔的版面安排,答案已是呼之欲出。
誰會想到,唐英年這位長期以來予人平易近人,沒有機心的大好人,會在一場特首選戰中,不惜冒險犯難,打破行政會議保密制這一港英年代沿用至今的 金科玉律,以「公眾利益」為理由,指控對手梁振英「兩宗罪」:在行會上提出縮短商台的續牌年期;以及在基本法23條立法時,提出用防暴隊和催淚彈對付示威 者。梁振英斷然否認,但唐英年卻堅持是事實,雙方各執一詞。這就是政治的殘酷了。
唐棄保密 京官震驚
一石激起千層浪,唐英年的指控,除了令港人震驚 ---- 震驚指控是否屬實?也震驚何以唐英年會置行會保密原則於不顧?而當天晚上,震驚的,還有遠在北京,以及在西環中聯辦的一眾京官。不過,北京仍是選擇了沉 默,公開仍維持「唐、梁均屬中央能接受的人選」這一官員口徑,但沉默的背後,北京四出發功卻是不爭的事實,這些「發功」目的只有一個:避免流選;而要避免 流選,就要扶梁振英一把讓他順利當選。 這些天來,不少支持唐英年的選委陸續被邀到深圳,與「北京領導人」見面,被告知中央絕不想見流選的出現,要求他們從香港利益出發,投下負責任的一票。如何投?投給誰?劃公仔就不用劃出腸了。
記者不是大衛高柏飛,不懂得隱形飛入「國家領導人」與選委們的會面場地。這兩天有記者跑到深圳領導人南下常會入住的酒店外等候,但只能拍到車出車入,但從種種迹象及不少選委的公開發言中,不難合理推斷北京的選擇就是梁振英。
不難推斷北京選振英
問題是,唐英年從北京一度的「首選」,到今天被梁振英取而代之,客觀來說,對唐英年的確是一大衝擊,但這對香港及北京來說,又何嘗不是衝擊呢?而這一切的衝擊,其實源於各方對兩個字的截然不同的理解:「利益」。
讓我們先看看,「利益」是甚麼?主管港澳事務的國家副主席習近平,早前在北京兩會期間會見港區政協及人大代表時,要求港區代表「把國家和香港的 整體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說實在的,我們的北京領導人說話有時真的很玄,正如人大常委范徐麗泰所說,「習副主席的話放諸四海而皆準」,言下之意,習所 說不過是大原則,並不是如外界一些人所揣測,習要求商界挺 梁,又或者要求商界不要只顧個人利益。所以,問題就出在如何理解甚麼是國家利益?甚麼是香港的整體利益?而甚麼才算是個人利益?對於北京來說,國家利益當 然是希望特首選舉順順利利,因為一旦流選,不但是北京面子上過不去,更讓人感覺中央對香港局勢無法管控,而香港的進一步混亂對北京而言令人對「一國兩制」 會產生更大質疑。而「香港整體利益」在北京的眼中,一般的說法是「繁榮穩定」,但對於香港人來說,不同階層對「國家利益」和「香港整體利益」根本是各持己 見。
例如有人會認為任何推動民主的行為,都有利國家,更有利香港,所以爭取普選便是為香港整體利益而努力;也有人認為,維護及保障良好的營商環境, 保障工商利益才是保護香港「一國兩制」下的資本主義制度;當然,不少市民會認為,「香港整體利益」就是建立一個公平社會,所以一定要消除官商勾結… 但甚麼是「官商勾結」?又是不同階層,不同利益各有見解……
至於唐英年不惜打破行會保密制,令北京震驚失望,認為他不顧香港長遠利益;但在唐英年及其支持者來說,他的理由正是「公眾利益」。至於市民是否認同,不也一樣很有分歧嗎?這正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最佳例證。
所以,近年時常出現的一個情況是,每每國家領導人說了一番說話後,香港不同的人總會有不同的見解,莫衷一是。這次最明顯的便是,挺唐或挺梁人士 對習近平的說話進行各取所需的解讀。至於總理溫家寶的「公平,公開,公正,按照相關法律辦事,一定會選出一位受市民支持的特首」的言論,同樣出現兩種截然 不同的解讀: 一種意見指溫總反對流選;另一種則說,溫總並無此意,而是強調按法律辦事,流選又不犯法,而香港的選舉法,不是有規定流選後怎樣做的條例嗎?
北京對港指示 各有理解
所以,除卻醜聞,除卻建制派的大撕裂,這次選戰引爆出來的另一重大問題是,北京對港的指示,無論明示暗示,由於北京,香港市民,包括香港不同界 別人士的不同理解,根本無法取得共識,更遑論落實。這裏有兩方面原因。第一,北京礙於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大方針,無法公開給予詳細的指示,往往只着重大 原則,通俗點說,有時就是「說了等於沒有說」,亦即范太所說的「放諸四海而皆準」。至於香港,北京也必須明白,今天的香港,起碼有着多個不同的利益大集 團:包括商界,中產專業界, 傳統愛國陣營,泛民主派;還有沉默的大多數…… 他們對北京領導人的說話,往往根據本身的利益而有不同理解,簡單如「香港利益」四個字,已是見仁見智。這也正好解釋為甚麼直到今天,即使出動到國務委員劉 延東親為梁振英說項,但觀乎一些挺唐人士的公開反應,流選可能性仍不能抹殺。只因挺唐人士也深信自己所為都是為了香港好。
這次特首選戰的過程雖然負面消息不斷,但起碼有一信息很清晰地被呈現了: 那就是香港社會在回歸近十五年後,其多元及複雜化比97年前更甚。3月25日之後,無論誰是新特首,都必須對何為「國家利益」?「香港利益」?「個人利 益」這些概念搞清楚並凝聚社會共識,否則,香港社會仍會被不同利益群體的爭議而撕裂。北京亦需對此有新思維。
譚衛兒
資深新聞工作者
tammyta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