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三、現代漢語方言概述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現代漢語的方言是十分複雜的,差別也相當大。北方人和廣東、福建人根本無法通話,例如北京話和廣東話的語音差別達到70%以上。漢語方言之間的差別甚至要比歐洲某些國家語言之間的差別還要大,但是由於漢語方言都服從於一個共同語——普通話,而且在不同的語音系統之間也存在着嚴整的對應規律,因此即使差別再大,它們還是屬於漢語內部方言的差別。
漢語方言從宏觀來看,北方方言佔據了大半個中國,約四分之三的面積。北方方言內部的一致性較強,跟普通話的差別最小。南方方言佔據了東南一隅,約四分之一的面積。其中閩、粵方言跟普通話的差別最大,吳方言次之,客家、贛、湘方言與普通話的差別比閩、粵、吳方言小。方言之間的差別以語音差別最明顯,詞匯差別也比較明顯,語法差別則比較隱蔽。方言之間的差別主要是由於歷史發展不平衡造成的,而人口分佈、移民遷徙、地理環境、異族接觸又是形成差異的主要因素。由於方言之間存在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各個方言的特徵可以説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
漢語方言的分區問題在學術界存在不同的看法,傳統的觀點是分為七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吳方言、方言、方言、客家方言、方言、粵方言。
(一)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也叫北方話或官話方言。北方方言是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方言,以北京話為代表。北方方言分佈在全國26個省市,使用人口約佔漢族總人口70%以上。北方方言分佈範圍之廣,使用人口之多,是不論哪一種方言都無法與之相比的。從東北的黑龍江到西南的雲南,直線距離數千公里,兩地人通話基本無困難。一種方言內部一致性如此之強,這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另一方面,由於北方方言地域廣大,內部差異也相當複雜。傳統上是把北方方言分成四個次方言:
1. 華北、東北方言,分佈在北京、天津兩市,河北、河南、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省,以及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分。也有學者進一步細分為北京官話、冀魯官話、膠遼官話、東北官話、中原官話。
2. 西北方言,分佈在山西、陝西、甘肅等省,青海省的部分地區,寧夏、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分地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的漢族使用的語言也是西北方言。山西話又稱晉語,因其保留古代入聲等特徵,有學者認為應為漢語一大方言。也有學者把西北方言中寧夏、甘肅、新疆一帶的方言稱為蘭銀官話。
3.西南方言,分佈在四川、雲南、貴州等省以及湖北大部分地區(東南角鹹寧地區除外),廣西西北部,湖南西北角等。北方方言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説西南官話。使用人口雖多但是內部一致性很強。
4. 江淮方言,分佈在安徽北部,江蘇長江以北地區(徐州、蚌埠一帶屬華北、東北方言,除外),鎮江以西、九江以東的長江南岸沿江一帶。北方方言共同的特點是:①古全聲母今讀清音,塞音和塞擦音平聲送氣,仄聲不送氣;②鼻輔音韻尾只有-n-n兩個(-m並入-n);③全濁上聲歸去聲,去聲不分陰陽,聲調類別少;④大多數地區沒有入聲,有入聲的地區有的有塞音韻尾,有的沒有;⑤單數第三人稱用“他”;⑥家畜、家禽表性別的語素在前,如“公豬、母雞”;⑦表給予義的雙賓句,指人的賓語在指物的賓語之前。
(二)吳方言分佈在上海市,江蘇省長江以南、鎮江以東地區(不包括鎮江),南通的小部分地區,浙江省的大部分地區,江西東北部,安徽的南部和福建的西北角。以上海話為代表。使用人數佔漢族總人數的8.4%。其中安徽徽州地區的徽語,有的學者認為應為獨立的大方言。杭州城區的吳語帶有濃厚的官話色彩,這與歷史上杭州曾做過南宋都城有關。
吳方言的特點是:①保留全套的古全聲母;②多數地點不分 Ts、s和ts、ts、s; ③多數地點單元音豐富而復元音缺少;④鼻音韻尾只有一個一ņ,而無-m-n;⑤保留古入聲,入聲韻尾合成一個喉塞音韻尾-?;⑥“頭”尾相當發達;⑦第三人稱單數多數地點説“渠”或“伊”;⑧賓語前置的主語謂語句佔優勢,例如:“我吃過晚飯了”常説成“我晚飯吃過了”;⑨雙賓語句“我給你一本書”,常説成“我撥本書”或“我書撥本依”。
(三)湘方言分佈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區(西北角除外),廣西北部,以長沙話為代表。方言內部還存在着新語和老湘語的差別。新湘語流行在長沙等大城市,受北方方言的影響較大。使用人數佔漢族總人數的5%。以言方言的特點是:①古濁音聲母今逢塞音和塞擦音時,無論保留音或是濁音清化,不管平仄,一律都念不送氣音;②f-xu-大都混讀,多數情況是讀為f-;③n-1-洪音不分細音分;④大都沒有 專寫、s,照系字拼開口唸ts、ts’, s,拼合口唸te、te、e;
⑤鼻音韻尾一般多-n而少-n; ⑥很多地方有入聲但沒有塞音韻尾;⑦“子”尾相當發達;⑧賓語可以插入“得”和補語之間,例如:“他一餐吃得兩斤米完。”
(四)方言分佈在江西省大部分地區(東北沿長江地帶和南部除外),湖南東部及西南部,湖北東南部,安徽西南部。以南昌話為代表,使用人數佔總人數的2.4%。
方言的特點是:①古塞音和濁塞擦音不論平仄都念送氣清音;
②古泥、來兩母洪音不分細音分,讀n-,來讀1-;③保留入聲但各地的程度不一;④第三人稱代詞説“渠”;⑤“吃飯、喝茶、抽煙”説成“吃飯、吃茶、吃煙”;⑤“坐着説話”説成“坐到話事”。
(五)客家方言分佈在廣東、福建、台灣、江西、廣西、海南、湖南、四川等省,其中以廣東東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和廣西東南部為主。以廣東梅縣話為代表。客家人是歷史上自東晉而起始由中原先後五次大遷徙到南方的,客家人雖然居住分散,但是客家方言仍自成系統,內部差別不太大。四川客家人和廣東客家人遠隔千山萬水,彼此可以交談。使用人數佔漢族總人數的3.6%。客家方言也隨着華僑傳播到海外一些國家的華人聚居地。
客家方言的特點是:①古塞音和濁塞擦音不論平仄都念送氣清音;②ts、ts、s與ts、ts', s大都不分;③一部分常用的“輕脣音”字在客家方言中念為“重脣音”;
④鼻音聲母豐富,除m-、-外,還有一、n-兩個聲母;⑤韻母中沒有撮口呼;⑥人聲塞音韻尾-p、-t、-k多數保留下來了;⑦“擠”相當於普通話“者”,例如“大儕、肥儕”;⑧反覆問句採用重疊加前字變音,例如“繩子猛猛?”(繩子長不長?)“咱過節治治雞?”(咱們過節殺不殺雞?)
(六)閩方言分佈在福建、台灣、海南省的大部分地區,廣東東部的潮汕地區,雷州半島地區,浙江南部温州地區的一部分,廣西的少數地區,使用人數佔漢族總人數的5.7%。分為閩東、莆仙、閩南、瓊雷、閩北、閩中六個次方言區。閩東方言以福州話為代表,莆仙方言以莆田話為代表,閩南方言以廈門話為代表,瓊雷方言以海口話為代表,閩北方言以建甌話為代表,閩中方言以永安話為代表。海外華僑和華裔中也有不少人説閩方言。
閩方言的特點是:
①沒有f-聲母,古“輕脣”聲母有的念為雙脣塞音(即所謂輕脣歸重脣),也有的念為擦音(h或x);
②古知、徹、澄聲母的字讀為t-、t-',即所謂“舌上”歸“舌頭”;
③古塞音及塞擦音多變為不送氣清音;
④古見組三四等字北京音念為te、te、聲母的,在閩方言區大都念為k、k、x;
⑤塞擦音和擦音只有一套,無ts、ts'、s和ts、ts,s之分;
⑥韻母中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古鼻音韻尾和塞音韻尾;
⑦有入聲,聲調六至八個;
③有些常用詞,保留了唐以前的説法,例如“箸、卵、喙”等;
有用“有”“無”帶上動詞或形容詞的句子,例如廈門話:“者久伊有來我無去。”(最近他來過我沒去過)
(七)粵方言分佈在廣東中部、西南部和廣西東部、南部、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居民大部分也説粵方言,以廣州話為代表。粵方言又叫廣東話,當地稱為“白話”。使用人數佔漢族總人數的5%。粵方言內部分歧不大,分為粵海(廣府)、四邑、高陽、莞寶、香山、桂南六個方言片。早期移民美國的華僑從四邑去的最多,很多美洲華裔仍會説四邑話。粵方言的特點是:
①古微明兩聲母字合流念m-;
②古非、敷、奉母字和曉匣母合口字不分,都讀為f-,例如“分”“昏”都念fen55;
③古見母字(疑母除外)一律念k、k、h聲母;④古溪母一部分字念f-聲母或h-聲母,例如“科”念f5; ⑤大部分地區有-m-n、三個鼻音韻尾和-p、-t、-k三個塞音韻尾;
⑤聲調一般為九個;
⑦有一些別的方言沒有的方言詞,例如“乜嘢、甽、點解”等;⑧狀語後置現象普遍,例如:“我行先。”(我先走)“食多一碗飯添。”(再多吃一碗飯);
⑨雙賓語位置與普通話相反,例如:“送本書我。”在漢語七大方言區中,還有一些與周圍方言迥異,處於大方言包圍之中的“方言島”。例如在海南島最南端的崖縣,一個小小的崖城鎮,就有分屬於閩、粵及北方方言的三種話:一是閩南方言系統的海南閩語,二是粵方言系統的“邁話”,三是北方方言系統的“軍話”。其中“邁話”、“軍話”都是使用人數不多的“方言島”。再如四川華陽涼水井客家話,就是處在西南方言包圍中的一個方言島。
□思考與練習
1.什麼是共同語?什麼是方言?共同語和方言二者是什麼關係?
2.漢語在歷史上出現過哪幾種共同語?
3. 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兩個來源是什麼?
4. 簡述現代漢民族共同語是怎樣形成的。
5. 現代漢語有哪些方言,各方言以什麼話為代表?它們各自的特
點是什麼?
6. 蘭州話、蚌埠話、杭州話、建甌話、海口話各屬於哪一種方言?
7. 舉例説明什麼是方言島現象。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