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1011703:12 信報社評


胡錦濤訪問前夕美表明戰略立場


......面對美國近年不斷加強在亞太地區的大國角色,中國以「反介入」(Anti-access)戰略加以「抗衡」。日前美國國防部長蓋茨訪華時,中國民間網站發放了中國研製「隱形戰機」的試飛影片,然而對美國來說,中國的「反艦彈道導彈」系統(ASBM)發展引起更大的關注,激發更大猜疑,因為這種從陸地攻擊航母的中程彈道導彈,將令美國在南海以至東北亞的航空母艦戰鬥群受到巨大威脅。可以說,中美兩國最高統帥今次會面,雙方能否增強重信的基礎,對取得實質會談成果舉足輕重。


據媒體消息指出,胡錦濤將帶五百人的商界代表同行,並會簽署約四十項協議。這種以商業利益夾纒在外交策略之中,一直是中國與外國打交道的慣常手法。但這樣做其實有很大的戰略局限性。博弈論的權威學者Thomas Schelling(二○○五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研究指出,在戰略行為上,震懾力量相對利益更大。事實上,在國際交往,大國於地緣上崛起和軍力強大,這些新變數對鄰國所激起的疑懼,比經濟因素更大。中國在經濟早期發展階段,並沒有引起日本和東盟的恐懼,但目前軍力擴張,卻令日本和東盟若干國家「忐忑難安」。


可以說,中國目前已徹底擺脫了鄧小平時代所謂「韜光養晦」的外交方針,很明顯,如果中國繼續依賴經濟利益作為支撐國際關係的外交策略工具,局限性已顯得愈來愈大。如今中國經濟實力提高,卻繼續以商業利益作為外交工具,在戰略上的態度也不再內斂,如在全球氣候變暖問題談判、領土爭議、貿易和人權等議題上,立場轉趨強硬與對抗,這種做法,只會令日本、韓國、越南、馬來西亞和印尼等鄰國產生更大的疑懼,最終不斷向美國靠攏,令中國面對美方的「前沿部署」外交戰略時陷入更被動的位置。


胡錦濤今次訪美,無疑是他任內最後兩年一次重大活動,也是奧巴馬面對二○一二年總統大選前的重要部署,美方將在會面前夕,清楚表明戰略立場,靜觀中方回應。若雙方最終無法取得具體成果,則中美關係可能在一段時間內陷入膠着狀態,屆時「相互的戰略性猜疑」恐怕會不斷擴大,令雙邊關係出現倒退。
(節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