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三、漢字的性質和特點
(一)漢字是表意體系的文字 世界上的文字可以分為兩大類型:
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語言本身是一種音義結合體,要記錄語言,可以從音的方面,也可以從義的方面。為了使我們的表述更嚴謹些,我們說,漢字是表意體系的文字。
漢字同表音文字有著本質的區別,表音文字是用為數不多的符號表示一種語言裡有限的音位或音節。表音文字大多使用拼音字母,人們掌握了字母的讀音和拼寫規則,聽到了一個詞的聲音大體能寫下來,看到了一個詞一般能讀出它的讀音。例如英語的“文字”一詞是characters,俄語是 HCBMEHHOCTb。英語用的是拉丁字母,共26個。俄語用的是基里爾字母,共33個。漢字顯然不是拼音文字,漢字的數量很大,常用漢字有3500個,通用漢字有7000個,《漢語大字典》收字56000個左右,而且一個漢字一個形體,漢字和意義直接聯繫,每一個字都有構字的理據。一部分漢字的形體就是對客觀事物的描畫和指示。例如“山、水、木、人、刃、寸”。一部分漢字是把單個的意義匯合成新的意義,例如三個人合成一個“眾”,“小”和“住”(隹:鳥之短尾總名也)合成一個“雀”,這些字都是不折不扣的表意字等。
漢字並非沒有表音的成分,漢字90%以上是形聲字,形聲字是由表意的形旁和表音的聲旁構成的。正是基於這一點,有些文字學家把漢字稱為意音文字。但是,形聲字的聲旁本身也是表意的符號。例如形聲字“抱”和“拍”,它們的聲旁“包”和“白”,“包”最初的字形是懷抱嬰兒之狀,“白”像日光,似日非日。聲旁和語音也不是一對一的關系,例如 yī這樣一個音節,有29個聲旁可以表示。有相當一部分聲旁今天已經不能正確地表音,例如從“軍”得聲的“渾”、“輝”,其發音與“軍”相去甚遠。所以我們說,形聲字儘管有表音的成分,但是它們仍然是以方塊漢學作為構字的基本部件,並沒有完全擺脫表意文字體系,只不過是一種高度發達的帶有表音因素的表意文字。
(二)漢字的特點 漢字除了屬於表意體系的文字這一性質之外,還具有一些特點。
1.漢字是方塊字 方塊漢字是二維的,其偏旁可以上下排列,也可以左右排列,這就給漢字區別字形提供了方便。漢字一字一形,區別性強,在識別上顯然優於拼音文字,閱讀漢字文獻可以做到一目十行,流覽一眼而知主題,這在拼音文字是難於做到的。
2.漢字是代表音節的一個漢字是一個音節,只有表示兒化尾碼的“兒”與前面的漢字是一個音節。過去曾有個別漢字,例如“理” “”等代表兩個音節,經過整理已成為一個音節。漢字都是語音單位, 因此在方言研究和歷史語音研究中可以充分利用漢字來研究音節的讀音,進行共時和歷時的比較。
3.漢字是代表語素的絕大多數漢字都和語素相對應。它們絕大多數在古漢語中都是詞:在現代漢語中有的仍然是詞,有的是構詞語素。漢字起著標記和區別語素的作用。看到一個漢字,我們會聯想到它的意義。例如當你聽到 tánzhèsi 三個音節的時候,你可能不明白它的意思,頂多知道它是一個寺廟,當看到“潭柘寺”三個字時,你就可以大致判斷出它的語素義和詞義了。
4. 漢字書寫漢語是不實行詞連寫的漢語的書面語一字一字地排列,看不出詞與詞的界限。古代漢語由於單音節詞占大多數,字字連寫對於詞句的識別影響不大。現代漢語則需要經過閱讀訓練方可以準確地分詞,不過由於這種訓練是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逐漸完成的,現代漢語中雙音節詞又占了多數,因此學習者也不感覺是很大的困難。
5.漢字是超方言的 這是說漢字的讀音可以因方言而異,但是用漢字書寫的書面語卻可以通行各地。不同方言區的人儘管彼此不能通話,用漢字寫下來互相都能懂。例如“船”這個字各地的讀音相差很大:
北京: tsuan35 廣州:Syn² 上海: z013
溫州:hyl 西安:pfa㎡4
但是一看見“船”都能懂得它的意義。
6. 漢字是超語言的使用漢字的日語,在語言系屬上同漢語沒有親緣關係,日語的音讀詞是使用漢字的借音,例如“社會”讀乚ts。訓讀詞是借用漢字的意義,讀音與漢字無關,例如“山”,讀。
總之,中日兩國人用書寫漢字的方式可以簡單交流,看漢字基本可以了解對方的意思。日語也有一小部分漢字詞的意義同漢語存在差別,例如“手紙”(書信)、“娘”(女兒)。千風花好
7. 漢字是超時代的古今漢字雖然在形體上有一些變化,但是自東漢以後就已經定型,除了一部分字有繁簡的差異,變化不大。古代浩如煙海的文字材料被保存下來,今人可以直接閱讀查檢古代的文獻,在文字上基本沒有什麼障礙。例如兩千多年前的著作《論語》中“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今人稍加指點就可以讀懂。而英國人讀600年前喬的詩就不容易讀懂,感覺像外文。由於漢字的記錄,我們可以比較容易地瞭解古代社會的情況,繼承古人留下來的寶貴文化遺產。
四、漢字的歷史功績
漢字的發明使中國社會早在幾千年前就進入了文明時代。借助漢字,我們的祖先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東方文化,其中有政治、經濟、科學、教育、文學、藝術、軍事各個方面的知識和經驗,可以為後世提供參考和借鑒。這些用漢字記錄的歷史文獻給後人留下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對我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大國。使用漢語的人口儘管占絕大多數,但是漢語方言複雜,南北差別之大根本無法交際,這種情況在古代比現在應該嚴重得多。由於不直接表音、超方言
的漢字起著統一書面語的作用,並且影響口語詞彙語法方面保持基本的一致性,從而約束了方言的分化。歷代國家政令的推行,也有賴於漢字記錄的書面語,所以說,漢字在維護國家統一方面有著不可磨滅的曆
史功績。
漢字不僅為中國人民服務了幾千年,而且對世界,首先是東亞其他民族文化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朝鮮、越南都曾經使用過漢字,日本至今還使用漢字,同時,他們都曾仿照漢字創造出自己的文字。
朝鮮民族使用漢字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朝鮮的古代文獻大多是用漢語的文言文寫的,當時是把漢語連同漢字當做他們的書面語來使用的。西元5世紀前後,朝鮮開始使用漢字來記錄自己的語言,叫做“鄉劄”。
15世紀李朝世宗設立諺文廳,1446年在《訓民正音》一書中刊行公佈了諺文字母。諺文字母是利用漢字的筆劃,也排成方塊。此後,漢字和諺文同時使用或混合使用,1948年朝鮮北方廢除漢字,韓國目前仍使
用部分漢字,出版物也有漢字和諺文合用的。越南使用漢字很早,秦漢之間漢字傳入越南,一直使用。13世紀越南人仿照漢字,用漢字作基礎創造了越南自己的文字“字喃”。1945年才完全用拼音文字代替漢字和字喃。
日本學習漢字漢文大約開始於西元3世紀,古代日本人曾長期用漢語的讀音來閱讀中國的文獻,也用漢字來寫文章。到西元7世紀,相傳由遣唐使中的留學生吉備真備制定了片假名,由學問僧空海制定了平假名。片假名是採用漢字楷書的偏旁,平假名是採用漢字的草書。日本內閣1981年公佈了常用漢字表共有1945個漢字。其中也有少數字是仿照漢字而造的日文特有的字。
在東亞,存在著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漢字文化圈”,漢字是漢文化的載體,也是漢文化的根。漢字不僅促進了中國、東亞其他國家文化的發展,也為世界保存了一份極其豐富而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為世界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思考與練習□
1.什麼是文字?什麼是漢字?
2. 為什麼說漢字是表意體系的文字?
3.漢字有哪些特點?
4.漢字是怎樣產生的?
5. 漢字有哪些歷史貢獻?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