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山及及定慧寺













以上兩隻貓咪是同父同母的親生兄弟姊妹,年齡相差一歲。
下列炮台是清朝用來防衛長江沿岸,鎮江是當時保護江左右的重鎮。據悉,當年就是因為鎮江失守,英國便跟滿清簽訂南京條約,其中一條就是割讓港島予英。而南京後來成為了中華民國的首都,鎮江乃江蘇省的省會。達摩大師與梁武帝。
焦山及及定慧寺。
梁武帝到定慧寺開光。我們如今步履他曾步履之地。
和尚禁止吃肉的戒律,原來是這個皇帝定下的。
眾所周知,寺廟和尚嚴禁葷腥,否則就是破戒,要受懲罰。事實上,藏傳佛教的僧侶並不忌諱吃肉,南傳佛教在泰國、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斯里蘭卡等國也無此戒律。
佛教傳入中原大地時,佛經中雖有「夫食肉者斷大慈種」之類的經文,但並無此戒律。和尚尼姑均可吃「三凈肉」,何謂「三凈」?眼不見殺、耳不聞殺、不為己所殺。佛門所禁止的,是食「五辛」,即蒜、蔥、興渠、韭、薤五種讓人臭穢的食材。
到了梁武帝這裏,因為他對佛教的狂熱信仰,認為吃肉是修行的重大障礙,在自己「膳無鮮腴」的基礎上,極力主張全體僧眾不得食肉。
524年,梁武帝召集僧尼集會,立誓斷食酒肉,但這一倡議當場遭到佛教界領袖人物的發難,他們援經據典總結說:「律中無斷肉事,及懺悔食肉法」。
梁武帝顯然難以接受這樣的結果,於是不久後又召開了一次制斷酒肉法會,聲言:「我從今日制諸弟子,不得復食一切肉。一切悉斷,及自死者。」
雖然依舊未能如願服眾,梁武帝矢志不改,決定強制執行:「弟子蕭衍於十方一切諸佛前,於十方一切尊法前,於十方一切聖僧前,與諸僧尼共申約誓。今日僧眾還寺已後,各各檢勒使依佛教。若復飲酒啖肉不如法者,弟子當依王法治問。」
為了顯示自己的虔誠,梁武帝在宮廷過起了苦行僧式的生活。飲食上,「日止一食,膳無鮮腴,惟豆羹糲飯而已」;服飾寢居上,「身衣布衣,木綿皂帳,一冠三載,一被二年」;性生活方面,「自五十外便斷房室」。
不僅如此,身為佛門大護法,梁武帝頒佈《斷酒肉文》,為僧尼定下不得食肉的戒律。這一點對漢傳佛教影像深遠。
皇帝出家,邦國無主,大臣們傻眼了。10天後,「群臣以錢一億萬奉贖皇帝菩薩大舍,僧眾默許」。百官到寺廟請了他三次,武帝才答應回宮。還朝後,他又大赦、改元。
梁武帝顯然難以接受這樣的結果,於是不久後又召開了一次制斷酒肉法會,聲言:「我從今日制諸弟子,不得復食一切肉。一切悉斷,及自死者。」
雖然依舊未能如願服眾,梁武帝矢志不改,決定強制執行:「弟子蕭衍於十方一切諸佛前,於十方一切尊法前,於十方一切聖僧前,與諸僧尼共申約誓。今日僧眾還寺已後,各各檢勒使依佛教。若復飲酒啖肉不如法者,弟子當依王法治問。」
為了避免殺生,梁武帝還下詔:以後宗廟祭祀,不得再殺豬宰牛,要以蔬菜代替。大臣認為,以蔬菜獻祭有欠莊重,對此詔令紛紛表示反對。最後,武帝讓了一步,准許將祭品用面捏成牛羊的形狀。
在武帝身體力行的提倡以及世俗法律的威脅下,儘管有不同聲音,「禁斷酒肉」詔令還是得到了較好的執行,南梁僧尼不復飲酒食肉。稍後,這一制度傳到其他地域,比如北齊就曾詔令境內僧眾「禁斷酒肉」。到了隋唐時期,僧尼不得食肉成為佛教定制,也成了漢傳佛教的一個特色。
梁武帝蕭衍(464年-549年),是中國歷代帝王中的一個傳奇人物,南北朝時期一個有作為的君主。他原來是南齊的官員,502年脅迫齊和帝「禪位」,由此建立南梁王朝。
第一次,527年,「三月辛未,(蕭衍)幸寺捨身,甲戌還宮,大赦,改元大通,以符寺及門名。」第一次前往同泰寺出家三天,返回後又衍生出政治行動:大赦天下,改年號為大通。由此可見,梁武帝出家,並非心血來潮,而是鄭重其事,將此視為新的開始。
第二次,529年,「(九月)癸巳,(蕭衍)幸同泰寺,設四部無遮大會。上釋御服,披法衣,行清凈大舍,以便省為房,素床瓦器,乘小車,私人執役。」他到寺廟內過着與和尚一樣的簡樸生活,而且開設講堂,為僧眾講《涅槃經》。
第三次,546年,「(三月)庚戌,幸同泰寺講《金字三慧經》,仍施身。夏四月丙戌,皇太子以下奉贖,仍於同泰寺解講,設法會,大赦,改元。」
第四次,547年,「(三月)庚子,幸同泰寺,設無遮大會。上釋御服,服法衣,行清凈大舍,名曰『羯磨』。……乙巳,帝升光嚴殿講堂,坐師子座,講金字三慧經,捨身。夏四月庚午,群臣以錢一億萬奉贖皇帝菩薩,僧眾默許。」還是那一套,出家、贖身、群臣來請三次、還宮,然後大赦、改元。
梁武帝捨身同泰寺的行為與印度歷史上著名的「護法明王」阿育王如出一轍,他很可能有意處處模仿並自比為阿育王。
「小歷史」關注眾所周知的歷史大事件中被忽略、被遮蔽的細節。更多精彩內容請添加微信公眾號「小歷史」(Micro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