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瘦西湖簡介
瘦西湖其實是揚州城外一條較寬的河道,最初在清朝康熙年間名為保揚河,嘉靖時稱為保障河(湖),也被稱為炮山河、長春河。面積480多畝,長4.3公里。原是唐羅城、宋大城的護城河遺跡,南起北城河,北抵蜀岡腳下,明清時期,許多富甲天下的鹽業鉅子紛紛在沿河兩岸,不惜重金聘請造園名家擘畫經營 ,構築水上園林。
瘦西湖約是在隋唐時期開始陸續建園,然而到了清康乾時期,由於康熙、乾隆兩代帝王陸續南巡揚州遊覽瘦西湖,加上當地鹽商的大力開發,遂成了揚州著名的風景區。
乾隆極盛時期沿湖有二十四景:卷石洞天、西園曲水、虹橋覽勝、冶春詩社、長堤春柳、荷浦薰風、碧玉交流、四橋煙雨、春台明月、白塔晴雲、三過流淙、蜀崗晚照、萬松疊翠、花嶼雙泉、雙峰雲棧、山亭野眺、臨水紅霞、綠稻香來、竹市小樓、平崗豔雪、綠楊城廓、香海慈雲、梅嶺春生、水雲勝概,譽為“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康熙和乾隆兩位皇帝均六次南巡來此,對這裡的景色讚賞有加。
瘦西湖名稱的來歷,是乾隆年間寓居揚州的詩人汪沆的一首感慨富商揮金如土的詩作:“垂柳不斷接殘蕪,雁齒紅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瘦西湖的特點是湖面瘦長,蜿蜒曲折,“十餘家之園亭合而為一,聯絡至山,氣勢俱貫。”
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後,揚州鹽業衰退,湖上園林也逐漸蕭條荒廢。此後這裡又經歷了太平天國時期的戰亂,殘破不堪,光緒年間恢復了一小部分五亭橋,小金山。
1980年代又恢復了二十四橋、熙春台、卷石洞天等景點。直至2007年始恢復四橋煙雨、石壁流淙等景點。
(乙) 個人心聲及感受
一直都知道,揚州瘦西湖是一個馳名中外的旅遊景點,可是並不多旅行社主辦揚州的團隊,而亦因工作關係,不會選擇自由行的方式。直到最近才有旅行團以此景點作招徠,而且並不是旺季,團費只是HK$3400多些,所以決定參加此團。
揚州一直以來是我很想去的江南地方之一,以前旅行的導遊說,江南美女應在揚州,因為水土等理想。然而,或許是謙遜的緣故,小羽並沒有說揚州美女冠江南。
據說,隋煬帝當年開鑿京杭大運河,並非坊間所言由船夫拉船,而是由13、4歲的妙齡女郎負責,就是想看看她們拉船時,婀娜多姿的體態,鹹濕之極。
當然隋煬帝揚州開大運河南巡的目的,首先在於安撫江南,加強對江南控制,以維護王朝大一統局面的重要意義。當然,同時也出於炫耀功業的心理。客觀上又促進了南北文化交流,使他首游江都具有大型官方文化巡禮的性質,大大加強了南北人士的融合和團結,有利於國家統一。
揚州很有名的一道美食揚州炒飯就和隋煬帝有着很深的關係。相傳其源自隋朝越國公楊素愛吃的碎金飯,即蛋炒飯。淮揚菜餚的「選料嚴謹,製作精細,加工講究,注重配色,原汁原味」的特色,終於發展成為淮揚風味有名隋煬帝巡視江都(今揚州)時,隨之也將蛋炒飯傳入揚州,後經歷代廚壇高手逐步創新,成為揚州主食之一。
以下這個碼頭,就是當年乾隆皇帝到訪江南的上船處。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
注釋:
1. 黃鶴樓:建在湖北武昌黃鶴山上,下面就是長江。廣陵,今江蘇省揚州市。
2. 西辭:指辭別了西邊的……因揚州在武昌之東,所以如此說。
3. 煙花:指春天豔麗的景色。
4. 碧空盡:指船消失在水與藍天相接的地方。
語譯:老朋友告別了黃鶴樓,在煙霧濛濛、繁花似錦的三月,東去揚州。我看著他所乘的帆船越駛越遠,在碧藍的天際消逝了,只見長江水仍在天邊流逝
主旨:本詩描寫了李白與孟浩然在風景如畫的黃鶴樓告別。透過寫長江雄偉蒼茫之景來抒發離別惆悵之情。喻守真《唐詩三百首詳析》:本詩大意是樓頭送別,用景物寫出離愁。行人自長江「東」下,所以首句用一「西」字,二句用一「下」字,並且首句標出送別之地是「黃鶴樓」,二句標出送別之時是「三月」,送往之地是「揚州」,結構非常綿密。三句始寫離情,望斷碧山,目送孤帆,行人已去,長江自流。景物可畫,別情難遣。
(一)
盛唐風度的磅礴大氣,最呈現於李白詩歌的氣象開闊里。就恰如送別摯友、忍痛揮別,不是「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慘澹,不是「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的淒涼,而是「煙花三月下揚州」的溫熱憧憬,是「唯見長江天際流」的天高地闊。
在李白的送別里,送上了飽含溫度的祝福,送去了廣袤遼闊的前景,送行着一帆風順的期許。
這就是盛唐氣韻,這就是大家氣魄——即使離別了故地,也毫無疑問地相信前方依然有不盡的美好,明天依然有無盡的期待;即使闊別了故友,也毫不懷疑地堅信友朋依然會縱情於江湖,知己依然會比鄰於天涯。
遠方,並非只是忐忑的不安,更是山高水遠的前方。
送別,不是只有不舍的哀戚,更有花草春生的祝福。
所以李白這一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更適於今人的送行賓客、送別親友,適於在陽光下微笑着揮手再見、期待來日更加美麗的重逢,而非在陰雨下哽咽着執手無聲、憂懼此後一別就是山重水複前路黯淡。
送別,被李白吹成一首悠長遼闊的笛曲,隨着那船帆颯颯、水波渺渺,悠悠迴蕩在時空的天際。
(二)
李白的送別是一首歌:
「故人西辭黃鶴樓」,白雲悠悠,唱着千載的離歌,日暮鄉關,泛着離愁的煙波。黃鶴樓空餘沉默,離別歌乘風駕河,張帆奏一曲東西縱橫、南北穿梭。
李白的告別是一幅畫:
「煙花三月下揚州」,春風十里,畫不盡水鄉煙茶,十年一覺,夢不夠丹青人家。二十四橋勾勒出遊子江南步伐,二分明月潑墨出離人他鄉煙花。
在揮別時,李白的胸中是天地:
「孤帆遠影碧空盡」,遙望的江水遠成天際,行遠的風帆飄成雲翳。比目光更遼遠的是前路不盡的明日,比帆行更久長的是前方在望的旌旗。
在道別時,李白的朋友是四海:
「唯見長江天際流」,恣意人生大可交遊雲去雲來,豁達心性自可對答花開花敗。海內存知己,何論身邊與天外,千江一壺酒,以地為爐天為蓋!
(三)
有多少人的送別,是在年輕懵懂時的潦潦一揮手,卻不料曾經的輕易笑別就是各自半世的顛沛流離。
有多少人的相別,是在草率任性下的匆匆奔東西,卻不料過去的輕忽再見就是此後終年的再也不見。
在不懂珍惜時,我們甚至不懂真正的送別。
在不懂惜別時,我們甚至不懂離別的意味。
送別之所以充滿離愁別緒,是因為揮鞭遠走的背影,也許就代表着從此散落在天涯。
然而李白思索過分合聚散、漂泊過山南水北,所以他可以最終選擇用坦蕩情懷送別他的摯交,用珍重後的輕鬆來做一場山長水闊的告別。
這樣的送別,是鄭重的,是可貴的。因為臨別的兩個人,不是不知從別後可能此生再會的無期,不是不懂相別後也許一生遙望的距離,可是依然把送別凝成筆尖的一首哲詩、凝成嘴邊的一抹微笑、凝成心頭的一帆遠影,說,我相信你會一切都好,讓我們闊別在彼此的安心裏。
這樣的道別,是道別在最成熟的年華里。既非輕忽如青蔥懵懂,也非沉重如滄桑暮晚。
這樣的送別,是送別在最遼闊的憧憬里。既非狹隘得固步自封,也非簡單得奢求長留。
此後的回味,是回味在最悠長的期待里。期待有路漫漫其修遠兮的前景,期待有青山隱隱水迢迢的重逢。
此刻的定格,是定格在最哲意的歲月中。把送別寫成契闊分合的哲理,把告別歌成天青雲闊的哲詩,把人生標出陰晴圓缺的哲意,把生命譜成因緣際會的哲學。



白塔 (下):白塔建於清朝乾隆年間,為典型的覆缽式塔,整體塔型成瓶狀,設有巨大的須彌座,有精美的磚雕藝術,塔通高28.5米,低於北海白塔,較之更顯修長秀美,與園林相得益彰,充分達到了點綴風景的目的。
來來回回、曲曲折折的二十四橋是瘦西湖最著名的一個景點;二十四橋看着來來往往的人流。 「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
揚州景色--瘦西湖
乾隆六十年李鬥《揚州畫舫錄》記載,熙春台 (下)原在新河曲處,與蓮花橋相對,有上下三層閣樓,下層匾額熙春台,上層匾額“小李將軍畫本”,後又變為五雲多處;春台祝壽在蓮花橋南岸,原為揚州鹽商汪氏為乾隆祝壽而建。築扇面廳,夜間燃燈廳中,掩映水中,宛如一盞扇面燈。近年復原的春台祝壽,是五開間二層建築,與李鬥書中插圖相似,但將第二層稱為熙春台。第一層金字匾額為“春台祝壽”,左右對聯;“勝地據淮南,看雲影當空,與水準分秋一色; 扁舟過橋下,聞簫聲何處?有人吹到月三更”。
跨過二十四橋往東,西樓是“小李將軍畫本”,東樓才是望春樓。 (下)
杭州的西湖有蘇堤春曉,揚州的瘦西湖則有長堤春柳,這條長堤兩旁種了柳樹與桃樹,每當春天來時,楊柳與桃花穿插在兩旁,春意盎然。不過現在是夏天,所謂煙花三月下揚州,就是因為揚州適合春天來。然而不用呻笨,小羽和阿玲皆表示,煙花三月下揚州雖然很迷人,因四季也各有植物。
故此,總括來說,用英語說就是 so far so good,何時來均沒有缺失的。
五亭橋 (下,又稱蓮花橋)如果把瘦西湖比做一個婀娜多姿的少女,那麼五亭橋就是少女身上那條華美的腰帶。五亭橋不但是瘦西湖的標誌,也是揚州城的象徵。它建於清乾隆二十二年,至今已有了兩百多年的歷史。
五亭橋上建有極富南方特色的五座風亭,挺拔秀麗的風亭就象五朵冉冉出水的蓮花。亭上有寶頂,亭內繪有天花,亭外掛著風鈴。五亭橋的橋墩由 12 大塊青石砌成,形成厚重有力的“工”字型橋基。清秀的橋身和沉雄的橋基,兩者為什麼能配置得如此和諧呢?答案就在橋洞。五亭橋的橋身由大小不一形狀不同的卷洞組成。空靈的拱頂卷洞配上敦實的橋基,橋基在直線配上橋洞的曲線,加上自然流暢的比例,就取得了和諧統一的視覺效果。難怪中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這樣評價:中國最古老的橋是趙州橋,最壯美的橋是蘆溝橋,最具藝術美的橋就是揚州的五亭橋。
《望江南百調》中提到:揚州好,高跨五亭橋,面面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蕭。如果乘船從橋下穿過,我們可以數出五亭橋一共有著 15 個橋洞。這 15 個橋洞,洞洞相連,洞洞相通。
鄭燮觀芍亭(下)在長堤春柳和春台祝壽之間,一座四角攢尖頂涼亭,匾額有鄭板橋手書觀芍亭三字,下款「板橋鄭燮」;一副對聯為後人所書,左聯:繁華及春媚,右聯:紅藥當階翻。
名家筆下的廿四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