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義和團事件(1899-1901)發生之背景及經過如何?試分别予以說明之。(當代出版社)
甲、義和團事件之背景:
清廷自鴉片戰爭失敗,朝野上下,均思報仇雪恨,乃有同治戊戌兩次維新之舉。治維新不成,外患更甚,人心盆形憤慨;加以同治、光緒年間,各省教案迭起,戊戌政變,外人復加干預,於是仇外心理横決,終至不擇手段,利用「義和團」標榜之「扶清滅洋」,對外宣戰,引起「八國聯軍」入京之大禍。茲較深入分析其原因如下:
1、列強勢力之入侵——鴉片戰後,海禁大開,列強以不同方式在中國發展。彼等在政治上及經濟上掠奪及侵害中國。外國商品及資本大量輸入中國,加速破壞中國手工業及初生工業。政府亦因財政支出,無力救解民生;復以天災人禍連年,百姓生活更感困境。國人感覺國家經濟被搾取、主權被侵奪,民族危亡日迫。且甲午戰後,列強瓜分中國之勢,一時朝野仇外盒深,進而排外。而義和團事件,即為國人報仇雪恨洩憤之總表現。
2、國人對西方傳教士之反感——再度來華的傳教士不能與中國傳統文化及社會習慣打成一片,反而加以諸多詆毀,違背中國固有傳統習俗,反對祭祖,因而引起士大夫的不滿;部份國人又將教士加以醜化誇張。最嚴重者,
教士往往利用特權,干預訴訟,包庇敎民,以致教案四起。拳民逐乘機作亂,掀起大規模的仇教運動。
3、清室對外人之嫉恨——清室中以西太后為首,對外人之侵略,本已恨透心脾;加之戊戌政變後,康、梁得外人之助,亡命海外,宣揚民權自由思想,攻擊清廷。其後太后欲廢光緒,各國使節表反對;而大阿哥之冊立,各國使節又不朝賀,且加譏諷,更令太后痛恨,乃利用義和團對付洋人。
4、清廷對拳民之庇護——義和團急速蔓延,實由於滿清朝臣之恿慫庇護所致。當時,載漪、剛毅、超舒翹、毓賢等,對拳民均奉如神明,但認為他們足以「扶清滅洋」逐盡縦容包庇之能事,召集入京,繼續從事仇敎排外活動,卒成變亂。
乙、義和團變亂之經過:
1、山東倡食——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義和團在山東境內設拳壇,廣招徒眾,專門驅逐敎士,反對敎民,聲勢頗眾,清廷在各國公使壓力之下,派袁世凱征剿之,擒殺其首頜朱紅燈,餘黨轉逃至河北一帶活動。
2、京津橫行——時值戊戌政變後不久,慈禧痛恨洋人,加上滿州親貴之推波助瀾,乃利用義和團入京,展開排外活動:焚敎堂、殺敎士、拆鐵路、毀電綫,更令董福祥率兵聯同拳民圍攻使館。德國公使克林德(VON KETT
ELER)及日使館書記杉山彬(SUGIYAMA)先後為拳民所殺。
3、八國聯軍——駐京各國使以情勢險惡,紛電本國出兵護僑,一九○○年六月,清室頑固派力主戰爭,慈禧乃經四次御前會議後,下詔向各國宣戰;英、法、俄、德、美、奧、意、日八國聯軍,連陷大沽口、天津、直入北京、恣意殺掠姦淫,一片混亂,慈禧和光緒帝出走西安,史稱「庚子事變」。
完成日期:2024年10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