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東亞史問題精讀

1870-1894年中日關係如何惡化?試詳述之。又為何兩國不在1885年爆發大戰?

日本自「明治維新」(一八六八)以後,國勢盛。工業迅速發展。旋因地狹人稠,不能不急謀向外發展。而其擴張之矛頭,一為指向中國大陸,一為指向南洋羣島;欲侵略大陸,須先佔頜朝鮮作為跳板,欲控制南洋,則須獲得台灣以為基地,故甲午戰爭的發生,實為日本施行「大陸政策」的結果。

甲、中國關係之惡化(1870——1894):

1、一八七一年中日簽訂天津商務條約,時兩國有平等之地位。但日本並未就此得到最惠國條款和治外法權。這對日本意圖提高國家威望的夢想,是一大挫折而這內心怨恨,在一八七四琉球事件時更是有增無已。

2、一八七一年(同治十年)日本籍口琉球人為台灣生番所殺,進兵台東,清廷派沈葆楨率頜精兵萬餘,渡海至台與日交涉,日人不理。後經英公使威妥瑪出面調解,與清廷訂立「中日北京專約」:清廷給銀五十萬兩以息其事,並承認日本此次出兵台灣為「保民義舉」。此條款無形中將琉球斷送與日本。一八七九年日本更斷然正式吞併,改為冲成縣。

3、朝鮮之爭奪,實為中日甲午戰爭之最重要原因。中國之重視朝鮮是為了東北之安全。因為東北之安全。關係北京的安危,日本圖謀朝鮮盒急,中國防範更力。對日本方面,朝鮮對它的進攻及防衞有高度之戰略位置;若日本能取得朝鮮控制權,它的國際聲望將大大提高;最後,朝鮮將為日本提供工業化所需的資源、投資機會及出口貨物市場,並成為侵略中國之跳板。故日本積極加緊其對朝鮮之掠奪。

1. 日本派使者修好,為朝鮮拒絕,因而「韓論」大起。

光緒元年(一八七五)日艦藉口測量港口侵入朝鮮江華灣。日探知清廷無意積極干涉日韓問題,再遣軍艦威迫鮮,其中結果簽訂「日韓江華條約」其中有「朝鮮為自主之邦」的條款,藉以使朝鮮脫離與中國的藩屬關係。為日後干涉朝鮮第一步。

2. 光緒八年(一八八二)朝鮮內亂,焚及日本使館,日乃出兵。清廷遣兵平亂,亂後,清軍留駐,日竟迫朝鮮簽訂「濟物浦條約」,准許日軍在韓駐守。及後日在韓積極發展勢力,一意扶植朝鮮之親日派。中日兩國在韓之對立更是尖銳化。

3. 光緒十年(一八八四)。朝鮮親日派之開化黨勾結駐韓日軍作亂,攻殺親清之舊黨。並圖劫持韓王政權,清駐朝鮮袁世凱軍及時平亂。翌年,日派伊藤博文來華與李鴻章談判,終而簽訂「天津條約」(LI HUNG CHANG-ITO HIROBUMI CONVENTION),約定兩國均自韓撤兵,以後如要出兵,兩國須先行互相照會。從此,朝鮮便成為中、日雙方之共同保護國。

4.光緒二十年甲午(一八九四),朝鮮發生東學黨之亂,根據天津條約,中、日兩國同時出兵,及兩國兵至,而亂事已平。事後日本不願撤兵,並干涉朝鮮內政迫朝鮮與中國脫離藩屬關係,蓄意與中國衝突,乘我不備,先發制人,將牙山之清軍擊敗,又襲擊北洋艦隊,清廷對日作戰,甲午戰爭由此而起。

乙、1885年中日兩國並未爆發戰爭之原因:

在一八八二至一八八五年間,中日兩國在朝鮮都有嚴重對立局面出現,但戰爭延至一八九四年才爆發,這是有一定的歷史因素的:

1、一八八四年的爆亂,日本官方並未正式給與支持。這只是駐韓日軍及親日韓人所策動,故後果並不太嚴重。

2、時日本正推行一系列的現代化計劃。而在當時,日本亦面對工業化的經濟困難。故日本無論在經濟、工業、軍事各方面都未會充裕,為朝鮮的控制權而向中國武裝挑衅實非其時。

3、中國方面,當時正因越南問題,而與法國開戰。半數中國駐韓軍隊已抽調赴南方以應付這場戰爭。清廷實不能應付兩邊戰場,故派李鴻章與日方伊藤博文交涉,盡最大的忍讓以避免戰爭爆發。伊藤博文是明治政府之重心

人物,他深信現代化是日本必須的,而和平又是現代化的基礎;加上國內政黨之對立及對列強反應的考慮,故他極力避免在此時引起戰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淮鹽荔枝米俐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